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看了李宗盛拍的廣告,喜歡里面的一句話:“專注做點東西,至少,對得起光陰歲月。”
雖然這的的確確是一個商業廣告,但它也同樣說出了一種情懷:李宗盛的匠人故事——所有精工制作的物件,最珍貴不能代替的就只有一個字“人”。人有情懷有信念有態度。所以沒有理所當然,就是要在各種可能變數之中仍然做到最好。
匠人文化的本質,歸根到底,是敬業,是認真,是專注,日本人也正是做到了這一點,將匠心精神融入了他們的骨髓之中,常常將一件事情做到了極致的境界,從而也創造了不少的奇跡。
我崇尚在運營工作中的各種極致,拿社區運營中的“馬甲運營”來說,這項工作說簡單也簡單,說難也難,看你能做到什么深度。
馬甲運營的意思說直白點就是運營批上馬甲號對優質內容或優質用戶進行互動,很多公司是用機器人+算法完成這項工作,但我認為既然認定種子用戶的挖掘在運營工作中優先級這么高,如此被重視,那么機器是無法代替“人”的工作的。
“馬甲運營”最基本的工作是先分析用戶為什么愿意評論,原因基本有三:
1、覺得自己挺厲害,過來看看有沒有能挑戰能聊得更深入的人
2、就是單純分享自己的愛好,看看社區有沒有人能一起玩
3、沒多想,去哪都會發這些內容,覺得太正常了,不發這些還能發什么?
把握住這些有領域才能的人,會給社區多添一份樂趣的,第1,2類人是最需要我們去把握的,但是我們不是神,不可能什么都懂,這個時候可以通過知乎、度娘、豆瓣、蟬游記等信息渠道去找了。
比如,用戶A發了個貼,內容大概說的是她看不懂淘寶原單,分辨真假無能。我分析了一下她的圈子(之前了解過,她跟一群95后玩的很好,圈子里大概有10個人)我評估她在她們圈子里算原單小能手了,分辨真假還不錯的了,這樣謙虛說看真假無能簡直天理不容,這個時候我們的跟她們的互動就不能僅僅是點個贊或附和的說“我也看不出來”。
我要讓她覺得社區里她所面熟的人都是有分辨能力的人,我說不太出來為什么一定要這么做,但是我接下來回復的絕對要比點贊或附和說“我也看不出來”要好很多。
我點進去看,是個牌子,沒見過。百度了一下查到官網,官網上面沒有這款不過其它款也是一樣的風格,還好能放大來看,檢查了一下細節,對比了一下。
接著去淘寶搜這個牌子,應該是非常小眾的,只有3頁,說明這個不是特火的牌子那么仿單的可能性就會非常的小。那么看原單真假都從哪些方面去看呢?前年我學習過一段時間,稍微有點了解,如果大家不懂,馬上度娘,她會告訴你。然后就回復她了,無疑就從幾點回復就好:第一個官網上、水洗標如何、細節如何、走線如何、淘寶搜出來會不會有太多同款等。她應該還挺高興的,因為社區有人還能在知識上跟她相當,甚至是超越她。
再比如,用戶B剛進來的時候分享書籍內容,但當時不超過10個人關注她,社區里以分享服飾為主,書籍這個類目可以在社區里做一定的補充,心想一定要讓她留下來。我決定在文化水平上跟她相當,至少要讓她覺得社區里也有跟她一樣愛好的人。
我看了一下她分享的幾個書籍,去豆瓣上搜,發現樓蘭點評的人很多。于是找了一篇排序很后的點評(一般人不會翻這么后面)然后摘抄了里面的話,加上自己的語言轉發了出來。
沒文化不可怕,只要你懂得抄的那段內容是好的,容易吸引人來看來評論就好。
在早期,馬甲們是最活躍的ID,也許70%的用戶都見過我們,他們不知道我們是運營的話,會覺得社區不錯,這么厲害的人都在這玩,我們當然要留下;他們知道我們是運營,也會覺得這社區不錯,就像我們去知乎玩的時候如果是創始人回復問題很有水準也會讓我們對社區印象很好。
所以,點評、回復的時候,如果對方是你想抓住的人,一定要認真對待。只要多查百度,多找線索,回復就會很精采的。
這所有的工作,機器是代替不來的,機器也做不到差異化。同樣是“馬甲運營”,極致與否就看你是否愿意多花時間在上面。
我一直很認同知乎的運營方式,在我看來他們也是匠心之作。2011年知乎上線,最開始,核心團隊中的7個人分頭邀請朋友加入試用,而他們首先邀請加入的200名用戶中不乏互聯網領域的各色大佬以及各樣的專業領域大拿。這時,使用知乎的人們發現,他們提出的許多問題都能得到事件當事人親自回復,如李開復就曾回答自己為什么離開Google。一些不被外人所熟知的行業故事,如《聽說馬化騰經常會直接回復普通員工的郵件,其中令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封?》,也引得不少騰訊員工現身解答。
在這一時期,知乎團隊用兩年的時間默默營造出了一種“小而美”的氛圍。知乎的用戶在知名度和專業程度皆有比較高的保證,因此用戶在鼓勵持續產生高質量內容的同時,對各色話題地討論也保證了高質量,形成良性循環。但“小而美”是一件相對容易做的事情,經過兩年多積累,知乎已經在外界打拼出了甚高的知名度。
最后
用李宗盛的致匠心做結尾:一輩子總是還得讓一些善意執念推著往前,我們因此能願意去聽從內心的安排, 專注做點東西,至少,對得起光陰歲月;其他的,就留給時間去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