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認為人生是苦海,回頭是岸。這種觀點對于多數人來說都是不能接受的,因為給人的印象太消極了。而且大家似乎是發內心的不認同,因為大家覺得做人還是很有樂趣的,并不覺得人生是苦海。但是,佛學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它能有幾億信徒,肯定是有其道理,難道就你聰明,你覺得信佛教的幾億人都是傻瓜?
首先我要聲明我并不是真正的佛教徒,雖然相信佛教的理論,但我并不實修,要做到太難了。但還是不得不說,佛教說人生是苦海還是有其道理,下面談談我對人生七苦的理解。
佛說人生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
第一苦:生
很多人不理解這個苦,因為大家覺得活著挺好,而且很多人還貪生怕死,貪生,就證明大家都希望活著,那怎么會是苦呢。
有些人自作聰明,覺得生之苦指的是生孩子,尤其是女性,認為特別合理。這個答案不用說肯定是錯誤的。因為佛說人生的苦,肯定是針對大眾,包括男性和女性。生孩子固然苦,但也只限于女性,對男性毫無影響。
其實,生之苦,指的是求生存之苦。人為了能活著,首先要解決溫飽問題。可能這對于現代人來說已經不能感同身受了。但是老一輩是有所體會的,我小時候經常聽奶奶說起以前的日子是如何挨餓,米不夠的時候要吃番薯、木薯,這已經算好的了,這是住在山里的人家才享有的生活,住在村落里的人家,是沒有多余的地方給他們種雜糧的。餓肚子的時候真的是要勒緊腰帶的。
奶奶還說過更為悲慘的事,就是有一年糧食欠收,眼看就要斷糧了,新的糧食還沒到收割的時間。問人借,那是很難的,一方面別人也沒有多少的余糧,另一方面,有余糧的人家就算愿意借,也是要看人家的,如果覺得你有可能還不起,也不會借給你。這是人之常情,無需責怪。
那時候奶奶還沒過門,太公當時遠在泰國,當家的是太婆,帶著年幼的爺爺和兩個姑婆,要面臨的壓力可想而知。最后實在沒辦法,才托付一個從泰國回來探親的鄰居,讓他轉告太公家里的情況,太公從泰國寄回一百元,從而幫助全家人渡過難關。
那個時候,一家子人就真的面臨了被餓死的威脅,想想都令人心酸。那些年,每年的農忙結束,太婆都要大病一場,我雖然沒有見過太婆,但也覺得她很可憐,太不容易。
如果放眼世界,想想那些炮火連天的國家,想想非洲的饑民,雖然已經是21世紀,但人類求生之苦還是遠遠沒有得到解決。
就算是生活在太平盛世的中國的發達城市,里面的人同樣還是會感受到生活的壓力,只不過不是溫飽的問題,是活得是否體面的問題,這些問題沒有得到很好地解決,同樣會感受到活著的苦。
第二苦:老
青春是最美好的,無論是身體狀況還精神狀況,都是最容易使人感受到幸福的。但是青春總會逝去。進入中年,人們會感受到身上的肉越來越多,面部的皺紋越來越多,下巴由尖變圓,買的褲子尺碼越來越大。這個時候,人們不敢拍照,如果非要拍照,一定要找角度,最重要的一定要用美顏相機。為了延遲衰老,人們愿意掏錢進各種健身房和美容店。
中年只是外表不如青少年時代好看,但沒有給生活帶來多少麻煩。真正讓人頭疼的還是步入老年。力氣大不如前,上幾層樓都要歇幾回,跑幾步就要氣喘吁吁,輕輕摔一下就要骨折,這些才是讓人感到苦的地方。
第三苦:病
健康的人不會知道病痛之苦,一個人沒有健康的概念,說明他是健康的。覺得健康很重要,說明他已經體會過病痛折磨之苦了。
如果有人覺得自己的生活平淡無味,覺得得到的太少,可以去醫院走走,看看那些坐在輪椅上或者躺在床上斷手斷腳的人,看看那些臉色蒼白兩眼無神的人,看看那些不堪折磨痛苦呻吟的人,相信幸福感會增加不少。
我認識一個人,平時經常抱怨自己貧窮,很羨慕那些有錢人的生活。有一次他病倒了,而且屬于慢性疾病,折磨得他一點脾氣都沒有。我去看他,他非常誠懇地對我說:“其實窮一點無所謂,只要身體健康就好。真的,吃少點,吃得粗糙一點,住得差一點,都無所謂。”
他是已經體會到病之苦了。對于病之苦,我也深有體會。生病之時,真是萬念俱灰,什么榮華富貴在眼里都是糞土,覺得健康活著就好。
第四苦:死
這或者是七苦中人們最不愿意接受的,也是最忌諱的話題。在很多場合,都不能隨便說起這個話題。即使那些表面上很講科學的無神論者,也不喜歡談論這個話題,因為大家會覺得不吉利。這就可以看出人們對死亡的畏懼。
