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兩天不知道怎么了,莫名其妙地就是情緒化,一個小點都能被觸發開關地對孩子發脾氣,可能是太累了,也可能是狀態不太好,總之,自己也覺得太匪夷所思了。
這兩天對著孩子,深刻體會到“自己心臟疼”、“我還想多活兩年”的感受與無奈。
1、面對孩子,需要多一些反思與平和
作為母親確實會很焦慮,也會不自知地要求孩子完美,有點嘴上有多狠,心里就有多柔軟與期盼,對孩子的那份滿滿的愛與希冀很是用力與深刻,但真的會累人,有時可能也會傷到孩子。
所以,做為媽媽,我也時常反思,盡量不嘮叨,不做完美要求,而一旦碰見事情,就會不由人。
我們一定要多勸導自己多一點耐心,多一份寬容,多一點松弛,對孩子少一點要求,少一點苛責,少一點吼叫。
哎,做父母難,當一個稱職又適當的父母更難,家庭教育至觀重要,但孩子思想的早熟與個體需求的差異導致家庭教育面臨嚴峻的考驗。
但總體來說,孩子對父母的期待與愛有相通之處,如溫和平靜、不要逼迫與指責、欣賞與鼓勵等。
我們很多時候生孩子氣,可能是因為他做的不對,不好,但大多數可能是他沒有按照我們所想所說那樣去做,導致事情變得更糟糕,讓我們增加更多的時間成本與精力去處理。
這兩天我就是這樣一個狀態,心里很著急上火,但事情又堆著解決不了,孩子還是三說不聽一句。
突然感慨,就一個孩子,每天的日子要不斷在雞飛狗跳與母慈子孝間來回切換,那如果再來一個孩子,我有何德何能將其平衡與管教好呢。
2、家庭教育沒有小事,我們需要多一點關注
每個時期,孩子面臨的問題與困難不同,父母面對的情況亦是艱難不已,仍需要堅強面對,但更多是要思考,怎么調整自己心態與方法,更好地投入到與孩子的溝通與相處中,可能更有助于我們去深入開展親子關系與家庭教育。
開家長會的時候,老師一直在強調孩子心理健康問題,這不僅是學校的職責,更是家長的責任,需要從多角度認識與關注,不能因為孩子才上一年級,還小,懂得不夠多,就不去關注和引導。
其實,孩子的世界沒有大小,每一件小事都有可能是大事,這是不能忽視的地方。
我們要多注意觀察,從他們的表現與狀態,從交流與對話上,都要仔細聽,敏感地感受,不能太粗心大意,認真去指導和溝通,既是增進感情的機會,也是了解孩子心中想法的窗口。
摩西奶奶說過,陪伴是最好的愛,可以抵擋世間所有的堅硬,溫暖生命所有的歲月。
深以為然。
這句話特別適用于孩子,有父母陪伴,或父母多陪伴的孩子,彼此的感情更深厚,愛的力量更深邃。
當孩子面對困難與失意時,他們更有力量與勇氣,這是愛帶來的溫度與信心。
所以,有時間,父母要多多陪伴孩子,好好說話,好好吃飯,是一件多么幸福又奢侈的事啊。
愿所有的憂愁與風雨,都能被愛抵御掉,更愿孩子都能健康茁壯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