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目前能夠在知識經濟時代抵擋通貨膨脹的,一條路徑就是制造深度。
我有一個詞叫做“概念的通貨膨脹”。意思是說在近些年來,許多概念已經被人們各種行為過度使用,造成了貶值。比如說,自由職業、財務自由、斜杠青年、大神、大牛、大咖等等,被廣泛而不加節制的使用,而這些使用就有點像超發的貨幣,導致貨幣的購買力下降。當人們開始隨隨便便用一個概念的時候,這個概念的含金量已經遠遠不如以前了。
今年8月份我把公眾號的名字改為ScalersTalk成長持續論,其中持續論的一個關鍵點就是說我們怎樣去探討和研究“持續”這樣一個話題。持續需要具備什么樣的素質和潛質?怎樣才能做得更長久?
當然從表面的意思來說,我們只要堅持,只要每天都做,那么這個過程就會持續盡量長的一段時間,從而形成持續的效果。但是從這個現象分析下去,我們如何才能持續?我們需要做什么才能更加持久?這些個問題也是需要探討的。
現在是所謂的知識創業時代,但是到底什么樣才算是知識?我觀察到一個現象,膚淺的內容非常容易得到傳播,深度的內容卻往往沒什么人看。所以這里會有一個矛盾,你是想做量還想做持久呢?因為一個引爆全社會的話題往往來說背后都是都有一些戳到人性的共同點,而這些往往和深度有點遠;而膚淺的一個特點就是容易遺忘,一個月前的熱點是什么,許多人已經全然想不起來了。
于是這里就有一個負循環,人們為了內容創業,為了熱點,就不得不去炮制膚淺,然后膚淺本身是低值易耗品,容易快速消耗,所以為了繼續搶奪眼球,只能不斷去挖掘出更多膚淺,制造更聳人聽聞,更具有刺激性的消息。長此以往整個市場會呈現出劣幣驅逐良幣。人人都很辛苦,人人又很忙碌。但是另外一個方面令人欣慰的是,時間的殘酷性往往不會把這些事件留在人們的記憶里。所以,過一個四階大概三十年的光景,很多事情都會被人們忘卻,于是人們又重新把曾經走過的膚淺,再度拿出來挖掘一遍。
但如果你能看明白這樣一個循環,你會覺得也挺沒有意思的。一方面,因為我們如果不斷在炮制膚淺,那我們必然離膚淺也不遠,而我在想,如果我們想要變得更加持久的話,那么我們是不是應該采用一些措施去抵抗概念的通貨膨脹。根據我目前理解,我覺得目前能夠在知識經濟時代抵擋通貨膨脹的,一條路徑就是制造深度。通過向足夠深度的方向進行探索,并且采取大量實踐獲得經驗,這些成果往往能夠對抗住時間的考驗和概念通貨膨脹。
我記得以前有個業內有影響力的人物對一群作者說,你們寫那些文章,三個月之后敢讓人去看嗎?然后很多人不說話了。但是我自己在做的一件事情是讓我的社群成員從最開始的第一篇文章一直看到第1000篇文章。我這么做并不是因比較自戀,而是因為可能從最開始我做的事情就是向深處漫溯。我的文章大部分是以論述分析為主,分析具有一定抽象性和一定深度,于是從時間上來說有一定的抗通脹性。
當我們去分析一件事情的時候,而且是和自己成長有關的事情的時候,如果你的思考能形成閉環,往往能夠有非常強的借鑒意義。就像我們在九年義務教育里接受的各種基礎知識,這些知識是不隨著今年流行什么樣的歌曲,哪個歌手比較好看而發生改變的,而且這些基礎對我們個人的認知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認為在知識經濟時代,人們應該力求在這個方面產生一些深度,并且積累到一定的量,輸出大量的實踐,并發揮重要的影響。而不僅僅是去炮制一些膚淺,去編一些故事,因為大部分情況下,這些故事都是低值易耗品。除非能夠形成足夠的經典,達成新的高度。然而,如果人們習慣用膚淺去探路,那么這些膚淺必然不會沉淀在時間的長河里。
在財富管理的領域里面,人們去對抗貨幣的通脹,要采取不同的方法,不管是設立基金,還是去投資一些大宗商品,還是買入作為硬通貨的黃金。我覺得在我們的知識領域里面也需要去做一些這樣的事情。
我認為知識工作者應該要有一些自己的精神追求,這些追求應該是不屈服于世俗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對大眾有正面引導而不是故意迎合。因為知識這個詞有一定的高貴性,人類文明的傳承往往需要通過知識來完成一部分傳遞。而如果我們要更持久,更持續有力,要在時間的歲月里保持永遠的成色,那我們就需要拿下一個個高高的山頭。不因為路上的魑魅魍魎而退卻。假使一件事情要做得夠長,那么必然要抵抗膚淺,抵抗通貨膨脹。而當你稍微往深度求索時,你會發現膚淺是很沒意思的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