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擬人法——為汽車等無生命的物品注入人類的特征,可以從情感上極大地提升它們的吸引力。
當汽車前圍的格柵、大燈、保險杠等部件被巧妙地組合在一起,它們往往會形成一張極具辨識度的“臉”。在如今的汽車設計行業(yè)中,絕大部分造型部門都用“前臉”這個詞來形容汽車前圍的種種造型特征以及可辨識的視覺形象。與人類的臉部相同,汽車的前臉可以強烈傳遞情感與個性。對于許多把汽車當作一種自我表達方式的車主來說,汽車的“臉”是影響他們選擇的至關重要的因素。
我們見過“歡樂”的車如奧斯汀·希利Sprite,也見過“悲傷”的車如福特Anglia,甚至還有“驚詫”的車如摩根Aero 8,然而在當代,似乎唯有帶有某種特定情緒的車大行其道——那就是“憤怒”的車。
帶有憤怒情緒的汽車前臉往往棱角銳利,嵌入式的大燈讓人想起一個皺眉蹙眼的表情,縱向開口的格柵則如同在咬牙切齒。而引擎罩上具有強烈雕塑感的線條,讓人想起憤怒時額頭上突起的血管。最后再加上仿佛突出的下頜一般的前導流板,便大功告成。
而帶有快樂情緒的車面貌則與此大相徑庭的:大而圓的前燈,進氣格柵下方圓角向上微彎,整體圓潤而飽滿,給人以喜悅甚至是天真的印象。
如今,幾乎所有品類的車型都充斥著具有攻擊性的設計。其中一個例子是豐田Aygo:這款車的第一代外表如同一個可愛的卡通角色,然而現(xiàn)在的前臉卻是一個極具攻擊性的“X”形。
馬自達MX-5一度有著既歡快又天真無邪的表情,現(xiàn)在變得像一只肉食蜥蜴;
法拉利F12像殺人小丑一樣滿臉獰笑;
連最中庸、沒有攻擊性的高爾夫似乎都帶上了一絲難以言喻的險惡的表情——尤以高爾夫R最為突出。
更有甚者,一些汽車品牌甚至圍繞著攻擊性的設計建立了整套造型語言體系:起亞擁有了“虎嘯”式的前臉;曾經十分保守的雷克薩斯現(xiàn)在整個產品線看起來都有點像《彎刀殺戮》的主人公;奧迪一度溫和的表情變成了最近的Q8概念車所展示的那種怒目而視的樣子;甚至連沃爾沃現(xiàn)在都有了“雷神之錘”頭燈。
也許汽車設計師們只是在回應大眾的需求——有研究表明,大眾越來越青睞“憤怒”的車了。這是為什么呢?為何“憤怒”的車竟有如此的吸引力,而這一趨勢又將給駕駛環(huán)境帶來怎樣的影響?
一種可能的解釋是,從傳統(tǒng)上來說,往往體量更大、姿態(tài)更高的車表情更嚴肅和深沉一些,例如寶馬的“鯊魚頭”。在一個人人對“高端”趨之若鶩的市場中,也許帶有攻擊性的設計能夠為品牌增加更多價值。然而,過去的高檔車型可比今天的這些“表情包”要含蓄多了。豪華車型昔日更加崇尚永不過時的克制感,比如布魯諾·薩克(Bruno Sacco)在1980年代為奔馳設計的那些經典之作。那時杰出的設計往往是其以優(yōu)雅和美感出眾,而非以攻擊性。捷豹E-Type和蘭博基尼Miura毫無疑問并非“憤怒”的代言人,它們的表情沉靜而優(yōu)雅,不帶絲毫惡意。
那么,也許在當今耐心逐漸減少的文化中,“憤怒”的設計是人們對于擁堵不堪的道路的一種反饋。沒有人喜歡堵車,對于那些拖慢他們行程的人,也許每個人都曾在意識或潛意識中想要破口大罵。某種程度上,這些汽車的憤怒表情代表了他們心中無處發(fā)泄的郁悶,成為了他們把這些情緒投射向其他道路使用者的一個出口。畢竟,哪怕再冷酷理性的駕駛員在后視鏡中看到寶馬BMW X5M那張呲牙咧嘴的臉也會略微為之膽寒。這種情緒會產生連鎖反應,直到越來越多的人變得憤怒和急躁,而當身處于一大群叫囂的獵食者中時,一輛大眾甲殼蟲就顯得有些不合時宜了。在這個敵意日益高漲的道路環(huán)境中,越來越多的駕駛者希望汽車能夠給他們被保護感,而從心理學上來說,一輛“憤怒”的車更能完成這個任務。也許這些“兇猛”的汽車與中世紀的滴水怪獸有異曲同工之妙,這些石雕被刻意設計得丑陋而嚇人,用以嚇阻旁人的不良企圖。
