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同情弱者,者本沒有問題,可又有一句話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兩句話怎么理解?
而很多時候我們都會想著去當一個英雄,去拯救那些生活在水生火熱中的人們,那些活著痛苦里的人,所以我們愿意無償的付出,去做義工,把自己當成一個高尚的人。
可最終發現,我們自己身上卻有一堆的毛病和困擾,我們自己無法掙脫,這個時候,我們迷茫了,明明是心地善良的人,明明想去為身邊的人付出??勺詈蟀l現自己無能為力?到底是怎么了?
最后我發現,其實我們是誰,我們眼里就有誰,當我們把目標聚焦于那些需要拯救的人,那些情緒和能量的時候,我們自己已經處于這樣的頻率中了,所以我們看到的都是一些受害者,可憐的人。這個時候我們就會化身為拯救者,去拯救他們。
其實,每一個都是完美的,我們不需要去犧牲自己去拯救別人,因為他或許沒有我們看起來那么糟糕,又或許他自己本可以有力量去面對一些困擾,而我們伸手去幫他的時候,可能就斷了他自食其力的一個機會,每個人都需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這個模式最容易出現的是在家庭的兄弟姐妹中,你會發現家里大的很有能力,而小的孩子長大后卻怎么也不爭氣,明明能力沒有問題,就是會生活的不如意。
有的母親很付出,很任勞任怨,有什么事都會給家里老公、孩子代辦,可最后卻發現家里的人一個比一個自私,一個比一個懶惰,結果這個母親就很生氣,并且抱怨自己的命運怎么這么苦……她人生自然不幸福,而老公和孩子在這個母親的愛護下,最后什么也不會做,孩子長大后也不會去承擔責任。所以這個家庭就會越來越不幸?!?/p>
這個是我們大多數人在集體意識下自動會產生的行為,但對我們的生活卻沒有任何幫助。
我們不需要當拯救者,我們只是一個喚醒者,沒有人需要拯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有的人走入困境后,經人點播和引導就走出來了,有的人可能到山窮水盡的時候才會醒來,這都在于對方的選擇。
而作為我們,不需要去背負別人的包袱,那樣不僅對他沒有好處,反而會拖垮我們自己,我們可以做的是做好我們自己,用我們成功的方式去喚醒和引導那些在困境里的人。如果他愿意醒來他就會覺醒,如果他不愿意,我們也只能眼睜睜看著他繼續去體驗他需要體驗的人生。
有人會說,那是不是不用去做公益了,不用做好事了,也不是。我們每個人都有一顆善良的心,一顆溫暖的心,在他人有困難的時候伸出援助的手是我們的本性,只是我們不要有拯救者的心態,同時對方也不能有受害者并且把自己看的很低的想法,幫對方不是因為他弱小,而是因為他有能力可以強大起來,這樣的行為才有意義,才是對他真正的幫助。
當我們有拯救者的心態的時候,我們需要去覺察自己的初衷,為什么在我們眼里他是弱小的?我們是真的看到對方的潛力可以過的更好?還是覺得他太可憐,幫他可以滿足我們的慈悲心?同時也去看對方是否是如我們所想的那樣,幫助他對他來說真的會有作用嗎?他愿不愿意幫助,他需不需要幫?怎樣的幫助才是有幫助的?
而事實上,我們活出我們自己的喜悅,自由,我們本來的樣子的時候,讓我們身上散發著愛和光芒。這對他人是最好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