?? 只有宮崎駿的動畫讓我覺得沒有必要去劃分年齡和人群。在孩子眼中,他是那個畫出了龍貓、天空之城、千與千尋、風之谷的白胡子老爺爺,而在很多成人心里,他無疑是一位將動畫上升到人文高度的思想者。他嘗試用一種近乎溫柔的方式來告訴世界,希望、溫暖和愛的重要性,這種深蘊在色彩鮮艷、明亮清新的動畫背后的表現形式往往讓人提不起任何脾氣,反而有一種打動人心的說服力。
? ? ? 照片中的宮崎駿生著一張慈祥的面孔,他笑起來的時候甚至讓你覺得他就是個小孩。就像他的動畫一樣,人們總是心甘情愿的去接受。不僅因為其中的純樸善良和單純簡單是這個社會所稀缺的品質,而且在那樣輕松又不必顧慮太多世故的氛圍中,即便是只看到片中的云和樹,都會有種“一股清泉正在緩緩流向你”的釋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關于勇敢
《天空之城》是我接觸他的第一部作品,除了里面每一幀都可以截取留存的畫面和絲毫不遜色于電影的故事情節。相較于其他動畫而言,這部片子中的主角人物既沒有夸張獨特的造型,也沒有魔法和超能力,只是一個普通的礦工少年和外表很羸弱的拉普達繼承人希達,他們為了保護飛行石并決心要找到天空之城(拉普達)所展開的冒險旅程。
這里面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片尾軍隊首領穆思卡在說:“只要得到了拉普達的巨大能量,我就能控制整個世界!”的時候,希達的回應:“根要扎在土壤里,和風一起生存,和竹子一起過冬,和鳥兒一起歌頌春天,不管你擁有了多么驚人的武器,也不管你操縱了多少可憐的機器人,只要離開土地,就沒辦法生存”。
穆思卡作為拉普達的后裔不明白祖先放棄高度發達的文明用意何在,反而為了自己的貪欲和利益一心想要奪得能量,宮崎駿除了諷刺當下工業區大面積興建森林被砍伐的現實也借著希達的話,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本質上的解讀和一種發自肺腑的規勸。
這種對美好世界的向往所迸發出來的勇敢和無畏在《風之谷》故事背景中也同樣有體現。故事中造成災難的工業文明,遺留下來的強烈毒性植物組成了無法靠近的“腐海”森林,唯獨幸存的風之谷,住在那里的娜烏茜卡不僅要只身對抗那片森林還要面臨西方強國的侵略。
不得不說,宮崎駿真的是一個很和藹的人,兩部動畫中你都可以從中看出來挽救局面的不過是一個小女孩,他仿佛是在用一種“柔弱”支撐下的正義去對抗邪惡,看上去似乎是不合理的,小人物的大夢想畢竟在現實中并不可靠。但宮崎駿沒有選擇用身負超能的英雄,而依然倔強固執的把那種對于和平和愛的夢想寄托在一個平凡人的手中,即使你看到娜烏西卡遍體凌傷的站在洶涌而來的蟲族大軍面前,仿佛在說我就是死也要讓你們停下來。雖然力量渺小,信念卻無比堅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關于成長
《千與千尋》榮獲2003年奧斯卡最佳長篇動畫,同時也是歷史上第一部至今也是唯一一部以電影身份獲得歐洲三大電影節柏林金熊的動畫作品。拋開這些殊榮不談,這部動畫所要傳遞的信息也是令人動容的。動畫本身所持有的力量來自于那份純真,而宮崎駿拿捏的確實到位,所以你會從中看出來尋回自我、打破孤獨的過程中,互助和關愛有多么重要。
千尋不慎穿越到中世紀的古鎮,辛虧有小白龍才算在那個奇幻的國度里安穩落地,故事初初一看是個關于千尋的奇幻旅程,其實是在講述一個尋找自我和自我成長的過程,其中有一段千尋為了救白龍到錢婆婆那去,把印章交還給了她,并且代替白龍向她道歉時候。錢婆婆告訴千尋,無論是什么事情,包括與父母回到原來的世界,救白龍等等,都要靠自己。這其實也是我們現實生活中所要面臨的游戲規則。經過那次以后,千尋就不再是那個吃著白龍魔法給她做的飯團、無助流淚的小女孩了。
就像小白龍對千尋的那句話一樣“我只能送你到這里了,剩下的路你要自己走,不要回頭”。當千尋最后乘上那班有去無回的列車時,那已經不是一個被動的決定,她不必再聽從任何人的指令,也不會再有人告訴她該怎么做,即使周遭的環境多么陌生多么惡劣,我們很難看出她眼中還會有最初的慌張和遲疑。
畢竟宮崎駿自己也說過“所有成長到最后總是一次旅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關于愛
宮崎駿全部作品中我個人感覺情節最簡單的莫過于《龍貓》了,以至于很多人看完后只記得那個平靜溫馨甚至連一句臺詞也沒有的龍貓。
這片子主要講了五月的母親生病住院后,父親帶著她的妹妹小梅到鄉下居住。由于對環境的陌生與好奇使她們偶然遇到了一只龍貓并成為了朋友。龍貓不僅利用它的神奇力量,為小月與妹妹帶來了很多快樂,也幫助五月他們,乘著貓汽車去看了病情惡化的母親。
雖然片名叫《龍貓》,但自始至終龍貓的出場率都很低,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它總會出現在五月最需要它的時候,這讓龍貓間接的被賦予了某種更深層次上的意義,就像前段時間很火的大白一樣,笨重的身體里承載的是溫暖與愛。
我記得宮崎駿說過,“在我們鄉下,有一種神奇的小精靈,他們就像我們的鄰居一樣,居住在我們的身邊嬉戲、玩耍。但是普通人是看不到他們的,據說只有小孩子純真無邪的心靈可以捕捉他們的形跡。如果靜下心來傾聽,風聲里可以隱約聽到他們奔跑的聲音”。這種幼小時的夢想,讓他多年之后仍然如此熱衷。可見宮崎駿內心的純粹和善良是沒有半點褪色的。
對我來說,宮崎駿的每一部作品都飽含著一種對美好的向往,無論是《哈爾的移動城堡》和《紅豬》中的反戰與愛,還是《幽靈公主》里對自然與人的關系的反省,還是我上面幾部作品中所提到的,都無不流露出那種期待。
宮崎駿雖然很早前已經退休了,但在日本首都東京郊外一座不起眼的灰色小樓里,有個白發白須的老人,他戴著一副黑框大眼鏡,穿著米色吊帶褲,聰明而又親切,他沒有馴鹿,也沒有雪橇,兜里更沒揣著糖果,卻仍然像圣誕老人一樣借著自己的動畫四處傳播著,勇敢、希望、愛和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