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原則
- 掌握最少必要知識,然后行動,獲得反饋并指導下一輪的實踐
- 知易行難,行動起來!行動起來!行動起來!
1 理論:番茄工作法的最少必要知識
1.1 番茄工作法是什么
一種注意力管理方法,讓你能更專注地學習、工作和生活
1.2 番茄工作法能解決什么問題
- 拖延癥:下周一要進行匯報,計劃這周六搞定PPT,結果磨蹭到了下周一凌晨2點
- 迷失:
- 工作上,上午11點,你在處理手頭工作,這時鄰桌同事遇到了無法解決的問題來向你請教,你停下手中工作去幫助他,這時領導需要一組數據,你跑去收集整理數據,這時來了一個緊急會議……你頭大了
- 學習上,今晚晚自習,計劃著寫完老師布置的作業,但是寫作業時,時不時拿出手機來看看。一會兒再群里聊聊天,一會兒看看朋友圈,一會兒看下微博熱搜,甚至刷起抖音停不下來了。最后,作業沒寫成,晚自習結束了。你失落了,恨鐵不成鋼
- 混亂:到了你寫日報的時,苦思冥想卻不知道寫什么。好像一整天都在忙,又好像什么也沒做成,瞎忙了一天
- 無聊、迷茫:周末在家,不知道要做什么,于是打開了視頻網站,刷起了劇
2 實踐:番茄工作法的執行步驟
2.1 步驟一:收集任務,得到活動清單
- 收集一個個任務,任務的描述言簡意賅能看懂即可,不比拘泥于語言語法
- 這個步驟可以貫穿整天,小可以小到下班去游個泳,大可以大到完成一個項目、看完一本書
2.2 步驟二:做計劃,生成今日待辦
- 從活動清單里拿出top N重要的任務
- 判斷哪些任務最重要,可以用冒泡排序法,每一次倆倆對比重要性,再將更重要的任務與下一個任務比較,直至決出最重要的一個任務,然后開啟下一輪比較
- 預估番茄鐘數
- 一個番茄鐘是一個最小的時間單位,不可劃分,原版一個番茄鐘=25分鐘,可根據自身情況調整
- 預估的結果,如果規模過大,超過7個番茄鐘,則拆成多個,因為預估不準;如果規模過小,小于1個番茄鐘,則多個合一,因為番茄鐘是一個最小單元不能再拆分了
- 預估能力需要慢慢提升,比如看書時剛開始就是拍腦袋一個番茄鐘看50頁,番茄鐘結束,發現只看了40頁,那下次預估的時候就可以看需要多少個40頁……
- 在探索期,每天的番茄鐘總數需要慢慢確定,比如第一天拍腦袋總數是10個,結果發現游刃有余,第二天升到16個,如果發現任務做不完了,調整到14個小時……依次類推,找到最大可接受的總數
- 在穩定期,每天的番茄鐘總數=最大可接受的總數,可以每隔一段時間做上調嘗試,比如一周后,從14個調到15個,結果發現自己也能完成,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用壓力激勵,另一方面就是技能提升了
- 放入今日待辦中并將重要的任務排在前面
2.3 步驟三:處理,每次只做最重要的事
- 遇到內部中斷
- 如果緊急,當前番茄鐘作廢,開啟一個新的番茄鐘去處理
- 如果不緊急,記錄到活動清單,從大腦清除,回到原任務
- 遇到外部中斷
- 告知,讓對方知道你正在忙
- 協商,決定當前任務是否作廢
- 如果緊急,當前番茄鐘作廢
- 如果不緊急,記錄到活動清單,從大腦清除,回到原任務
- 計劃,確定新任務何時執行
- 如果緊急,立即開啟新番茄鐘處理
- 如果不緊急,稍后再做計劃
- 答復,“凡事有交代,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
- 答復你的安排情況
- 答復你的完成情況
- 番茄鐘數與預估值
- 如果任務完成了,番茄鐘正好結束,那么恭喜你,預估的能力NB
- 如果任務完成了,番茄鐘還沒結束,過度學習,回顧一下這個番茄鐘內的學到的知識,反思一下是不是任務預估時高估了完成時間
- 如果任務還沒完成,番茄鐘就結束了,做二次預估,反思一下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
- 任務完成后
- 記錄中斷指標
- 完成期間的中斷次數及對應中斷的分類
- 記錄預估指標
- 實際花費番茄鐘數
- 重新預估的次數
- 休息,放空大腦
- 每1個番茄鐘結束做一次短休息,原版的番茄工作法是5分鐘,可根據自身情況調整
- 每4個番茄鐘結束做一次長休息,原版的番茄工作法是15分鐘,可根據自身情況調整
- 記錄中斷指標
2.4 提取,從記錄的數據中獲取有用的信息
- 從指標數據里提取有用信息
- 中斷
- 中斷次數有多少?
