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回顧我們成長的這半生,再去看看我們的孩子成長的路,也許你會發覺我們所在的生活環境,從來不欠缺挫折、不欠缺批評和指責,我們那么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接納,但是,我們卻常常對自己感到不滿意,不能理解和接納自己。
- 期待帶來的不接納 -
在和學習PET親子溝通技巧的同學交流時,我發現,在傾聽孩子或者表達自己的時候,大家經常會遇到失敗的情況。
有時候,傾聽孩子卻引發了我們自己的情緒,我們掉入情緒之中,不斷地扔拌腳石,根本沒法傾聽下去;有時候,我們表達的語言表達不到位,對方感受到被指責,引起了很大的抵觸情緒,從而讓溝通無法順利地進行下去。
在這些情況下,我們的內心常常充滿了挫敗感,很沮喪,也可能會很內疚,然后指責自己:“我真是個失敗的媽媽!”
當我們對自己不滿意時,就更沒有信心使用這種親子溝通技巧,越沒有信心,我們越沒法傾聽孩子或表達自己,然后,對使用這種技巧更加沒有信心,傾聽,陷入了一個死循環!
我們總是期待自己“應該”表現得更完美,當我們的表現達不到自己的期待時,我們感覺到沮喪和無奈,我們沒法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然而,我們唯有承認自己目前的狀態,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充分體會挫敗、沮喪的感受,我們才能從經歷中學習,從而生起勇氣不斷地去練習、不斷地去嘗試,才能做到有效地傾聽孩子,有效地表達自己。
- 葡萄事件引發的思考 -
那么,我們要怎么樣做,才能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呢?我在這里,分享一個自己的體驗。
有一天,我去市場買了一串葡萄回家,回到家,洗葡萄、吃葡萄,按理來說,沒有什么不高興的,但是,我總是隱隱覺得有些不對勁的地方。
我回想起買葡萄的整個過程。
事情從挑葡萄開始。我問老板娘可不可以先嘗一下再買,老板娘同意了,然后從一串最大的葡萄那里摘了一顆葡萄給我,然后大聲地對我說:“你嘗的這些葡萄價格已經是優惠的了。”
聽到老板娘那樣子說,站在一邊嘗葡萄的我有些猶豫了,然后低聲說:“那就買一串吧。”老板娘指揮旁邊一個女的說:“剛才嘗的是哪一串,就拿哪一串。”
于是,我就提著那一串最大的葡萄回家了。
慢慢回想起這個過程時,我意識到我嘗葡萄的時候,其實對那顆葡萄的味道是不滿意的,那顆葡萄味道寡淡,不是我想要的那種酸酸甜甜的味道。
然后,我本來是想買一串小一點的葡萄,可是老板娘卻塞給了我一串超出我預想的最大的葡萄。
最后,我選擇了默默地掏錢、拿葡萄。
想到這些,我滿腦子塞滿了后悔、懊惱的情緒,我開始責怪自己:你明明樣樣都不滿意,為什么不提出反對?為什么不直接拒絕購買?如果你勇敢地去遵從內心的感受,現在就不會這樣子了!實在不會說你了!讓我說你什么好呢?
我很難去承認,我其實對自己充滿期待,我期待自己的內心足夠強大,期待自己每一次都能勇敢地照顧好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而當我的表現沒有達到我所期待的完美時,我就會對自己感到深深的失望,因此,不斷地指責自己。
- 深入了解自己的行為動機 -
既然人的所有行為都是為了滿足于自身的需求以及價值觀,那么,我這次讓自己感覺“失望”的行為,是為了滿足我的什么需求呢?
我對自己的這次行為有些好奇,很想了解一下,我選擇違心地購買一串自己不滿意的葡萄,背后的行為動機是什么呢?
于是,我按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上教授的一個方法去做一個練習。
第一步:
把事情經過簡單地寫下來:我因為很想吃葡萄,然后違心地買了一串既不滿意味道,也不滿意大小的葡萄回家,我感覺很后悔,很懊惱。
第二步:
向自己坦白并填寫以下聲明:我選擇買了一串既不滿意味道,也不滿意大小的葡萄,是因為我想要保護自己,避免受到老板娘的指責。
我恍然大悟!從老板娘大聲地聲明她的葡萄價格優惠開始,我心里已經感覺不舒服,在嘗試了葡萄的味道后,我其實是不想買的,而且我當時隱隱感覺到一些被強迫的味道,但是我一直被老板娘的態度推動著去完成購買葡萄這件事情。
因為在我的潛意識里,我非常懼怕這種態度強勢的人,非常害怕被這種強勢的人指責,受到態度強勢的人的指責,我會陷入無盡的恐懼之中。因此,潛意識本能地采取行動想要保護好自己,避免自己受到對方的指責
在我的意識還沒有辯識出來自己當時的感受的時候,潛意識已經搶先啟動了自我保護的機制,潛意識所采取的保護行動就是選擇妥協的應對方式。
當我發現了自己原來是存在著這樣一個行為動機的時候,那些對自己的指責馬上煙消云散了!當我能看見自己采取的妥協,是源于我想要保護自己而去做出的選擇,我就承擔起了屬于自己的責任,我不再去責怪自己,也不再去責怪老板娘的行為或者是態度。
我們常常身處于一個指責、批評的生活環境之中,甚至于我們自己,也常常無意識地去指責和批評自己。指責自己或者指責別人,往往只能導致我們身陷怨恨的泥澤,而無助于讓我們看到其中的局限性,從而引導我們成長。
因為這次的買葡萄事件,我發現,原來在內心最柔軟的地方,我是如此的愛自己,我會因為擔心自己受到指責而陷入恐懼之中,因而本能地采取行動來保護自己。
我越是投入地去探索自己的行為動機,我就越愛自己。而勇氣正是在這樣一次又一次的愛之中慢慢積攢。
- 我只愿你,學會理解自己 -
每當類似的事情發生的時候,我們往往會出現多個需求想要得到滿足,就像上面買葡萄的例子一樣,我既想要滿足自己吃到期待的美味的需求,也想要保護好自己容易受傷的心。
當事情處于兩難狀態時——滿足了其中一個需求,必然導致另一個需求得不到滿足,盡管我做出的選擇可能并不理想,但它也是為了實現我內心的需求啊!只要能意識到這兩方面的需求,我就能免于陷入內心的沖突,從而更加理解自己。
我需要學習接納并不完美的自己:一方面接納那個采取妥協行為的自己,一方面接納那個對過去采取妥協行為感到后悔的自己。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們覺察到自己做了某些自己不滿意的行為,感覺到后悔、挫敗、沮喪或者慚愧等情緒時,去做這個練習,了解我們行為的背后,隱藏著的動機是什么,我們通常都會發現,那是因為愛!那是因為我們對自己的愛!
深入地了解自己的行為動機,我們就能發現自己內心深處的需求,從而更深入地理解自己,更接納那個不完美的自己。經常去做這個練習,我們常常會被自己感動到!
水滿自然溢,一個對自己充滿愛意的人,自然就能愛別人!一個接納自己的父母,自然就能更接納孩子!
在這個從來不缺乏挫折、批評和指責的世界,我只愿你,學會理解自己,然后,欣賞自己!
上期文章:
猜你可能喜歡:
【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