尤其是對于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來說,更加畏懼死亡,因為他們覺得人就僅此一生,死了就什么都沒有了,那是多么糟糕的事情。人活著固然有這樣那樣的不如意,甚至痛苦,但是相比于死亡,還是寧愿活著,因為活著雖然有痛苦,至少也還有快樂,哪怕不多。所以很多人寧愿殘疾,寧愿活得茍且,都愿意留在這個世上。
有宗教信仰的人,相對來說會看開一點,因為這些人相信死后并不是什么都沒有了,靈魂還是會繼續活下去。所以這些人中,有部分人甚至是用歡喜之心擁抱死亡的。
第五苦:怨憎會
要跟討厭的人在一起生活,也是非常痛苦的。有些人討厭一個人,看到他就會情緒激動,或者表面風平浪靜,內心里波濤涌動,心里一直想著他,一邊想一邊恨,渾身不自在。這種日子也是非常難熬的。
現實中有些人憤然辭職,理由就是不喜歡某人。能夠把飯碗都拋棄不要,這就是怨憎會之苦。
當然還有其他情形,不能一一列舉。
第六苦:愛別離
這里的愛,不僅僅是愛情,也包括親情和友情,還包括一些別的情感,它指的是一種博愛。當然現實中可能發生比例最高的是愛情。
愛到深處,覺得它如此美好,就容易生癡,就是想永遠擁有它,不想失去它。
一旦失去了,當然就痛苦萬分了。
愛情、友情、親情的失去,都可以讓深陷其中的人哭得死去活來。什么體重暴瘦、傷心欲絕、萬念俱灰,這些都是真切的形容詞,一點都不過分。
別說人了,就說現代人喜歡養的寵物狗,因為狗只有十多年的命,主人要面對狗的自然老死,也是痛苦不堪,如喪考妣。這一切,都是因為要與愛別離了。
第七苦:求不得
這一苦,應該是折磨著差不多所有人,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但都不那么容易得到。為了得到,想盡一切辦法,或者什么都不做只是動心動念想得到,這種狀態都不好受的。縱使得到了,又會有新的追求和欲望,陷入新的痛苦中。
我認識一個農民,以前很窮苦,體力活干得多,自然很累,溫飽問題也是勉強解決,魚肉方面自然比較稀缺。我記得他當時說過:“如果有一天,我不需要干活,又有得吃,那就知足了?!?/p>
可是后來他的愿望實現了,因為他已經依靠子女贍養,農活也不用干了。但他并沒有感覺幸福,因為他又開始羨慕其他人兒孫滿堂而且財源滾滾了。
很多人羨慕那些飛黃騰達的身邊人,認為他們活得肯定很幸福。實際上不一定的,因為那些人不會跟下面的人比,他們的眼睛盯著更上層的社會,覺得自己不算什么。
所以說知足常樂是對的,知足了,就是無所求了。
說得人生如此之苦,難道人生真的沒有美好之事?沒有值得留戀嗎?其實也不是,千萬不要這樣認為,我相信佛祖也不會這樣認為。人生的確存在很多美好的值得留戀的事物,如青春、愛情、友情、親情等等。
但是有沒有想過佛祖在年紀輕輕的時候就想到出家,他當時是一個部落的王子,金錢、美貌、權力、地位、青春、該擁有的都擁有,為什么要拋棄這些東西不要了呢。他當然是認識到人世間美好的東西,但他有一點不同的是,他享受這些美好事物的同時,他意識到這些美好的東西雖然美好,但并不會持久,終將失去。
青春雖然美好,但人始終會老去,會生病,最終還會死去。跟妻兒共享天倫之樂固然美好,但這些關系也不會持久,始終會有人先走,到時候什么都會失去。
所以佛祖才會想搞清楚人世間這些事物的本質是什么,真相是什么,是誰決定這一切。他覺得在家是找不到這些問題的答案的,于是離開家,獨自尋找答案去了。
既然人生不完美,我們該如何做呢?難道大家都不工作了都出家修行去?不可,也不必,修行未必就要出家。只要你想修行,處處都可以修行,而且在生活中修行效果比在深山中修行好得多。因為在家修行,面對的挑戰會更多,受到的考驗更大,含金量就更足。小隱隱于山,大隱隱于市,就是這個道理。
說到修行,其實就是修心。無論任何事情,都能平常心對待,情緒平和,得失坦然,榮辱不驚,就是一種可追求的境界。做不到,往往是因為沒有看透,還讓自己沉迷在人生的戲里,以為戲里扮演的角色就是自己。能跳出戲外看自己和他人,知道那是一場戲,終會結束(人會死去),自然會恬淡很多。
但這不是覺悟,不是佛,只是一種較高的人生境界而已。這也不簡單了,因為知易行難,人還是容易入戲。某個時間明白了,但現實中發生一些事情,馬上就忘得精光,該干嘛還是干嘛。覺悟是什么,佛是什么,我不清楚,不敢胡說。
這是我對佛教的一些粗淺認識,僅供交流,求大德大神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