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N*N線不知名小寫手,我曾經多次在微博上寫過奇葩說,更有好幾篇文章的取材來源于這個節目的辯題。我毫不掩飾地表達對這個節目和奇葩們的喜愛,也評論過辯手們的觀點,和他們一起頭腦風暴。可我從沒完完整整地寫過姜思達——不是因為不愛,反而是因為太喜歡,覺得很難用言語說出心里完整的他。
但今天,真的非常非常,想用或許拙劣的文字來寫一寫我眼中的姜思達。
很多人是從第三季才開始喜歡上他,被被他辯論時的魅力吸引,可我不一樣。
對,從第一季海選的時候開始我就喜歡他,哪怕他那個時候真的實力不佳早早就被淘汰了,但我還是會在二排捕捉他的身影。你要問我是那個時候就看出了他成長的潛力嗎?
我得誠懇地說,真不是。
原因吧,也特別簡單,因為顏。這么好看的小哥哥,試問哪個女人會不喜歡?
喜歡他頭戴紅花漫不經心的樣子,喜歡他永遠都是嘴角輕輕上揚著的微笑,喜歡他黑色、紅色、金色或者不知道什么色的卷發或短發,更喜歡他從沒變過的眼睛,明亮而閃爍、溫柔又多情,里面載著滿天星辰。
可是后來呢,我突然發現有一天甚至對著他的無眉照板寸頭都能毫不違和地說出一句“啊,真喜歡他。”那一刻我知道不能再欺騙自己了,我對自己說:
承認吧,盡管嘴上說著“長得美就是正義”,但你還是真真正正地喜歡上了他這個人啊。
是什么時候呢?
或許是從第二季他越來越精彩的發言開始。
我并非是奇葩說第一季就開始看的老粉,真正看奇葩說是在第三季前不久了。所以是在短時間內補完了第一季和第二季,看起來對比就更加明顯。不得不承認,第一季的他并不適應這個奇葩說這個節目的節奏,滿滿的學院范兒,不夠接地氣。這樣的氣質在這個綜藝咖云集的場內總是顯得有些無聊。可從第二季開始,我發現他開始學會抖包袱了,一個連一個的小段子,總能成為乏味的辯論中令人忍俊不禁的小亮點。而難得的是,這種增加的藝能感并沒有減弱他對于邏輯和更有深度的內容的重視——他竟然在這兩個方面齊頭并進。
而到了第三季,這一點在他身上體現得更加明顯了。如果缺了任意一個,都不會有后來的“大美玲之夜”。
就像我曾經發過的短微博里寫的:這個舞臺上,有綜藝咖如湉湉,辯論咖如執中。但能夠把二者結合得如此之好的,思達是個中佼佼者。
我是個喜歡辯論的人,更是個欣賞強者的人。所以想了想,大概得老土又俗氣地說一句,我對他的喜歡始于顏值,喜愛始于才華。
那深愛又是因為什么呢?
或許是因為從第三季全心全意地追這個節目開始,他身上實在有了太多的閃光點,讓我想忽視都無法忽視。
盡管這個說法兒現在已經被人用爛了,但我還是想說,他是那種有少年感的人。作為一個心態特老的小姐姐,我特受不了這個。
少年感這事兒怎么講?
眼神總是清澈無比,明明你知道他在看鏡頭,是個藝人都知道找機位,他并不認識你,可你卻總被他看進心里。笑容總是那么好看,帶著一點點狡黠,一點點自知美色卻又不恃于美色的坦蕩。
愛笑,但也愛撒嬌。別人都說姜思達在舞臺上總是有那么一點兒傲嬌,的確,但在我眼里或許說成撒嬌也不為過——他知道自己被寵愛,被一路一起走來的奇葩們寵愛著,被觀眾們寵愛著,所以才會對喜愛他的人們撒嬌,會笑嘻嘻地說“誒,接下來這個點我覺得特別好”,也會沖你一眨眼說“接下來這個觀點有點兒小刺激。”
他其實是很有分寸感的人,曾經看到有他以前的老隊友評價說這個人“挺能忍的”,所以才越發覺得他在節目里這點恰到好處的小機靈實在讓人愛極,想把他捧在手心里。因為對他這樣的人來說,這種話是不會對“不熟”的人說的——這意味著他或許有點兒把屏幕外的你當成了自己人。這么想想,是不是還挺動心的?
