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是被很多人推薦爛了的一本書,熱門了很久,覺得很大眾,所以一直很抗拒。最近閑來無事,翻了幾頁,欲罷不能,只怨自己的偏見造成太晚才拾起來看。晚些看也好,任何東西都有時效性,很多書中的故事在成書時再至今日,已然今非昔比。果然浪潮的迅猛已經不給我們回首的時間。
AT&T,坦白來說,覺得這是一家很有情懷的公司。貝爾創立,無數個只存在于課本中的諾貝爾獎得主,令人敬仰的貝爾實驗室,提出信息論的香農,這一切都讓人對這家公司多了一份敬意。這是一家業務廣泛的公司,從電話業務,通信設備,到后來的移動業務等等,它的龐大讓它變得偉大。雖然,遠見卓識在短見的既得利益面前敗下陣來,一步步的拆分最終蠶食了這樣一個偉大的企業,一步步的收購和吞并讓這個光輝的名字最終暗淡。但是就像書中說的,也許真的很難有企業可以存活200年以上,至少時至今日還需要我們拭目以待。
對于IBM的認知在最近受到多方面的影響大不如前。IBM的裁員在校園論壇上被大家津津樂道,似乎很多應屆生都將它拉入了求職的黑名單。但是讀到它的故事和它的歷史卻讓我對它又多了幾分敬意和期許。IBM是藍色巨人,這個形容在我想到它的logo時候特別有畫面感。沃森父子將IBM從一個機械制造的企業轉變為一個計算機企業。而根本不懂計算機從事食品管理的郭士納在90年代臨危受命,一個做potato chip的人成功挽救了一家做chip的公司,堪稱傳奇。向服務業的轉變,進一步明確自己的業務核心和客戶,裁掉那些不必要的部門和冗余力量,為IBM注入了新生。而將PC電腦的業務賣給聯想,雙贏的選擇讓IBM更好地削減開支提升利潤。IBM的保守也許不會讓它成為某個行業的老大,但是足以讓它偉大。躲過了歷次的金融危機讓IBM堪稱神話。
我覺得一個特別有意思的事情就是這些偉大的公司,除了推出了偉大的產品,也誕生了很多今天計算機發展中異常重要的基石。比如誕生于AT&T的linux和c語言,誕生于IBM的FORTRAN語言和精簡指令集以及關系型數據庫。原來這些我們今天依然在學習的計算機基礎知識不是誕生于一個人的奇思妙想,而是與所處的大背景息息相關的。
而在IT行業被人們人口相傳的幾個定律,摩爾定律,反摩爾定律和安迪-比爾定律,一定要比在數學課本上學到的任何定律都有意思。這里我不是說數學定律的壞話,而是因為IT行業的栩栩如生而更加親和的門檻讓人們更加容易消化定律的內涵。Intel這個公司在三個定律中很好地凸顯了自己的存在感。摩爾定律的命名就是來自于intel的第一任CEO摩爾先生。他的預言,即18個月硬件的性能就翻一番成為經典被無數人引用。而安迪-比爾定律則來自于兩個赫赫有名的任務-安迪格魯夫和比爾蓋茨。安迪就是我之前讀的那本《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的作者。這個定律雖然不是他倆說的,但是他倆演繹的。其實應該很多人都想過,為什么電腦PC居然都可以成為消耗品。因為日常生活用品比如牙膏成為消耗品很容易理解,那么更新換代如此快的PC硬件難道也成為消耗品了?這是因為microsoft作為最重要的軟件生產廠商,它每次推出的新版本都對硬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個時候認為更新軟件自然會需要更大內存,更快處理速度的CPU和DSP啊。而硬件的發展也為更大更便利的軟件提供了土壤。這也就是為什么microsoft很久沒有推出新版本的操作系統反而會影響intel啊hp啊之類的硬件公司的股價。
