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心理課的主題是“人為什么痛苦?”
老師始終在提醒我們,用心理學的思維去思考問題。
為了說明這個觀點,他弄了一條類似正弦曲線的很浪的線,用來代表問題中人的各種外在顯化,強調心理學思維是貫穿在這條浪線中間的那條平衡線。
那條主線可簡單理解為“積極,正向,陽光。”
老師一再強調,它不是它的本意,但說實話,我對此還是有點模模糊糊,或許真是“道可道,非常道”,燒腦的讓人想揪頭發,可不舍得揪,只能回頭慢慢去悟。
心理咨詢立足于“積極,正向,陽光”,處理問題時,先改變外部,如果不行,再改變自己的順序。
始終圍繞著自己走,目的是實現自我,最終達到“無我”的境界。
其他的知識。
心理學和心理咨詢是兩個概念。
心理學,是一門科學,它是圍繞“人格”說事。
而心理咨詢則立足于從行為上看人,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兩者不能混為一談。
兩個社會效應:阿隆森效應和賽加尼克效應。
前者可簡單描述為,先嚴后松,讓人歡喜,先松后嚴,讓人嫌棄。
后者則是對沒完成的事記憶深刻。
還有一個“鮮活效應”,例如,明明孩子上學路上出車禍的可能性要遠遠大于被綁架的可能性,但是作為家長,因為媒體新聞的渲染,所以對被綁架更為擔心。
自尊的概念,是成功除以抱負。
所謂低自尊,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死要面子活受罪。
講到概念,老師又進一步強調,概念一定要落實到點子上,也就是具象化,否則就是死的!!死的!!死的!!
比如,說“某某人在工作上很有能力”,落腳點是“工作上”,單純說“某某人很有能力”是在瞎扯。
這讓我聯想到,對學生的肯定和贊揚一定得是落實到某個行為上,除了是為了具象化之外,體現的是一種過程性的判斷。
這樣的贊揚讓學生把注意力放到自己可控的行為上,而不是需要其他因素參與的結果上,重要的是給他的潛意識增加了一種認知,眾多的事物,比如他的這一次閃光,是變化的過程性的,而不是刻板固定的永恒!
從而使之有持續美好的動力,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破除“執念”的一種偉大方式。
“合理情緒療法”也叫abc理論。是心理學家埃理斯創設的理論。
該療法是醫保唯一可以報銷的心理治療方案,可見其科學——學會“ABC”,走遍天下也不怕了。
這一方法的哲學基礎是古希臘哲學家艾皮克迪克特斯所說的名言“一個人不是被事件所困擾,而是被這個事件背后的看法所困擾。”
人在遇到一些事件時,情緒有兩種反應模式:橫向思維和縱向思維。也可稱之為當下反應和過去創傷。前者屬于認知范疇,后者則是動力范疇。
當這個人遇到事件時,他的思考方式是橫向的,那就要引導他縱向思考,反之亦然。
即在心理助人的過程中,要遵循“逆著來”的思維方式。即與對方思維不一樣的方式來助其思考。用對方的思維方式是解決不了對方的問題的。
這就如同,你自己搬不起坐在椅子上的你。
老師一再強調,學心理一定要培養的是心理學思維。思考問題的時候,要由之前的常識思維轉化成專業思維。
這句話提醒了我。在接下來周一的課堂上,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我敏銳的發現他的回答用的是常識性思維(瞧瞧,我對自己毫不吝惜的用了“敏銳”這個詞,感覺自己好可愛),然后我引導他試探著用專業的數學思維去回答,學生霍豁然開朗,我自己的專業成長,在理論概念層面上,又有了新的突破。
這應該是一個可以寫數學教學論文的切入點,太棒了。
感恩老師的指引,也感恩我自己的活學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