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五到六個春天,快樂而愛憐地觀賞第一棵白屈菜開花到玫瑰綻放花蕾,誰能說這是短暫(而非長久)的幸福?五到六次,地球換上奇異的新裝,那種語言無法描述的美麗和可愛展現在我面前,供我欣賞。想到這些,我甚至害怕我要求的太多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y 一名兩次婚姻失敗、常年貧困抑郁,最終病逝的作家
這是第一本讓我生出“隨時帶在手邊翻看”的念頭的隨筆集。
本文內容:所讀所感、總結評價
本文中,
“我”:《四季隨筆》一書中主人公的視角。我:代表本文筆者視角。
書名:《四季隨筆》
作者:喬治.吉辛
所讀所感
1.寫作:時常書寫、偶爾創作、往往被迫
一個多星期以來,我沒碰一下筆。七個整天,我連一個字母都沒寫。
作者以四季的順序組織了這部散文集,并將引文作為了《春》中首篇散文的第一句。
為了解除讀者對于“我”身心抱恙的疑慮,“我”在文中坦率交代了自己和寫作的新仇舊恨——長期以來寫作都是“我”唯一的營生,為了生存,“我”必須面對令我害怕的“不得不用墨水去涂抹的白紙”。
值得慶幸的是,盡管“我”把“亂糟糟的文學競技場”看得“比任何職業都卑下和低級”,滋生于貧困的偏見并未阻礙“我”抒發內心對生活的感恩和對自然的熱愛。
對于寫作——尤其是自發的寫作,“我”的態度無疑是直率的:
為什么一個人因為寫作,即便是他寫出了不朽的文字,就應該由于被世界忽視而憤怒呢?誰要求他去出版作品了?誰保證要讀他的文字了?誰又承諾過他,又不守信用了?
“我”厭惡受迫寫作,卻對寫作無法獲益并無怨言。
這一點令我頗為驚訝:一個“不得不”寫作、自認為“侍候了一群主子”的作家,竟能將藝術定義為“對生命激情令人滿足和持久的表達”,最終甚至“享受到主宰生活的力量感和享受生活的敏感性”的狀態,與其說是大自然的感召威力無窮,不如說,是作者自帶透過潦倒貧苦去欣賞生活的樂觀。
以他對寫作的看法聯想到自身時,我難免生出一些慚愧來:那些因無法推脫的緣故寫下的文字,即便唯恐辜負囑托,也有未及盡力的,偏還“把被迫當做借口”。而自發寫出的文字呢,說是遵照初心肆意而為,又要為閱覽和點評量勞神,有時甚至生出抱怨。
昨天在寫作群里老師問到了寫作的初心,我回顧提筆最初的緣由,不免為如今的怠惰而汗顏,對文字是否能為我博得嘉許也不甚在意了——正如“我”所說,那些和市場經濟毫不相關的“感情和思想的自然勃發和頓悟”,僅憑能夠擁有,就足以使我感激了。
而這,正是這本書帶給我的平靜。
2.閱讀:總是癡迷,偶爾疏忽,常有犧牲
不喜社交、因受早年貧苦生活、而并不自認為性格討喜的“我”,在閱讀這件事上卻顯得非常可愛。“我”不僅感激自己有心情享受文學作品、并能吸收其精華,甚至在自己喜歡的書冊面前也會雀躍地像個迷弟:
啊,打開最后一層包裝,看到書籍第一眼的感覺!那撲面而來的新書的氣味!那鍍金的書名!眼前是一位我眾生傾慕的作者的作品!而我從未有幸閱讀過!我虔誠的拿起它,輕輕的打開,我的眼睛因興奮而模糊,我讀著一章一章的標題,期待著閱讀之時的享受。
剛讀前幾篇散文時,我便被本書的輕而易舉地吸引了——對生活的欣然描繪伴隨著對“不得不寫作”的厭惡,使在字里行間自我抒發的“我”看起來多么的傲嬌啊,但那毫無掩飾的對藝術和自然的熱愛又那么誠摯,使他的文字令人愛不釋手……于是我也能在閱讀本書時體會到他在閱讀心愛之書時的感受。
另外,“我”對書的態度在旁人看來或許還有些矛盾:對自家小圖書館漫不經心、疏于打理而導致圖書磨損傷殘、甚至在打包時被釘子穿透,卻愿意為書節食,甚至肯忍受因出不起路費而只能自行多趟搬書回家的苦累。
支撐“我”頂著旁人蔑視,在舊物中翻找書冊的不只是對書籍的喜愛,還有這樣熱烈的信念:
假如我能和這些學者一樣知識淵博……蔑視又算得了什么呢?對知識的渴望永遠都不會過時,這些學者在我面前樹立了一個像不熄的圣火一樣的榜樣。
我對書籍的癡迷和虔敬遠遜于他,他讓我意識到能生活在一個文學經典充足而閱讀簡便的時代是多么值得感激。
3.生活:偶爾無奈,時常欣喜,總是感激
在春天的早晨,有多少人能有這樣寧靜的心態,能夠把自己全身心地沉浸在享受輝煌的天空和大地所帶來的快樂當中?……我的命運比普通人好的太多……
這樣的文字,出自一個19歲時因偷竊(為幫心愛之人贖身)被抓入獄、第一任妻子酗酒而亡、第二段婚姻也并不幸福、一生抑郁潦倒、最終于46歲病逝的作家。
這么一部恬靜安寧、被認為與《瓦爾登湖》其齊名的半自傳散文集,如今靜靜地躺在我的桌子上,而我很難從全書中找到連篇累牘的抱怨、哀愁、對命運的泣訴,只有陽光下閃閃發光的葉子和花朵、歌唱的鳥兒、柔和純凈的藍天。
即便是《冬》的部分中作為告別的最后一頁,也只有欣慰平靜:
作品充滿了缺陷,但我在環境、時間和能力允許的情況下,真誠地盡了最大努力。我將這樣活到生命的最后一小時……沒有遺憾,只有滿足,迎接那永恒的休息。
圖源網絡
總結評價
1.這是一本以春夏秋冬四部分組織起101篇日記散文交雜的半自傳式散文集,作者在書中虛擬了亨利.瑞克羅夫特這個人物,寫的卻基本是自己。
2.作品文字優美流暢,內容包含了作者的經歷、對閱讀、寫作、人生、自然、藝術,還有對英國風俗的思考,他樂觀柔和的筆調能讓人感到心情平和寧靜。
3.如果讀者喜歡散文,推薦一讀。我打算把這本書列為“手邊書”。
謝閱
偃思——文章健身房——十全大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