Intel的好感度于我而言,是被安迪格魯夫建立起來的。我是一個容易被個人崇拜主義影響的人。不過浪潮之上皆是英雄,所以我一直處于深深的感慨。wintel這個詞組已然說明intel的地位,其實我覺得intel是一家在每個戰略轉折點都做出了很棒決策的公司。放棄存儲的開發抓住處理器的契機,這沒有一點直覺真的很難做到。而CISC和SISC之爭,intel也做得松弛有度,很好地把控了自己的優勢。雖然intel是一家擅長于把做得好的事情做的大的公司,但是在開拓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地突破。畢竟萬事的開始總是從小起步的。
接下來就說說蘋果和微軟。這是兩家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公司,這是一個產品遍布我們生活和周邊的公司,這是兩家我們僅僅樂道的公司。其實在我的印象里,總覺得比爾蓋茨要比Steven Jobs年歲大很多的樣子,雖然Jobs英年早逝。但是事實上,這是兩個真正意義上的同齡人,他們在26歲時,當微軟還是一家不起眼的小公司時,Jobs邀請蓋茨參觀了他的麥克拓什計算機。那次會面徹底得改變了一個行業,塑造了一個巨人。我覺得自己之所以會覺得Jobs要年輕很多,是因為微軟是一個伴隨我們長大的公司,它似乎一直在輝煌,它的創始人被人們津津樂道,所以這個名字似乎帶有了很強的年代感。而Jobs,似乎蘋果是在我們已然長大才步入我們的視野,所以Jobs這個名字似乎更加的年輕。
我覺得Jobs和蓋茨是兩個很有野心的年輕人,他們都渴望建立一個帝國。但是似乎蓋茨更有城府一點,拿DOS苦苦支撐,和IBM合作開發操作系統,幫助蘋果做應用軟件,但是背地里臥薪嘗膽,偷偷研制著自己的windows。當windows 3.0橫空出世之時,這個低調的公司才真正閃瞎眾人。最可怕的敵人不是那個一直喋喋不休高談闊論的,而是那個默默無聞站在角落真正聽著你們談話的人。Jobs成為勵志史上的經典人物,無數次出現在我們的作文里,他的“stay hungry,stay foolish”被很多人奉為箴言。他曾被趕出自己的公司,但是請他回去的時候他依然義不容辭。我覺得Jobs是這樣的一種人,就算他不在蘋果,依然做得很好。真正的牛人,不論處于怎樣的境地,都可以做得很好。而且Jobs是一個書法很贊的人,所以他的產品總像是一件藝術品。如果說蓋茨是一位非常富于戰略戰術的商人,那么Jobs就是一個偉大的藝術家。
而蓋茨這個人近乎傳奇。而微軟作為一家經常被告壟斷的公司,它用免費的IE打敗了網景,用office打敗lotus等公司,它的眼光和氣場讓人心生寒意。所以業界常說,不要和微軟為敵。我覺得這句話就很可怕。不過作為軟件界的老大哥,他和互聯網浪潮的失之交臂應該是他最大的遺憾。所以當他控告google的壟斷之時,我覺得挺有諷刺意味的。
關于思科,只覺得天時地利人和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而讓我最感欽佩的就是它對于自己的員工試圖單干創業的態度和容忍,他的注資讓雙方受益。如果創業一開始就注定被思科收購的歸宿,我想思科該是一家多么偉大的公司。對于思科,它的故事遠沒有之前的幾家那么傳奇和波折。但是在關于思科的故事里,提到了華為,一個它的潛在極富競爭力的對手。對于華為,在我的印象里,因為它過多地充斥在每日的新聞里,讓我對它并沒有多么的向往,甚至對于華為的歷史我都一知半解。但是華為居然可以與思科為敵,居然可以作為一家中國的民辦企業和著名的跨國公司相抗衡,我想它的牛逼已然不言而喻。對于任正非本人,我確實也佩服到五體投地。
