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意外而難得的機會,有幸入選“了不起的匠人”手作展的志愿者,恰好前一晚看了好幾遍王震華老師制作祈年殿榫卯模型的視頻,同樣學過機械,深深地被震撼。第二天來到美術館沒多久,就見到了王震華老師本人,忍不住跑過去圍觀。雖然作為志愿者不能幫忙也不能碰零件,但在一旁聽王老師細心地講解,看王老師小心翼翼地耐心拼裝自己的作品,也挺愜意。
王老師的這件天壇祈年殿的模型,一共有7108個零件,全榫卯結構,不用膠水,無需編號,像真正建房子一樣,遵循力學原理搭建,每個部件都可拆卸組裝。這種完全還原土木結構的微縮法,是東方建筑體系中的精華。
榫卯被稱作紅木家具的“靈魂”,木構件上凸出的榫頭與凹進去的卯眼,簡單地咬合,便將木構件結合在一起,是古代中國建筑、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結構方式。
86年王震華老師在北京工作期間,游覽天壇祈年殿時被深深的震撼。祈年殿一共有37根柱子,外屋檐12根柱子代表12個時辰,第二圈12根代表12個月。這兩圈就代表了24節氣。再加4根經柱28,是28星宿。28星宿再加8根銅柱,是36天庚,最后一根柱子,在寶頂里面。如此雄偉的建筑,讓王震華先生當時下定主意,60歲之前一定要完成祈年殿的微縮模型。
王老師是一個追求極致的人,一年出一版,前三個版本的祈年殿都沒有達到他的要求,機械出身的他對零件的尺寸精度有著極高的要求,相同部件的大小都不能有絲毫差別,這樣才能做到零件不編號,可以任意拆裝,現成的儀器實現不了,便重新改造了幾臺二手設備,將誤差縮小到了0.02毫米。在三年的時間內,王老師用二手鋼刀打磨了300多件特制刀具,最細的到頭僅有0.8毫米。這些特質刀具不僅僅對刀的精度有很高的要求,還要考慮可靠性問題。打造出一把一模一樣的刀是不可能的,如果要打造兩千個零件,做完1800個的時候刀斷了,那這1800個零件就都報廢了。為了避免前功盡棄,刀具的耐久性一定要達到王老師的標準。
在青浦區租了一間民房,他在創作的時候不能有任何事情干擾,一年只休息四天,沒有一分錢收入,但他卻一個人在工作室里堅持了五年,才有了現在我們看到的這件及其精美的作品。模型運過來的時候,底座都是拆開的各種零件,王老師和助手花了四個小時,終于把底座拼好,由于場館內一直有很多工作人員來來往往,王老師不放心,一直守著祈年殿守護直至凌晨四點。上了年紀的夫人也一直陪在身邊。
開展后,王老師的祈年殿模型果然成了游客們關注的焦點,王老師雖然已經年邁,依然像我們志愿者一樣精力充沛地給游客們講解,一遍遍介紹榫卯結構,希望能有更多地人了解古人智慧的結晶。
第一天的志愿者培訓結束后,坐地鐵回家,恰好路過天壇東門地鐵站,看了看時間,五點,也許關門了吧,也許還沒有,我決定下來看一看。
天壇公園還開著,但里面的景點已經關門了,由于比較晚,園區里沒有多少游客,反倒給這些古老的建筑增添了幾份寧靜祥和的氣息。隔著高強,遠遠地望著祈年殿,還是不由地被震撼。
祈年殿,是北京天壇的主體建筑。鎏金寶頂的三重檐的圓形大殿檐顏色深藍,是用藍色琉璃瓦鋪砌的,因為天是藍色的,以此來象征天。殿頂覆蓋上青、中黃、下綠三色琉璃,寓意天、地、萬物。
王老師到了快60歲的年紀,自學CAD,同時查閱了不少前人的著作,如梁思成的《清式營造則例》。據王老師說,祈年殿的特殊結構,能有效抵抗地震時額橫向切應力,給游客們介紹祈年殿時也不住地感慨古人的智慧是很偉大的。是啊,無論是建筑還是博物館里珍貴的器物,其背后都蘊含了古人智慧的結晶和辛勤的汗水,可又有多少人能像王老師這樣用心去專研,去繼承和珍惜祖先們留給我們的巨大財富呢。
不知不覺走到了齋宮,《國語·周語上》記載:“王即齋宮,百官御事,各即其齋三日。” 皇帝來天壇祈谷、祈天前,首先要到齋宮齋戒沐浴。齋宮實際就是一座小皇宮。齋宮位于西天門內南側,坐西朝東。按照明清兩代帝王的典制規定,皇帝需在祭天的前三日來齋宮齋戒,不沾葷腥蔥蒜,不飲酒,不娛樂,不理刑事,不吊祭,不近女人,多洗澡,名為“齋戒”,又稱“致齋”。
幾百年過去了,北京經歷了由繁華到屈辱到再度發展,現在是被霧霾籠罩的繁華擁堵大都市。而這座齋宮,卻一直安靜地藏在天壇里,不被打擾,也不像故宮博物院那樣永遠有萬千游客去景仰,縱使外面的世界千變萬化,它依舊保持這樣的清凈,甚至連圍墻上的烏鴉,都和當年一樣。也許古代的帝王只有在這里吃齋時,才能真正享受不被外界打擾的寧靜,才能真正地面對自己,面對宇宙,回顧一生的作為。耳邊聲聲烏啼,沒有游客拍照,也沒有任何車馬喧鬧,第一次,在游覽古建筑時,讓我有一種穿越時空,置身清代宮廷的錯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