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由!知德者鮮矣!”
【華杉講透】:“孔子這是在呵斥子路:仲由!能真正知道德的人,太少了。如果一個人真正知德,則其性情際遇之樂自然充足,而偶來的各種好的、壞的遭遇,對他的安心、充實和快樂,既無所加,也無所損。”
《華杉講透論語》:“「德」我們從小就受教育,要正直,要善良,要尊老愛幼,要努力拼搏,要勤奮上進,還有五講四美三熱愛等。但我們一直沒有被教導,『德』是內心強大,是安心,是生知安行,是用舍行藏,死生禍福,不動于心。這不能不說,是品德教育的一個缺憾。「德」是知行合一,你不能說這道理你曉得了,你一定是遇到了那事,在那艱難困苦中磨練過,真正成長起來,才有了這德。”
《華杉講透論語》:“窘迫和困難,給君子一個看自己、看別人和看世界的角度,沒有苦難,就沒有進步,一帆風順,是不能到達彼岸的,總要有艱難困苦、驚濤駭浪,才能成就大智大德。”
今天這句話讓我看到,自己并不算有德之人。因為一切僅僅停留在「曉得」這些知識的層面,在具體的事情上、在行動中還沒做到。甚至今天這句話也讓我看到,自己過去并不完全曉得『德』是什么。
「德」最重要的是內心強大。而且,我現在才明白,強大的內心是在事情上歷練出來的『結果』,并不是與生俱來的。也就是說,它是需要經歷苦難磨練的過程,這個過程會有多種情緒交織、起伏,但最終因為一次又一次地直面困難,不退縮,發展出來的。
這句話也端正了我對困難的理解,我發現自己過去對「苦難」是有偏見的。偏見的原因是,我將『一帆風順』預設為了幸福、快樂和好運,想要追求人生的一帆風順。但現實并非如此,帶著這個預設就會自己給自己的人生徒增很多煩惱。其次,這些經歷也是不斷地讓我體會“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的道理。
我看見當下自己對“不理想的”遭遇并不能接受,是我的預設跟定義了『遭遇』,自然帶來了好或不好的解讀,而非中性地看待。
人生畫卷更像是在大海中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