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梁永安演講
人類歷史有起有伏。
古希臘哲學家說
上山的路和下山的路其實是一條路。
我們需要提升的是自己的認知。對生命,對人類,對社會的認知。
《人類簡史》這本書里面說
人類歷史發展最需要的三種力量:知識、工具、認知
有一種文明是晚上不看不見星星就睡不著。
世界發展了。讓我們可以平視這個世界。一切“觸手可及”。可以用一種貫通的目光去看待世界。
中國前后三代艱苦跋涉,才走到今天這一步。
農業化到工業化到我們現在年輕人應該進入再創造階段,思維方式,人與人的情感連接,價值觀
年青一代,正準備攀登第三座山。
第一座山,民族獨立
第二座山,經濟發展
第三座山,文化再造
體驗,沉淀,收獲。但是全新的時代沒有經驗,這也應該是一個偉大的探索時代。鑿壁通西域。最后到達一個偉大的生活時代。
從經濟建設走向人的建設。
年青人才是真正意義上,現在中國的第一代人!
同時追求國家的富強和個人的人生自由幸福。
時代性的偉大轉變:從經濟建設走向人的建設
從“活著“走向“活法”
從縱向單一的“差別”走向橫向多元的“差異”
我是誰?我去哪里?我怎么去?
亞里士多德說,人有三個靈魂,
一個是植物的靈魂(需要營養,需要生存,)
一個是動物的靈魂(有感覺,有追逐,有對世界的感知,會移動,會尋找。)
還有一個是精神的靈魂(有原則,有價值觀,有判斷,有尋找。能無中生有,能無中有無)
植物界二十七八萬種植物。動物界一百四五十萬種動物。人應該是更多種。而不是被復制。應該獨一無二。
現在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從垂直的封建社會追求人上人到現在的橫向發展,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出發點,在相反里達到相乘。在差異里面獲得豐富
給別人提供他不知道的,別人無法替代的,價值!
這個時代需要我們有新的價值落點。
∏派不只是3.14。
人類最大的自由,每個人個性化的差異,就在這3.14之后。而我們以往都活在類同化里面。
迷茫,這個想要,那個也想要。太累,人不能同時踏入兩條河流。
聽一聽發自內心的一致的真誠的選擇。
克服困境是一個歷練的過程。
現實社會里面是一個做減法的過程,減少自己的欲望。沉淀做一些新鮮事兒。給社會做加法。
找到喜歡的那件事兒,而這件事又跟社會發展相聯系,給時代帶來價值。
孟子曰,盈科而后進,放乎四海。灌滿河流溝溝坎坎的過程就是沉淀。才能一往無前。我們今天不要跑的太快。要跟烏龜比慢停一停。
鐘楊教授說人生為一件大事而來。
以前說干一行愛一行。現在應該愛一行干一行。不要被詩和遠方泄氣內心真的有詩和遠方去做才行。
整個國民水平學歷的提升,但并沒有解決“我不認識自己”這個問題
走過農業時代,工業時代,身上的文化因子一層又一層。都沒有理解我是誰。
學習不夠,經驗不夠,現代的積累不夠。我們是自己的陌生人。創意沒有釋放出來。
我們可以創造節日,倡議每年9月1號為學習節。
今天不是三人行,必有我師。而應該是眾人行,互相為師。
對未來的樂觀主義,每個人自己創造獨特的過程。
我們沒有現成的答案,但是我們有探索的信心。
創造偉大的新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