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很少這樣去評估人:這人值多少錢。好像一旦這樣說,一方面人家會以為你很勢利眼(連人都用錢來衡量),另一方面讓人感覺不受尊重(把我當商品呢)。不過,夜深人靜時,倒是可以把這個問題拋向自己:算算自己值多少錢。
我特地用計算器給自己算上一算。年薪(算上公積金)十萬(好像在3-4線城市也不算太丟人),但算到時薪時,我嚇著啦100000/365/24=11.415。有些人說算法不對,時間應該只算工作時間。NO,就應該這么算,雖然平均每天用來工作時間為8小時左右,剩余時間是自由的,但這個自由的時間里卻沒有任何收入,沒有創造價值,所以也應該被平均掉?,F在拿起手中的計算器算起來,算算你的時薪又是多少呢?
市場經濟里,決定商品價格的主要因素是供求關系。簡言之就是市場中供應商少,而市場需求量大。如果把我們自己暫時看成是一件商品,如何能讓自己更值錢呢?答案也一樣,只有讓自己在被需要,并且無可替代的被需要。對,重點就是被需要。
你被他人需要,肯定你擁有他人所沒有某些能力,換言之,你能幫到他。這里引出一個概念“利他行為”。當我們從“利他行為”去考量自己的行為方式時,會收到意外的驚喜。如我寫公眾號文章,其實就是我生活中的小感悟,當有讀者朋友說讀完告知我有感觸,有共鳴時,你知道當時我內心有多喜悅與感動么,這是我一種被他人需要獲得的認同感,比money 更鼓勵人。從前的思維模式是:我應該去學英語,進修新技能,以便我更好適應社會。但這種思維給我造成的影響是容易放棄。但這次寫公眾號,我的考慮,只要還有一個讀者在關注,我都要堅持下去。這就是“利他”行為的魅力,當你真正能幫助他人時,獲得認同與肯定,你內心也是快樂的,因為這也是你的價值體現。當你被越來越多的人需要時,把自己賣個好價錢也只是時間的問題。
但是,被需要不容易。假設你有他人所沒有的能力,并且是大多數人所沒有的能力,這大體可以說明你現在所擁有的能力不是隨隨便便就能習得的。第一,這種技能屬性里有稀缺性。第二,習得這種技能有一定難度,需要耗費你大量時間和精力。那么你得通過各種渠道去 學習,去領悟,去消化,去練習并實踐。當你成為這方面技高一籌的人物時,別人才會真正需要你,信賴你。人微言輕說的就是這個理。所以當你沒成為那類人物之前,你得埋頭苦干,看似碌碌無為的孤獨地努力著。
未來社會是多元化,如果我們要想自己被更多人需要,那必定應該跨專業,跨學科的去學習?;ヂ摼W時代,信息交流傳遞快速流暢,學習的機會與途徑不知有多便利。不是有句話說:只要你想學,全世界都會幫你。就如我從不知道如何買美股,通過一段時間學習,也完成美股入金的過程(這個技能要求不高,只要認得漢字,都能學會,舉這個例子只是為說明只要你想學,沒有學不會的。)同時在互聯網時代,你如有真才實料,也不怕賣不出去,你看近兩年內容創業捧紅多少人,這也是知識變現最好的證明。
不知道你注意到沒有,我在前文中算時薪時,出現過工作時間與自由時間。大部人還是有自己的主業的,并且大部分收入還是來自于主業。按平均每天8小時計算也占去了我們1/3的時間,那剩下是什么呢?是區別你和他的時間。往往那些能力出眾,被需要的人往往在剩余的自由時間里在充實壯大自己,孤獨的學習與實踐中。新技能在自由時間里不斷打磨,等時機成熟時,這個自由時間也一定能發光發亮創造價值。
每小時11.41元,是我目前的價值。我還有什么資格過著不思進取,安于現狀的生活呢。figh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