一場一場的辯論,節奏越來越好,發言也越來越深入人心。少年感這個東西,說到底外化于表,發自于心。
我漸漸發現這個少年內心的堅定和溫柔。發現他抓馬的外表下有著一顆平靜的心靈,又發現這顆心靈里,原來懷抱著一片宇宙——深邃的,廣袤的,寬容的。就像炸裂曾經說的:“他讓我們看到了更多可能性”,你永遠都不知道他的這片宇宙里還會給你帶來怎樣的驚喜。
他懟粉絲,微博自帶一種“我不care”的氣場;他渾身是戲,好幾次在辯論場上翻白眼翻的比蔣欣都好;他的觀點時常玩味而諷刺,甚至有點兒刻薄,但卻總是會讓你我會心一笑……
可事實上,他從不和這個世界激烈地對抗。
他總是懷著對世間萬物的善意和包容,是真正地用一顆悅納之心去面對這個或許不那么美好的人間。
也只有這樣的人才能說出:“希望一個更好的我,遇上一個更好的你”——姜思達啊,是永遠對這個不美好的世界抱有那么一點點期待的人。
哪怕他也是會失意的,會在鏡頭前忍不住哽咽,說起無疾而終的愛情。無數人和他一起哭泣,但他卻依然相信愛情啊,所以這一季才能讓我們看到那個說起“我談戀愛了”時渾身都在發光的他。
哪怕他也知道這個世界有著太多不好,但他依然做著微小的努力——你們都知道吧,他有一個自己的公眾號叫思達帕特。這個公眾號里有很多寫的很好的SK-II的廣告,不知道給他帶來了多少廣告費——但更值得一提的是,這里有他發出的和艾滋病人見面的邀請,有他和幾百人夜游北京的記錄,有他為“女漢子”和“gay”群體表達的觀點。他或許無心做那個眾人眼中的“意見領袖”,但他僅憑本能和喜好地探索著這個世界,也同時利用著自己所擁有的影響力,潛移默化地向其他人表露溫情。
他似乎對這個世界天生地懷抱著悲憫,而不是廉價的同情。
這樣的少年,如何叫人不喜歡。
第四季了,他還是那樣的他,只不過變得更加光芒四射了。他的粉絲越來越多,甚至有點不再是那個小眾偶像了。有人說他變了,不再謙遜,用一個“前輩”們慣常于用來評價“后輩”們的詞兒來說,叫“膨脹”了。
是的,他越來越不掩飾自己的好勝心了。因為他不再是一個在舞臺上被忽視的存在,有了實力,就想贏,有的時候甚至表現得有點兒心急,有點兒在意。我真的太能明白這種心情——二十幾歲的年輕人,朝氣勃勃的,充滿生機的,和這個世界正是針鋒相對的時候,誰會不想贏呢?
不知道有多少人看過東七門里面完整的節目前采,也不知道多少人看了沒被剪進正片的節目后采。
我都看了。
在前采里,很多選手被問到“覺得誰會進半決賽”,他還是那種狡黠的笑,像說著悄悄話一樣跟記者說起了如晶,說起了肖驍,還特別帶著點小得意地補充了湉湉,像說起了一個只有自己發現的寶藏一樣的得意。我想,這樣的他一定是在為自己擁有好朋友也是好對手而開心的吧。
在后采里,他被問到很多問題。
被問到兩次的心態如何,他開始還是笑著,帶點兒小撒嬌地說:“煩不煩啊,擦肩而過這事兒我都快忘了,你非提醒我——”,用這樣輕描淡寫的撒嬌掩蓋了眼睛里的一丟丟失落,最后還是能誠懇又認真地說:“沒什么變化,上次是想贏,這一次也還是想贏。”
被問到辯論給自己帶來的好處如何,壞處如何。
他仍然慢條斯理而又認知清晰:“當自己特別執著于辯論的時候,會特別想贏。會不由自主地夾槍帶棒,希望自己的每一個觀點都站得住腳,別人的每一個觀點都站不住腳,自己就是不能輸。”
他說:“我覺得生活不該是這個樣子的。生活是應該沒有必要講究我贏你輸這件事情,因為如果只講究你贏我輸,我們的交流就輸了。”
他說:“如果辯論給我帶來一些缺點就是有的時候太較真。而這個缺點,想法設法,我覺得我得克服一下。”
我從不否認個別時候過于急切的想贏,或許不是好事——盡管我覺得這是個人人必經的階段,作為同齡人,易身而處的話,自己尚且做不到他這樣。但如果不討論這個,我實在太想單純地欣賞他的坦蕩,欣賞他對于自己清晰的認識和自省。
他知道自己想贏,從不刻意掩蓋氣盛的鋒芒。也敢于面對“想贏”,時刻警惕著太過“想贏”,哪怕有時候克服不了,但事后冷靜下來,還是會告訴自己,你得想方設法克服,改掉這個毛病。
我很開心,他才二十多歲,他的時間還很長。
我很開心,未來一片光明,有足夠的時間讓他改掉這些已經意識到的問題。足夠讓他從很好的人變成更好的人。
對不愛他的人來說,這些都不重要。而對愛他的人而言,這足夠了。
開始寫下這段或許稱不上一篇文章的語無倫次的表白之前,我又重新看了一遍思達在半決賽的發言,感覺非常奇妙。我想懂的人自然應該懂得我的感受。保持沉默,一切本就無需回應——姜思達從來都是那個姜思達,他早就通過無數次在奇葩說這個舞臺上的發言表達清楚了自己:
他說:“整個世界的傲慢,比一個人的傲慢更可怕。”
他說:“他已經忘了他愛我這件事。我不能強求他愛著我,但我一定要逼自己記得,我還愛著他。”
他說:“面對我的教養,我感到有一絲懦弱。這是我所擁有的一切,而我實在不忍心打破這種教養。”
他說:“沒有英雄一開始就是英雄。都是孤單著、孤單著,無數次想要改變這種狀態,但他總覺得有點什么不對,最后仍然選擇了孤獨。”
他說:“Nothing’s gonna change my world.”
我喜歡他的每一個字句,也為自己喜歡這樣的人而感到驕傲,更愿意和所有愛他的人一起默默地陪伴著,一起走下去。
只是,偶爾我也會想起,曾經有人說他“頭戴紅花而過,平靜中自帶靈魂洶涌。”
這曾經是我覺得形容他極好的句子。至今,我也仍覺得美好,盡管難免有些遺憾。我們都控制不了這種遺憾。
但我斗膽而又冒昧地猜測,絕不代表他本人和粉絲立場,只是個人猜測,大方又浪漫的他,會不會也這樣想呢。
“Nothing’s gonna change our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