- 哪些是外部中斷?原因是什么?如何減少?
- 哪些是內部中斷?原因是什么?如何減少?
- 番茄鐘數
- 今天完成的番茄鐘數是多少?有改進空間嗎?
- 明天的番茄鐘數是多少?
- 預估
- 重新預估了多少次?
- 如何讓預估更準確?
- 任務完成情況
- 有未完成的任務嗎?
- 是什么原因導致的?是預估不對?還是今天緊急處理了很多計劃之外的任務?
- 中斷
2.5 應用,將改進方案用于下一輪
- 比如,昨天做事情時長時間沒有休息,發現后期乏力,效率低下。今天要嚴格按照番茄工作法,進行休息,讓高效更持久
- 再比如,昨天老是被手機通知聲打斷,一看原來是某些App發來了一些無關緊要的通知,今天我要把這些App的消息通知功能給關閉
- ……
2.6 反思,形成穩定的習慣
- 每天
- 今天最有價值的知識是什么?
- 它能指導你做什么樣的實踐?
- 能夠形成什么讓你深信不疑的規條
- 比如,今天學習了番茄工作法的知識,已經應用到工作中,雖然用得還不熟,但是工作效果有了提升,接下來的時間我應該繼續實踐番茄它,迭代優化它,直到找到最合適自己的方式,并形成習慣
- 每月
- 本月最有價值的知識是什么?
- 它除了能用在這個領域之外,還能用在哪些領域?
- 比如,本月使用番茄工作法時,不斷地實踐->反饋->優化,最終找到了合適自己的方式。這里體現了一種迭代思想。它可以用在產品領域,產品的演化就是一個不斷地迭代的過程,實際上很多事物可以看成一個產品,一篇文章、一個習慣、一個人……
3 其他
3.1 番茄工作法解決什么問題
Q:為什么使用番茄工作法?
A:完成過程它能讓你專注,完成時他能給你反饋
Q:為什么要專注下來?
A:專注才能最大產生價值
Q:為什么專注能最大產生價值?
A:所有的價值都是你花費注意力換來的。注意力有限,也容易被浪費掉,專注能讓你投入所有注意力用于生產
Q:反饋有什么用?
-
A:1. 正面反饋調用積極性,比如完成一個任務把它劃掉,心里獲得滿足和愉悅,更愿意執行下一個任務
? 2. 負面反饋看到問題,比如這個任務竟然花了4個番茄鐘,原因一是預估不準,二是多次中斷
3.2 重原理,輕形式
- 重原理:番茄工作法只要懂得收集任務,做好計劃,每次只處理一個任務,跟蹤記錄好指標,提取指標信息用于實踐,經常回顧反思就可以了
- 輕形式:不拘泥于形式
- 比如收集任務時、生成今日待辦時,是記錄在紙上還是使用app,出發點永遠是你,選擇對你來說簡單有效的方式就行
- 比如你的番茄鐘的存在形式,是實物的鬧鐘,沙漏,還是手機的鬧鐘,重要嗎,選擇容易獲取的就行了
3.3 不止番茄工作法
- 你已經使用番茄工作法并形成習慣了,但是你才剛剛起飛,還有更廣闊的天空。它只是一個引子,可以引出更多的知識
- 比如產品的迭代思想
- 比如質量管理的PDCA
- 比如管理任務的GTD
- 比如流程化,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第三……
- 比如標準化,一個番茄鐘=25分鐘,一次短休息=2分鐘
- ……
- 慢慢探索吧
4 參考
- 《番茄工作法圖解:簡單易行的時間管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