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小時候,家住在北方的一個小鎮子上,低低的石棉瓦房、通紅的磚墻、園子里在菜畦間亂飛的蜻蜓和蝴蝶,門前是一條土路橫貫東西,住著和我整日廝混在一起的小伙伴們,雖然時不時也互相耍點小性子,鬧點小矛盾,但卻成了我童年的美好回憶。
? ? ? 與文字情結有關的是家里的那些書。父母是鎮上中學的教師,家里自然就多了很多書,有春秋戰國的歷史,也有《作文與考試》《讀者》《讀者文摘》等雜志。那時我已上了小學,已經初步具備了一定的理解能力,雖然有些話也未必能十分看懂,只是看個熱鬧,卻也能分清書中的忠奸善惡,沉醉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但這也帶給了我身體上的不足,由于父母下班較晚,因此放學后我就會趴在炕上看書,慢慢的就忘了時間,直到夜幕降臨還一直趴著費力的看著,年幼無知的我不懂天黑了需要開燈,導致我小學六年級就開始近視,成為了一個遺憾。
? ? ? 后來,上了初中,在課本上喜歡上了魯迅先生,經常把練習冊上魯迅先生的照片和文章剪下來單獨保存,遇見雜志上的書畫照片也剪下來寶貝似的裝在一個小信封里,直到后來用零花錢買了一本魯迅全集,才算了結了這愛剪書的毛病。初二時,在雜志后面的廣告上看到了一些雜志社舉辦某某作文比賽的通知,又再次勾起了我對文字的回憶,興沖沖的投了幾次稿,那時是2005年左右,網絡通訊還沒有今天這樣發達,因此我常常在周六放假的時候去郵局買信封和郵票,再小心翼翼的把那些信投進街邊綠色的郵筒里?;匦诺牡刂妨舻氖俏业膶W校,因此我常常在課間跑到樓門口的收發室,一遍遍的翻看有沒有我的信件。記得當時有一個以某省名字命名的作家協會給我回了信,說文章獲了獎,但若想領獎需要匯幾十塊錢的手續費,于是我拿出攢了好久的零花錢,去鎮上的銀行匯了錢......終于給我郵來了我的獎品,是一枚黃色的獎牌,還有一些紙質的材料忘了是什么,可能是一些宣傳介紹類的廣告?,F在想起來這種投稿其實是很不靠譜的,當時年輕的我也很快意識到了這一點,因此不再選擇這種投稿方式,又把目光轉向了學校的校報。
? ? ? 學校有一個官方的文學社,叫青青草文學社,每天中午的校園廣播會播放一些音樂——多數是當時的流行音樂,比如周杰倫和張韶涵,還會由廣播員念一些詩朗誦和小文章,除此之外就是在廣播中公布哪個班級的同學在校報上發表了文章,可以去廣播室領稿酬。有了這個投稿的念頭,我也寫了好幾篇自認為不錯的小文章,投到了校報上,終于有一天,廣播念到了我的名字——請三年十二班喬麥同學到前樓廣播室領稿費。上課鈴響了,但我還是跑到了廣播室,小心翼翼的接過了一個信封,里面是一枚印著一幅油畫的書簽,還有一元錢的稿費。當時其實是很失落的,因為即使是當時那個年代,一元錢也算很少了,但我還是拿回家給母親看了,母親很開心,她說我的作品得到了認可,很值得鼓勵。
? ? ? 后來,上了高中,我表現出來對語文的濃厚興趣,尤其是背文言文的文章時,老師每次都喜歡找我背,主要還是因為背的流利,又能不急不躁一氣呵成。但我的作文水平始終處在不上不下的位置,雖然寫的尚可,但遠遠沒有達到較高的水平。那時語文老師很喜歡我,恰逢縣里要舉辦很大型的作文比賽,一個班級只能參加一人,在我和語文課代表之間,老師選擇了讓我參加。記得是關于杜甫的話題作文,但我發揮的并不好,沒有獲獎,后來自己報名參加的另一個作文比賽也沒有入選,自我失望再加上高中課業的繁重,寫作的念頭就這樣消退了。
? ? ? 大學我來到了省城,有一年聽說學校要舉辦作文、數學、和英語的大賽,我也跟風報了名,數學和英語和想象中的一樣打了醬油,但作文稀里糊涂的得了個“金筆杯”三等獎,我想這次獲獎也是給我今后的寫作埋下了伏筆。
? ? ? 畢業后,我進入了縣城的機關工作,上級單位會主辦一些內部刊物,單位也很鼓勵積極往上投稿,畢竟發表了的話單位年末該項工作的評比能夠加分,而對于個人來說,省行級的刊物每篇有二百元的稿費,總行級的刊物每篇五百元,又何樂而不為。開始的投稿都沒有被采用,細細斟酌之下發覺還是詞藻過分華麗所致,語言的流暢和優美固然重要,但文章之所以能打動人,更重要的是有沒有真情實感,能不能和讀者在情感上達到共鳴。通過不斷的探索和調整,一篇、兩篇、三篇......我的文章被不斷發表在刊物上,我每年年末也能得到兩三千元的稿費,也算是給自己年終的一項獎勵。但從去年開始,單位取消了稿費制度,相當于投稿不再有報酬,考慮到鼓勵機制不足和自身精力的付出,我也不再頻繁的向雜志投稿,說到底這份熱愛還是相對現實了一點。
? ? ? 從那之后,我也曾嘗試在今日頭條、悟空問答、每天讀點故事app上投稿,但都因沒有找到門路或者不能持之以恒而放棄了。再后來,我遇到了簡書,很喜歡這樣的書寫模式,沒有太多的規矩和體裁,能夠像嘮家常一樣暢所欲言,每天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收益,雖然不多但也知足,未來我希望會一直堅持在簡書的不定期寫作,將我和簡書的緣分一直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