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彎灣
在找結婚對象這件事情上,男人和女人是不同的。
男人主要看兩點,第一,顏值;第二,人品。
如果一個男的在找對象的時候說不看顏值,只能說明兩個問題,第一,對方顏值是過關的,第二,他在撒謊。
看重顏值不代表對方長得一定要多么好看,各花入各眼,他自己覺得看著最起碼不膈應就行。
再說說人品,啥叫人品,每個人的定義不同,但在談到“人品”的時候,大多數人說不出個所以然,或者能說出,但又不好說得很具體,只能泛泛而談,說“要善良”。
具體什么是善良,他說不清楚。
再來看女孩找結婚對象的要求——女孩找結婚對象,主要看兩點,第一,條件;第二,人品。
不是說女孩找對象不看顏值,只是在當今社會,女人對男人的審美跟她們美顏相機里的照片一樣飄忽不定,同樣是兩個長得差不多的男人,更有錢的那個,她們怎么看都要覺得更帥一點。或者同樣一個人,沒錢的時候就覺得難看,有錢了以后突然覺得“我就喜歡這種長相獨特的”。
女人對男人顏值的審美,更重要的不是身材長相,而是“氣質”和“魅力”,只要男的長得不是太難看,越有錢、越有能力,似乎就越有魅力。
當然,條件也不是唯一的,多少還是要看點人品。
人品是什么呢?女人跟男人一樣,都說“要善良”——具體什么是善良,她也說不出個所以然。
男人和女人找對象的側重點之所以會不同,本質原因,還是大家的需求不一樣。
男人找對象,是“找個人來讓我愛”,找個值得我愛的人來讓我愛她、寵她;而女人找對象,是想找個人來愛我、找個配得上我的人來愛我、寵我。
從這個角度講,男人要稍微單純一些,所以他們一輩子都只喜歡20出頭的小姑娘,因為他只圖顏值和人品,其他的他都不在乎。但女人一輩子,20歲、30歲、40歲喜歡的男人都不同,因為她們各個時間段對男人的需求不同,需求不同是因為需求太多了,每個年齡段的側重點不同——20歲的時候,男的長得帥、有特長,那就是白馬王子;30歲的時候長得帥沒錢沒能力,只能是個花瓶草包,誰愛要誰拿去,反正老娘現在不好這一口了;40歲的時候希望有個人能懂她、理解她,有沒有錢也不那么重要了……
嗯,上面這些,其實都是些閑話,我借著寫文章的勁兒,跟大家聊聊天而已,還不算文章的主題。
文章的主題是,大家都知道找結婚對象一定要找個善良的人。
可是,什么才是真正的善良呢?
我20來歲的時候,讀大學,有個女朋友,別人問我喜歡她什么,我說我喜歡她善良。
那時候我對善良的理解,就是她經常喂樓下的流浪貓,我跟她結緣,就是因為她收養的流浪貓跑到我的宿舍來,我養了一個暑假,后來還貓的時候在一起了。
跟她談戀愛,做得最多的事除了愛,還有就是奉獻愛——每天買火腿腸去喂流浪貓。
我以為,喜歡小動物就是善良。
但后來我才知道,她只是喜歡貓,她只是對貓好——這只能說明她喜歡貓,不能說明她善良。
我23歲大學畢業的時候,喜歡上了一個女孩,除了喜歡她像豌豆莢那么飽滿的身材之外,還喜歡她善良。
因為她那時候還在讀大學,去我老家的山區,支教了一年。
我以為去山區支教、去給山里的孩子們奉獻自己的青春,那就是善良。
可是后來我才知道,她去支教,其實只是為了保研——這大概也算不上善良。
我25歲的時候,喜歡上了一個姑娘,那時候她剛分手不久,我們在聊起過往的時候,她說她談過7個男朋友,但她都跟前男友們保持良好的關系,她也沒有對前任們有任何詆毀的話。
我覺得不詆毀前任的女生其實是很少的,分手了還能這么大度,說明是個善良的人。
可是后來她把我綠了,無縫連接找了新男友,她也在網上說我的各種好。
我才發現,那不是善良,那是沒有邊界感和原則。
我27歲的時候,又談了一個,女孩經常去福利院看望小朋友,也去敬老院看望老奶奶,還吃在念佛,家里有很多經書。
我以為這就是善良,可是越相處我越覺得——其實很多人吃在念佛不是因為善良,反而是因為不善良。就像那些為情所困的人,才會說“看破紅塵”,一個正常人,紅塵俗世不是挺好的嘛,干嘛要看破呢?
