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文學家和藝術家總是花大量筆墨歌頌愛情,其實贊美友情的也大有人在,更不乏千古名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是唐朝詩人高適送別其好友音樂家董庭蘭(排行老大故稱董大)所寫的《別董大》其中的兩句,這也是高適最著名的詩句。
高適,字達夫,倉州渤海人,唐朝著名邊塞詩人。高適的人生可以說低開高走,峰回路轉,高適年輕時家道中落,家里一貧如洗,但其天資聰穎,文采出眾,寫得一手好詩。其性格豪放不羈,不喜讀死書,不按科舉考試要求準備,所以自二十歲開始多次參加科舉考試均落第。后高適投筆從戎,到邊疆部隊當了一名文職,但這并不屬于正式編制。多年的邊塞軍旅生活為高適的詩歌創作提供了大量素材,同時奠定了其粗獷豪邁的創作風格。
35歲那年高適憑《燕歌行》轟動文壇,確立詩壇的地位。雖然高適在文壇已頗有建樹,但仍然前途茫茫。直到公元749年,朝廷開設了選拔特殊人才的“有道科”考試,45歲的高適才有機會踏入官場,成為一個河南的九品芝麻官,但由于性格關系三年后辭官。后高適到處游歷,直到投奔涼州河西節度使哥舒翰成為哥舒翰的掌書記,才拉開高適的官場升遷之路。跟對人走對路,有哥舒翰這個貴人一路提拔,高適一路開掛。在安史之亂中護駕有功,后平永王造反有功,先后封淮南節度使,蜀州刺史和劍南節度使等職,官至散騎常侍,封渤海縣侯。至此高適踏上人生巔峰。
高適合可以說是一個大器晚成之人,45歲入官場,50歲遇哥舒翰,事業才真正開始有起色。而《別董大》這首詩寫于高適43歲,那時的高適已不在部隊,尚未發達,到處游歷,正值旅居睢陽,生活窮困潦倒。而別董大的另一位主角董庭蘭,唐代著名琴師,和高適一樣,也是年輕時候未能考取功名,到處游蕩,但精通音律,癡迷音樂。董庭蘭在音樂上造詣極深,其擅長七弦琴,西域篳篥等樂器,技藝高超。同時又著有《頤真》,《大胡笳》、《小胡笳》等古琴名曲,創作才華驚人。當時很多文人都欣賞董庭蘭的音樂才華,與之交好,高適,李欣等詩人都為其賦詩。
公元747年,吏部尚書房琯被貶,身為其門客的董庭蘭也被迫離開長安,處境困頓。而當時的高適也郁郁不得志。兩個同病相憐的友人在睢陽相遇。高適為了安慰和鼓勵友人而做了著名的《別董大》,《別董大》由兩首詩組成。
別董大二首.一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別董大二首.二
六翮飄飖私自憐,一離京洛十馀年。 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
黃云遮天蔽日,北風吹雁大雪紛飛,寒冷陰暗的場景表現了高適和董大當時困頓不濟的境遇,但高適并沒有因此沉淪,反而以豪情萬丈的詩句鼓勵友人。不要擔心前途,不要擔心沒人賞識,以你董大的才華和名聲天下誰人不認識你呢。
像鳥兒六翮漂泊在外,自傷自憐,離開京洛十幾年了。大丈夫雖然貧賤但心有不甘,今日相逢卻沒有買酒前。短短四句詩描繪了詩人落魄貧困的境遇。
詩人高適在篇幅不長的兩首詩中描寫了和友人分別時陰冷晦暗的天氣,自身經濟困難的情況,按理來說這首詩給人以頹廢沮喪的感覺,不應受到這么廣泛的流傳,但就是因為一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將整首詩的意境完全逆轉。
高適借詩句勸慰朋友不要擔憂,激勵朋友去奮斗,迎接挑戰,不但充分體現了對朋友的關切之情,也表現了自己不甘現狀,希望有一日大展宏圖的強烈愿望。正是這種曠達豪放不服輸的性格讓詩人越挫越勇,不斷尋找機會,努力向上,最后封后拜將走上人生巔峰。高適的詩句在勸慰友人的同時,也激勵著后人,對我們今天的行為處事也同樣有指導意義。
千古名句可以風花雪月,也可以鼓舞人心,高適的作品和人生給了我們無限的人生啟示,是中國傳統文化留給我們后人的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