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忐忑與期待中,研修班開班了。這是個值得記住的日子。忐忑是因為三個月的魔鬼訓練,不知要扒幾層皮;期待則是因為痛過之后,會有蝶變吧。不管怎么樣,先完成再說。
今天上課有一句話,我深有感觸:不良情緒來源于不合理的認知。
今天中午去接孩子。和他的約定是:不下雨就在西門外等他,下雨就在南門內。我出發時,沒有下雨,于是我就在西門外等著了。結果狗血的是,我到之后,孩子下課之前,下起雨來了!這心情怎一個無語了得!好在雨不大。估計他會來西門的。于是等啊等啊,別的孩子都快走完了他才氣急敗壞地走過來。看著我那是鼻子不是鼻子臉不是臉的。接上他,我也沒敢立刻解釋。過了一會兒,才說:“我來的時候沒下雨,就在西門等你了。”他說:“我在門內沒看見你,就跑去南門了,沒人,才又回來的。”我看他比較生氣,就說:“我要是再往門前站站,你就能看見我了。”結果,他更難過了。他說:“你這樣把錯擔在自己身上,不就是我的又一個錯嗎?”我愕然,怎么會這樣?再問了幾句,原來他認為:孩子和父母相處,父母是不會錯的,要錯也只能是孩子犯錯。
在這件事中,孩子的不良情緒是一開始是生氣,是由我沒及時接到他引發的,這背后的認知是,我應該按時出現在接頭地點。后來的難過、自責,是由我的一句解釋引發的,這背后的不合理認知是,父母不會有錯。
當孩子有了“父母也會犯錯”這個認知之后,再遇到類似情況,他的不良情緒就不會被激發了,或者會大大減弱。
這也是合理情緒療法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