當然了,不是說我的這些前任們不善良,我只是說,這些行為不能作為善良的代表。
你要是經常看短視頻,你會發現網上有一大堆圣母,別說殺只雞了,就是砍棵樹,都會招來他們善良的忠告。
諸如投喂流浪貓、不吃狗肉、喜歡給乞丐錢、去寺廟買魚來放生,這些都不能說明她是個善良的人,至少不能說明他在親密關系里是善良的人。
善良與否,是需要放到具體的情境中去理解,不能因為某些行為,就判斷這個人是不是善良的人。
但是,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在任何二元對立的關系里,善良是強者才有的心理和行為,弱者是沒有善良的。
強者,不是客觀上的強者,而是主觀上的強者。
什么意思呢?
比如,一個乞丐,他是一個客觀上的弱者,但當她得知有個小女孩上不起學的時候,他把自己所有的積蓄,一共300塊錢給了小女孩,這就是善良,這就是強者的行為——在他想要捐款和做出捐款行為的時候,他自認為自己是強者。
強者才有善良。
但是,一個富翁,他是一個客觀上的強者,可是當他得知有個小女孩上不起學的時候,他的反應是,“我同情他,誰來同情我,我不要生活的嗎?我把錢給了她,誰來養活我?”——這個時候,他自認為自己是弱者,所以也就不存在善良了。
聽懂了這個對比,就不難理解親密關系里的善良了。
親密關系里,善良,就是強者對弱者的接納、包容、理解,也可以說這就是真正的愛。愛就是強者對弱者的輸出——我有一杯水,你沒有,那我分你半杯。
很多人講愛,老在強調自己舍不得對方、離不開對方、害怕對方離開,這不是愛,這只能說明你很需要對方。
大部分人的婚姻關系之所以糟糕,是因為人們老覺得自己是無辜的那一個、弱小的那一個,需要對方來理解自己、原諒自己、哄自己——這種關系能好,太陽都會從天上掉下來。
我對善良的理解,來自我爸爸。
我爸媽結婚30多年,我爸爸是上門女婿,我媽媽一字不識,是個典型的農村婦女,有時候生氣了罵人罵得很難聽,但是我爸爸從來沒有跟她吵過一次。我其實也挺不理解的,因為假如我女朋友像我媽罵我爸那樣,我跟她分手可能只需要一秒鐘。
但我爸爸說,“爸爸是個上門女婿,是這個世界上最可憐的人,但是,你媽媽永遠都要比我還可憐,我怎么能去欺負一個比我更可憐的人呢?”——這就是善良,人只有自認為自己是更強大的那一個,才會有的修養和品質。
這么多年,漢語世界里,生產了估計幾千萬甚至上億篇講夫妻關系的文章,這些文章都在講,夫妻間要互相理解、互相包容,但有多少人學會了呢?很少很少。
人們學不會理解和包容,本質上還是沒有“我是強者”的概念。
任何人想要獲得幸福、處理好關系,前提條件,都一定是以強者心態為基礎的。
而人在婚姻里痛苦或者離婚后感到痛苦,本質原因,還是因為把自己放進了弱者、無辜者、受害者的角色里走不出來。
所以,趁你還沒結婚,多想一想,如果你不自認為自己是強者,那最好不要進入一段關系,因為——你會傷害關系,關系也會傷害你,那還不如單著呢。
你找到了一個可以結婚的人,你應該感激上蒼給你機會,讓你有機會去分享你的愛,而不是感謝終于有人來解救一塌糊涂的你。如果你想著靠別人、靠婚姻來解救你、供養你,你還是先拉倒吧。
只有主觀上的強者才有善良,才有愛。善良和愛的核心,是“給予”——我怕我做得不夠好,會讓你覺得愛情不過如此;而主觀上的弱者沒有善良,沒有愛,因為他們需要別人來伺候、包容他,所有的行為都表現為“提要求”——我怕你做得不夠好,讓我覺得愛情不過如此。
學著做個強者吧,這是你能找到安全感和幸福感的前提。
——完——
作者簡介:李彎灣,情感領域作者。關心人的情感、關注人的內心世界,關注女性成長,關注男性壓力,關心性別平等。“為真理站臺、為弱小發聲”是我的寫作內在價值觀。愿同各位一同成長,避免走散,歡迎知音留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