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看到一個新聞,有個當了18年紅娘的上海阿姨,經她手相親的姑娘小伙子們,成功率真的很高很高!
她還表示自己的女兒,也在她的幫助下收獲了幸福。
說起幸福的第一點要訣,這個紅娘阿姨表示別把男朋友當爸爸!也不能把男朋友當“男朋友”,而是要把男朋友當朋友!
很多網友紛紛點贊認同。
大家點贊的原因,大概是因為,幸福家庭的經營,實在是太不容易。
2017年在民政局官網上,看到的一組驚掉下巴的數據,2017年上半年全國新婚了558萬對夫婦,同時有185萬對離婚。
選擇離婚的不幸家庭都有那么多,沒登記離婚的,估計還有很多。
那么,幸福的婚姻,如何經營?
正如《安娜·卡列尼娜》開篇所寫的那樣: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
這部小說主要描寫了三個家庭的婚姻生活,安娜和丈夫卡列寧以及戀人伏倫斯基三個人的感情糾葛,列文和吉娣的婚姻,奧勃朗斯基和陶麗的婚姻。
這小說有很多種解讀,有說是托爾斯泰為當時俄國尋找社會問題的答案的,有的說是探討生死問題的,也有的說是探討信仰問題的,當然也有說是描寫關于婚姻生活的……
我認為主要還是描寫婚姻生活的,盡管很多人會認為,《安娜·卡列尼娜》應該有更宏大的主題。
02
先說奧勃朗斯基和陶麗的婚姻,一段失敗的,一開始就充滿危機的婚姻。
奧勃朗斯基是安娜的哥哥,陶麗是吉娣的姐姐。他們的這段婚姻,或者說這兩個人,主要是對另外兩段婚姻,起串聯作用。
小說一開始,就描繪了他們家亂糟糟的境況。
奧勃朗斯基家里一片混亂。妻子知道丈夫同原先的法籍家庭女教師有曖昧關系,就向丈夫聲明,她不能再同生活在一起了。這種局面已持續了三天。面對這樣的局面,不僅夫妻兩人,而且一家老少,個個都感到很痛苦。大家都覺得,他們兩個這樣生活在一起沒有意思,就算是隨便哪家客店里萍水相逢的旅客吧,他們的關系也要比奧勃朗斯基夫妻更融洽些。妻子一直關在自己房里,丈夫離家已有三天。孩子們像野小鬼一樣在房子里到處亂跑;英籍家庭女教師跟女管家吵了嘴,寫信請朋友替她另找工作;廚子昨天午餐時走掉了;廚娘和車夫也都辭職不干了。
這是一個瀕臨破碎的婚姻。
奧勃朗斯基是個不學無術的貴族公子,整天只會吃喝玩樂、拈花惹草,對妻子已經沒有感情,對孩子和家庭事務一概不關心。
陶麗是作者筆下非常理想的家庭主婦形象,可惜遇人不淑。結婚9年,她生了8個孩子,照顧孩子和維持家庭生活,盡心盡責。
陶麗一直要吵著要離婚,離開這個家庭。安娜過來到做中間調解人,她為了孩子,暫時和解。
結果是奧勃朗斯基依然是我行我素,在外面花天酒地、任意揮霍,導致欠債累累,陷入經濟危機,要靠出賣土地來還債。最后靠列文的的幫忙才免于危難。
在小說后面的描述中,陶麗帶著幾個孩子一直生活在列文鄉下的莊園里。
這是典型的不幸婚姻的例子,沒有愛情,丈夫不顧家,經濟出現問題,妻子苦苦持家,孩子多而且沒有得到好的教養。
最高人民法院今年公布的一組關于“離婚糾紛”的司法大數據顯示,近80%的夫妻,離婚的原因是感情不和。
夫妻倆感情不和的原因有很多——
最主要的有三觀不和、性格不和、金錢消費觀不和、一方出軌、婆媳關系不和等。
陶麗想離婚,主要就是感情不和。
