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一篇平常的朋友圈更新,引起了一場師生之間的爭執風波。老師怒其不爭,憤其揠苗助長,為自己的小學生感到悲哀與憤怒,而另一方家長學生我又自有想法,奮力解釋。這樣你來我往,想法交換,讓我們各自都獲得了思想的火花。
事情還得從我7.5日的朋友圈po圖開始。孩子二升三了,作文得提上日程,所以第一篇日記也破殼而出了。我po出了下圖,并寫到:孩子的第一篇日記被我改得面目全非,我自己不善于寫作,架構內容辭藻思想一個都不能少,希望在以后的寫作中,能如學習英語一樣能找到那扇入門的鑰匙,徜徉其中,相攜前進。
Tyger老師看到后,非常直接嚴厲地批評了我:為什么要改呢?你自己都做不到憑什么要求孩子?!這是第一篇作文,你想做什么!我真為Flyer難過!
句句戳我心!
我知道老師是為孩子擔心,擔心被我這樣的行為會深深的傷到孩子,擔心孩子會封閉自己,從此不愿提筆。
老師給我分享了他和靜媽媽的聊天內容,希望我應該像靜媽媽學習。
其實真正困擾我的并不是孩子受不了挫折,接受不了批評,會封閉自己,真正困擾我的是如何促發他自我學習的內在動力。
老師建議我找騫媽媽。騫媽媽建議我示弱是個好方法,培養自主學習需要時間,慢慢來,都是摸著石頭過河。這些我也知道,但從知道到做到有很長的一段路,而這只能由我自己摸索出來。
第二天,我和孩子來了一場愉快的聊天,我和他一起看了老師們朋友圈里的評論,看了我們的對話,如我所想他果真并沒有不開心,反而覺得自己學到了知識,自己也并沒有擱筆。
我們交談了他心目中完美媽媽的樣子,他覺得要美,心靈美;要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有超能力能把平淡的生活過得豐富多彩有滋有味!
現在回味著和孩子的對話,心里還暖暖的。
我把結果匯報給了老師,思想再一次碰撞,讓我也更深切的體會到每一個孩子的不一樣,以及不能著急,路要一步一步的走。
這是一場思想和思想的交流,思想和思想的碰撞,雖然我還未悟道Tyger老師說的教育之道,我也知道教育最主要的是引導,把孩子內在擅長的引導出來,但這僅僅是知道,我還不知如何做到,以及那引導出來的模樣會是怎樣?
但這場思想碰撞的風波卻讓我深切的體會到:
1)路要一步一步的走,飯要一口一口的吃。有目標、有步驟、有節奏、有方法,把大目標分解到可執行的小任務,對我們這條路上遇到的困難要有信心,也不要被別家的孩子看起來的領先給急壞了,進而去揠苗助長。像極了公司里的vision,mission,goal。
2)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只有不斷的探索不斷的試驗修正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如鸚鵡螺一樣螺旋上升。
3)激勵教育很重要,多看到優點少拿放大鏡放大弱點,但贊揚之后的but更重要,只有正確的認識自己,不僅看到自己的優點,也承認自己的不足,擁抱自己,才能不斷精益求精追求卓越。這或許有些像我們現在提到的抗挫能力。我們必須接受這是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我們必須不斷的打磨自己,除了鼓勵和贊美的甜蜜圈,我們必須做個勇士去接受甜蜜圈外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