然而不幸的是,我們道路環(huán)境中日益增加的焦慮和侵略性并不能為乘坐汽車的人們帶來安全和舒適,反而只會讓他們的壓力越來越大。駕駛本應成為日常生活中一種簡單愉悅的享受,然而現(xiàn)在卻變得像打仗一樣。可以說,那些擁有喜悅表情的汽車是舊日時光的一種代表——那時,道路遠不像今日這般擁擠,而駕駛更像是一次次冒險,而非無聊的日常瑣事。
另外一個影響因素可能是,我們的整個文化環(huán)境現(xiàn)在變得更殘酷和具有侵略性了。許多年輕的駕駛員(同時也是設計師)成長的環(huán)境中,銀幕暴力、屠殺游戲和匪幫說唱早已被習以為常,那么相應地,大家對攻擊性的設計產生需求也是自然而然的了。憤怒和攻擊性往往被認為是“酷”的象征,乃至于成功法則;友好和天真則反之。汽車制造商們從不吝于表現(xiàn)他們有多想吸引年輕人,而為設計加入侵略性可能是增加這種吸引力的極好方式。捷豹毫無疑問是這樣考慮的——為了脫去身上“老人車”的外衣,公司極力嘗試為它們的產品加入一些“壞”的元素,比如“英倫反派”系列廣告宣傳片。考慮到這些,XE和F-Pace比以往任何車型開口都大的進氣格柵和憤怒的“眼神”并非偶然。和以往那些更為柔和的造型比起來,這一點就更加明顯。
在這股“憤怒”的潮流之下,例外正變得越來越少,也越來越偶然,往往是在小型車中出現(xiàn)。其中典型的一例是菲亞特500,這款車歡快的表情是其視覺形象最核心的特征。還有一些復古的設計,比如Mini 和大眾甲殼蟲也異曲同工。此外,雷諾現(xiàn)款Twingo的興奮表情呼應著1992年的最初版本。
大眾Up!也是不依賴“可愛”元素而設計出一輛“歡樂”的車的極好例子。UP!有著大大的眼睛,圓圓地鼓起的車標,進氣格柵下邊緣上翹,組成一個調皮而又耐人尋味的表情。不過可惜的是,這一車型最近的改款削弱了這種感覺。
對體量更大,或者更能稱為“身份的標志”的汽車來說,保時捷911永不落日的成功也可以說明并不是所有車都必須擁有慍怒或攻擊的表情——即使是運動車型也不見得非要這樣。911那表情愉悅的前臉早已成為了一種標志——第一眼看過去就討人喜歡,也許有些不合時宜,但卻美得特立獨行。它的動力和速度感是通過極具美感的曲線、均衡的姿態(tài)來體現(xiàn)的,而非前臉上憤怒陰郁的表情。911的主題被延續(xù)到包括Boxster,Cayman和Panamera在內的所有車型,給予它們一種類似的積極向上的氛圍。
當然,不論對生活還是汽車設計來說,多樣性都是至關重要的。如果市場被甜膩和小清新的設計所充斥,也并不見得比現(xiàn)在這個浸透了敵意的要好。一輛動力強勁的汽車外觀稍微帶有些威懾力,也許并不是件壞事——蘭博基尼如果沒有了它們現(xiàn)在這種古怪的攻擊性造型,也就不再是蘭博基尼了。但在今天的道路上,“怪獸”的數(shù)量確實有點太多了些。
文章的結尾給大家分享一些人類歷史上那些駭世驚俗的前臉設計,讓我們看看汽車設計曾經是多么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