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反思的主題是規則。
有句話說得好:無規矩不成方圓。說的就是凡事都有其規律和規則。
今天早上聽邏輯思維音頻,其中有一篇叫做《權利的基礎》,內容出自一本叫做《哈佛中國史》的書。這個音頻講的是世家大族如何從興盛走向衰落,并分析了其中的原因:
因為科舉制度的出現。
科舉制不就是為下層民眾打開一條向上的通道嗎?為什么科舉制度的出現會導致世家大族的衰落呢?帶著這樣的疑問,又把音頻文本讀了一遍。
文章給出的答案是科舉制的本質,其實不是給天下人一個公平晉升的機會,而是讓天下人自覺進入到這個由國家掌握的系統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所有的考生都變成了“天子門生”,狀元都是皇上欽點的,這個權利在皇權手里。怎么理解這句話呢?
在南北朝的時候,世家大族勢力鼎盛,地方勢力甚至可以與中央政府抗衡,這就為皇權的穩固埋下了隱患。作為萬人之上,擁有至高王權的皇帝不樂意了,君王之榻,豈容他人打鼾?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你們這些亂臣賊子,不好好為朕賣命,現在居然還敢與朕叫板,太他媽不像話了。
生氣歸生氣,在當時中央集權相對松散的時期,皇帝對地方勢力是鞭長莫及的。但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怎么辦呢?
南北朝的時候,朝廷和世族是合作和對抗的關系:要么你好我好,要么你死我活。而隋唐的辦法則是創立科舉制,讓世族進入自己設計的權力制度,讓他們慢慢的喪失權力的基礎。所以,無論表面上看起來多么聲勢奪人的權力,其實都有一種基礎,基礎一旦喪失,權力就非常脆弱。
魏晉南北朝的時候,世家大族要維持自己的權力基礎其實成本挺高的,至少你得是當地的大地主,能掌握很多人,而且能組織起武裝力量,還得維系當地的人員關系。他們是憑借自己在地方上的勢力和皇權來對抗,所以才牛嘛。
但是有了科舉之后,世家大族獲得權力的途徑就簡單多了,他們讀書,有錢請老師,再走點關系,很容易就能進入國家的政治體系。
人總是會走那些更好走的路,但是忽略那些付出的代價。
所以唐太宗李世民看見天下的舉子都來長安參加考試,一高興脫口而出一句話:“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這句話什么意思呢?大意是說,以前世家大族勢力鼎盛時,朝廷拿你們沒辦法;現在朕的箭夠得著你們啦,你們都在朕的掌控之下,所以最好都老實點。
唐代搞科舉,時間一長,世家大族漸漸的放棄自己在地方上的權力基礎,全部舉家跑到長安去了。最終的結果是,公元905年,后來的梁武帝朱溫攻進長安,在黃河邊一口氣殺掉了30個世族的高官,世族這才真正的沒落。你說這些人不能跑嗎?他們在長安住慣了,他們祖宗在地方上的根基已經喪失殆盡了,往哪兒跑啊。
皇權通過糖衣炮彈,釜底抽薪地替換了世家大族的權力基礎,這才完成了對他們的削弱。
看到這,我恍然明白“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的真實涵義。
歷朝皇帝搞的這一套科舉制,豈止十年啊,那是花了好幾百年的時間,接力才完成的壯舉。這不就是帝王之術運用的范本嗎?
制定一套能將對手納入其中的規則,用上足夠的耐性和智慧,讓時間去攻城略地,兵不血刃。高!真高!
我是小白,這是我反思的第二十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