兩個人的三觀不一樣,奧勃朗斯基的出軌,整個上流社會,都沒有認為這是不道德的,因為這是當時上流社會的普遍現象。
但是,陶麗認為這個是自己無法接受的。她的價值觀和奧勃朗斯基,和整個上流社會的價值觀不一樣。
兩個人的金錢消費觀念也不一樣。奧勃朗斯基揮霍無度,都花在吃喝玩樂上面,陶麗省吃儉用,操持家用。
兩個人的感情不可調和,不幸婚姻不可避免。
03
接下來講講列文和吉娣的婚姻,一段非常幸福的婚姻。
兩個人相愛,有很深的感情基礎。尤其是列文,非常愛吉娣。
兩個人的愛情一開始不順利,吉娣曾經拒絕過列文的求婚。幾番波折之后終成眷屬。算是經過考驗的婚姻。
兩個人都出身貴族,有良好的經濟基礎,不為溫飽問題擔憂。
結婚之后,兩個人也有過爭吵和矛盾,但也都能互相理解。
04
小說的大部分內容,描寫的是關于安娜的婚姻生活。
安娜和卡列寧的婚姻,結婚9年,有一個8歲的兒子。
安娜,小說最主要的人物形象,出身貴族,年輕漂亮,氣質優雅,內心感情豐富,追求愛情和幸福。在她很年輕的時候,由姑媽作主,嫁給了政府高官卡列寧,算是包辦婚姻。
丈夫卡列寧,當過一省的省長,后來在政府機構擔任要職,位高權重,醉心于事業,為人冷漠虛偽。結婚時比安娜大20歲,沒有什么感情。
安娜和伏倫斯基在火車站邂逅,兩個人一見鐘情。
安娜躲避這種感情,伏倫斯基瘋狂追求安娜。一年后,兩個人確立關系。
安娜向卡列寧要求離婚,與伏倫斯基組成新的家庭,卡列寧拒絕。
安娜有了伏倫斯基的孩子,生產的時候出現問題,瀕臨死亡。卡列寧在醫院里和伏倫斯基和解。伏倫斯基既沉痛又愧疚,開槍自殺,但最后得救。安娜最終也奇跡生還。
安娜和卡列寧的婚姻算是結束,但卡列寧始終不肯辦理離婚手續。兩個人的婚姻沒有感情基礎,即使家庭非常富有,非常有權勢,也只是一個不幸的家庭。
安娜和伏倫斯基帶著女兒出國,開始新的婚姻生活。
后來安娜一家回到莫斯科生活。安娜遭到整個上流社會排斥,幾乎沒有人和她交往。
卡列寧不辦理離婚手續,并且不讓安娜見兒子,讓安娜的精神備受煎熬。
伏倫斯基熱衷于功名利祿,漸漸對安娜冷淡。兩個人經常為生活瑣事爭吵。
安娜的精神支柱逐個被擊毀,最終臥軌自盡。
應該來說,安娜和伏倫斯基,幾乎具備了所有幸福家庭的要素。非常有錢,伏倫斯基是世襲的大地主,住在富麗堂皇的莊園。伏倫斯基很年輕,人脈很廣,仕途一片光明。
兩個人也非常相愛,感情基礎很好。
但是,安娜的精神煎熬,伏倫斯基不理解,也沒有嘗試去理解,最終釀成悲劇。
可見,夫妻雙方互相的理解,也是經營婚姻的一個重要的部分。
安娜所處的年代背景,是在19世紀的俄羅斯,上流社會過著腐蝕的生活,社會關系混亂。幾乎人人都偷情,個個都不忠。
像安娜這樣不肯偷偷摸摸,把關系公開化的做法,是驚世駭俗的,不被其他人所接受的。她的思想非常前衛,非常現代化,感情敏感,希望在婚姻中得到尊重和理解,希望得到完整的幸福的愛情。成為一個非常經典的女性形象。
現代的女性,對于感情生活要更高,也更加敏感。家庭地位更高,也更自由。尤其是經濟比較自由的女性,追求的東西比安娜還要更多。
男性朋友們需要做的事情更多,不止是可以提供物質基礎,還要更加尊重和理解另一半。
女性朋友呢,就像前面的紅娘阿姨講的那樣,不要把老公當爸爸,也不要把老公當“老公”,把老公當朋友,相信,很多的婚姻問題、家庭問題都可以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