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看展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現如今,藝術啟蒙教育受到越來越多家長的重視,很多家長都會花很多時間安排孩子去藝術機構學習。除了去藝術機構學習繪畫之外,參觀美術館,也是提升孩子藝術修養的一種良好的途徑。
有些家長會認為,自己不懂藝術,很難對孩子解釋作品。其實,看展覽是一個良性互動的過程。藝術能夠修煉人的心性,我們帶孩子參觀美術館,不單為了眼睛上的享受,更多的是籍由一場展覽,打開孩子的眼界,讓孩子看到藝術家們永無止境的探索、看到畫框之外的世界,拓寬人生體驗。
孩子多小可以去看展覽?
立羽老師覺得,如果條件允許,應該從小就帶孩子看展覽,讓孩子從小浸潤在藝術的氛圍里面,孩子兩歲多家長就應該開始引導。去美術館和去公園一樣,應該成為親子活動的一項重要的內容。家長只要理解一些基本的藝術常識,加上一些互動,相信能夠帶來很大的收獲。
下面,我們就零藝術基礎家長帶孩子看展前的準備、看展中的一些注意事項來做一個梳理。
對藝術的理解,來源于日常積累
篩選目標美術館
沒有看展習慣的人,可能對自己所在城市有什么美術館一無所知。每個地方,都會有省級、市級、縣級的美術館、博物館,例如廣州就有廣東省博物館、廣東美術館等。除此之外還有各種私營的大大小小的畫廊,如如意畫廊、扉藝廊、時代美術館等。用“百度地圖”、“大眾點評”搜索“美術館”是一個簡便快捷的方法。另外,去一些藝術社群、或者豆瓣,也可以發現一些有趣的美術參觀路線推薦。
如果帶比較小的娃去看展覽,建議去一些大型的美術館。因為這種美術館一般環境比較舒適,配套設施比較齊全。一個美術館可能會同時有幾場不同的展覽,滿足一家老小的觀看需求。
目前大部分美術館是免費的,少部分需要提前預約或者付費,一般是周一閉館休息。
了解藝術的小常識
根據不同的展覽內容,可以分為以下三種展覽:
架上藝術
裝置藝術
新媒體藝術
架上藝術很好理解,其實就是“畫架上的藝術品”,就是我們看到的各種平面繪畫藝術品。
裝置藝術,可以看作是雕塑的延伸,它可以吸收所有的傳統藝術形式,是“場地+材料+情感”的綜合體。它利用一些有特定意義的物品,放在特定意義的環境中表達藝術家的觀念。
新媒體藝術,另一種翻譯叫數字藝術,包括我們看到的錄像、錄像裝置、網絡藝術作品等。是一種新興的藝術模式。
看展之前,需要先看美術史書籍嗎?
有些人認為自己看不懂藝術作品,是因為自己美術史知識儲備太少。這里想說的是,看不看得懂藝術,和有沒有美術史常識沒有直接關系。但是如果有一定的美術史基礎,帶孩子看展的時候可以輕松一些。
美術史的入門書籍,建議選擇貢布里希的《藝術的故事》。這本書用一種淺顯、有趣的方式描述了藝術的發展。收到這本書的時候你會嚇一跳,因為挺厚,但是其實里面大部分是圖片。這種美術史書籍一般以年代為主線,抱著讀故事的心態去看就可以了。喜歡的地方多讀幾遍,不喜歡的翻過去也無妨。第一次接觸藝術書籍,如果一定要堅持從頭到尾一字不拉地閱讀,我相信這本書很快逃不脫蒙塵的命運。因為學習藝術不在于你掌握了多少知識,而是在于你有沒有真正理解藝術,并培養起藝術的感受力。
不要怕自己不懂,只管放松心態,看書+看展+溜娃相結合,孩子和家長一起學習。看一下展覽,再回過頭翻翻書,一步一步慢慢來就是。
參觀之前的準備工作
為孩子適當準備一點小物件
低齡孩子可以按平時的習慣準備一輛寶寶推車。(別大驚小怪,國外美術館里大把被媽媽用三角圍兜裹在身上、還咬著奶嘴的寶寶。)準備好充足的飲用水。有些美術館空調比較冷(為了保護藏品),可以帶一件外套。大一點的孩子還可以準備相機,或一個小畫本和一支筆(后面會講)。
流程﹠時間的安排
大多數國外的美術館是值得泡一天的,他們的展品設置、配套家庭設備、親子活動、餐飲都更加專業。但是我們國內的美術館一般建議在半天之內,根據孩子的年齡和情況適當調整:
3歲以下孩子,不要強制觀看,而是要把看和玩耍結合在一起。時間太長孩子容易疲勞,要適當安排休息的時間。低齡寶寶通常對視覺效果強烈的裝置藝術比較感興趣。
3-7歲孩子,以1個小時左右為宜??梢钥紤]同時參加美術館的親子工作坊,看展和體驗相結合。
7歲以上孩子,以一個有50幅展品的中型畫展為例,建議安排兩個小時左右時間。1個小時帶孩子看畫,1個小時讓孩子自己創作,父母可以一起學習。加上美術館附近休閑和吃飯,可以消耗半天到一天的時間。
以中型美術館為例,通常會同時展出幾期不同的展覽。這些展覽有不同的主題,是由不同的策展人策劃的。通常比較有分量的展覽會安排在底層,一些小型的、影響力不是很大的展覽會安排在頂樓或負一層??梢园凑兆约旱呐d趣點去安排看展路線,也可以從第一層開始參觀。
去參觀的前一天,爸爸媽媽可以在美術館的公眾號上簡單瀏覽一下展覽的背景知識、藝術家簡介,或者藝術家評論文章等。在去之前給孩子講一講藝術家的故事,激發孩子看展的興趣。
怎樣觀看?