近些日來,雅虎總是頻見報端。甚至在我的印象里,雅虎是一個在歷史上擁有很多位女性ceo的公司。但事實上,雅虎的歷史意義比我想象得要重大得多。雅虎如今是真正的消亡了,一代互聯網巨頭終究是在優勝劣汰中走到了自己的盡頭。也許,回頭來看,有很多重大的轉折點雅虎可以重做選擇造就不一樣的結局,然而為時晚矣。我想,任何一個企業,都終究有這樣一條路要走,只是時限的早晚而已。但是雅虎的命數已盡,驀然回首,它造就的免費-開放-盈利的模式奠定了互聯網的基石,足以讓一個行業感激。
提到摩托羅拉,這個公司如此熟悉,然后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漸漸暗淡。還記得通信的課程上,老師舉例子提到二戰期間,可以背扛可以手提的通信設備,奠定了我對摩托羅拉最初的印象。而那句經典的“hello moto”的廣告語漸漸退出了歷史的舞臺。似乎現在提到摩托羅拉,就仿佛提到了一位落寞的貴族,擁有強大的技術,但是中規中矩沒有什么突破。非智能手機時摩托羅拉的天下。銥星計劃的崩塌徹底斷送了摩托。然而,google推出android,高通對3g芯片的壟斷,讓摩托不得不開辟新的思路。但大勢已去。
其實每次提到反面教材,我就覺得異常殘忍。更準確的說,這些并不是反面教材,他們同樣偉大,只不過隨著時間推移退出了歷史的舞臺。sun公司,網景公司和novell,三家各不相同的公司,都敗在了微軟的手里,讓人嘆息。雖然在很大的程度上,一種發展趨勢是不可逆轉的。但是對自身的反省和突破才能拯救自己。就像網景公司,在微軟捆綁免費瀏覽器對自己造成巨大沖擊之時,在這樣的轉折點上,google的ceo就說如果是他管理網景,他會讓網景稱為后來的雅虎,借助瀏覽器資源進入門戶互聯網。
我感觸比較深的關于風險投資和華爾街投資銀行的部分。作者本身現在已經不搞技術,轉作風投,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他看待風投和華爾街的態度難免偏頗,不過確實也有一定的道理。一個公司從誕生到上市經歷的歷程,就是從一兩個創始人再加上天使投資人初始,經過很多輪風投融資,最后由投行作為承包商作價上市。天使投資人往往是一些有錢的大佬,他們往往具有很棒的科技嗅覺。他們也許會自發組成投資團,互相分享投資資源自由選擇是否投資。而風投,目前最牛逼的事紅杉投資和KPBC,他們往往具有廣泛的圈子和管理人才儲備,所以在他們決定為一個公司融資之時,往往由他們來任命ceo。而華爾街的投行,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現在只剩下摩根斯坦利和高盛。由它們作價來包裝一個公司的上市,又由他們評級公司運營。他們有錢到超乎想象,他們又有權到難以置信。他們的作價收取的傭金和得到的股票期權讓他們富可敵國。他們的評級和操作可以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值得一提的是,google是唯一一家同時獲得紅杉投資和KPBC風投的公司。
雖然作者是一個堅定的“宿命論”擁躉者,但是他也提到了三家知名的轉基因企業。就是擺脫自己的宿命,可以讓自己步入新軌道,走上一條全新的轉折大道的公司,被作者稱為轉基因公司。3m。一家做液晶顯示的公司,之前是一家礦業公司;而諾基亞公司,之前則是一家木工公司;而ge公司,則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包攬金融等等諸多行業的巨頭。我想如果它們固步自封,也許在傳統行業他們早已經被淘汰,就是因為他們的敢于突破和難能可貴的眼光,讓他們走上了這樣光芒萬丈的道路。
科技與金融有著緊密不可分的關系。每一次金融危機讓很多科技巨鱷看到契機,同時也讓很多科技被歷史的浪花裹挾消退。
誰將屹立浪潮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