弄清展館的結構,尋找可以幫助的信息
每一個展覽的入口都會有一個前言。展覽的組織者,也就是策展人,會寫一篇關于藝術家的背景知識、策展目的介紹。前言旁邊的小架子,有時會有一些單張或者小冊子免費索取,上面是更詳細的藝術家介紹。
每個作品右下角會有一個小標簽,上面包括了題目、作者、材質、尺寸等信息。有一些高級一點的有些還配有二維碼,掃一掃可以聽藝術品解說。如果有需要,還可以去前臺租用一臺展覽解說器。
兩遍式觀看法
兩遍式觀看法,就是每個展覽都看兩次。第一遍觀看,先帶著孩子整體瀏覽一遍。不是每幅作品都要停下來仔細觀看。不要小看這種走馬觀花式的看法,倫勃朗的光影、梵高的星空、杜尚的自行車,材質、燈光、氣氛、環境,甚至游人,都能給孩子一種非常直觀的藝術感受力。這種感受力,不一定要依靠大量的知識去撬動,但一定是需要在美術館里面才可以獲得。
獲取對于整個展覽的印象之后,第二遍瀏覽,掠過你們都不喜歡的作品,和孩子一起看雙方都感興趣的作品,一起探討你們為什么喜歡這幅作品。有需要的話,和作品多待一段時間。或者讓孩子拿出本子記錄他感興趣的內容或者再創作。
正確的交流姿勢
很多父母都有帶孩子看藝術品的意識,然而在美術館里我們聽到父母對孩子講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你看這個,畫的多細??!再有一半父母會在后面加上一句,你要好好學。孩子本來也沒看懂,聽媽媽這么一說,也似懂非懂地點一下頭。另一種錯誤交流方式是,父母把自己武裝成一名修養極高的講解員,如數家珍地給孩子灌輸“藝術知識”。
在美術館里,與其無處不再地顯示父母的“權威”,不如放下權威和孩子一起走。尊重孩子,和孩子一起討論問題。我們的教育里已經充斥了太多的標準答案,就讓看畫,變成一場最基本的感官游戲與知識遨游之旅吧!用講故事的方法和孩子輕松交流就好,如果沒有做準備,又確實不懂藝術的話,我們和孩子之間就必須是平等的觀看的角色。
可以試著用下面的方式提問:
1、這個作品畫的是什么?
2、你覺得藝術家想表達什么情感?
3、我從這張作品聯想到……你從這張作品聯想到什么?
看到無法理解的作品,如何和孩子探討?
現在的藝術品包羅萬象,你看到的不一定的傳統意義上的“美”的作品。有些當代藝術作品,你看到的可能是一堆無法解釋的“垃圾”,也可能是某個讓人不舒服的場景。面對這樣的場景,家長可能自己都“招架不住”,更何況回答孩子的提問?
既然無法避免,那么就不要壓抑它們在你心中產生的復雜的感受——想驚訝就驚訝,想笑就笑,這是理解藝術作品的關鍵一步。把你感受到的東西外化告訴給孩子聽,交流感受。接下來,憑借著這些個人感受,和孩子一起找找線索,重新去讀解說詞,去找線索。藝術家如此表達,是為了說明什么問題?
孩子可能就是世界上最棒的導覽員
有本書曾經建議,如果家長實在不知道如何引導孩子,不如放手讓孩子帶你去參觀。實際上,孩子可能就是世界上最棒的導覽員。紐約的現代藝術博物館里面有兒童導覽員,他們就曾制作了一個音頻叫“非成人的純點評”。他們是提問的專家,并且善于從不同角度看待事物。而這兩點,是藝術批評最需要的關鍵的技能。
所以,當你面對立體主義、超現實主義的繪畫手足無措時,不妨問問孩子覺得這些藝術表達的是什么,他們可能會為你提供全新的見解和欣賞角度。
看展時,爸爸媽媽還可以做什么?
有些美術館會禁止拍照,因為閃光燈會破壞藝術品。大部分現當代繪畫,或者裝置藝術品就沒有這種規定;有些藝術品是禁止觸摸的,有些藝術品是則是需要觀眾參與互動的。孩子不一定能注意到這些,爸爸媽媽應該注意看藝術品上的標示,適當地給予提醒。
不要大聲喧嘩,這是美術館參觀的基本禮儀,但不要因此扼殺孩子的求知欲望。小聲地,在允許的音量下討論即可。與允許觸摸的展品互動,讓孩子在展品中穿梭,有時也是增強孩子感受力的途徑。如果藝術家在場,爸爸媽媽可以與藝術家交流,給孩子一個良好的示范?;蛘吲c其他觀眾一起討論你們對某幅作品的看法。
給大孩子準備一部相機或者帶拍攝功能的手機,讓孩子用攝影的方式進行再創作。但記住不是拍攝作品本身,而是拍攝孩子對藝術品的感受。喜歡繪畫的孩子,可以給他紙筆進行創作。
孩子獲得藝術修養,不是一朝一夕,需要的是點滴如水到渠成般的積累,這里有父母堅持如一的付出,也充滿孩子天真爛漫的童心童語。也許在這個過程中,你會覺得父母不再是一個單一的教化角色,爸爸媽媽也會開始放慢腳步,開始感受這個世界的美好。
帶上好心情,拖上娃,一起去看展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