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思考一下自己的溝通能力如何,知彼解己的真正含義是什么?在心理學范疇內,還有哪些有效溝通的方式?
定義:? 知彼解己這個習慣說的就是一定要充分的先了解別人,才能讓別人了解自己,而讓別人了解最好的方式就是溝通,可是溝通里面最重要的部分不是說,而是傾聽。聽說讀寫這幾個方面,我們訓練的最少的就是傾聽,傾聽一般有五種方式,分別是:
1、充耳不聞;
2、裝模作樣;
3、選擇性接收;
4、聚精會神,努力聽到每一個字;
5、移情聆聽。
我們在聆聽的時候容易犯的錯誤就是過早的下結論,其實并沒有真的聽懂對方,我們喜歡這種匆匆忙忙下結論,以善意的建議快刀斬亂麻的解決問題。不愿意花時間去診斷,深入了解一下問題的癥結。所以如果在你沒有真正理解對方的基礎上,你所表達出來的善意的建議或者是贊美就會變的十分空洞無物,空洞的東西都是不可信的。
正確的做法:
①先診斷,后開方。首先理解別人是在生活領域廣泛適用的正確原則,在人際關系領域作用是最大的。
②避免四種自傳式回應:價值判斷(對旁人意見只有接受和不接受);追根究底(依照自己對價值觀探查別人的隱私);好為人師(以自己的經驗提供忠告);自以為是(根據自己的行為與動機衡量別人的行為與動機);
③有效溝通,適時扮演知音,理解和感知對方,學會求同存異,這個也是贏得雙贏的第一步。特別是人們的思路不同,首先要知彼解己。
④表達講究技巧:表達順序一定是品德、感情、理性的順序來開展。
我的感受:
我深刻的反思了自己在工作和生活當中的種種言行舉止,其實說心里話更多的是愧疚感,其實這么多年來,自己真的不曾真正的用移情聆聽的方式進行過傾聽,即使有過也有同情之嫌,移情和同情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真正擺正立場,穿過被情感影響的區域,從而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理解對方,后者是完全被對方情緒左右,有陷入被依賴的風險,而且我覺得自己常常所犯的錯誤就是喜歡提前判斷,加入自己的觀點,并不是真正的作為一個傾聽者去聆聽對方的真實感受,從而容易打斷對方,搶話題等,這些都是讓我感受到愧疚的原因。
對我人生的指導意義是什么?
首先讓我明白了,要想做好自己,無論是工作上做一個好的管理者,還是生活中做好自己的角色定位,例如:父親、丈夫、兒子等,我必須首先學會聽別人說話,懂得適當的提問,這個不是僅僅是技巧和方法,而是用心,用移情的方式去感同身受,但又不能被對方情緒影響或者影響對方的情緒,從而找到對方真實的表達。
其實我認識到如果是要表達自己,在移情傾聽的基礎上,要做到好的表達就一定要堅持有效溝通,表達的時候一定要基于:品德、感情、理性的順序來,所以自己的品德修養定位是最重要的,只有有了品德作為基礎,才會升華出感情,認真的聆聽對方,最后才是有理性的表達,這也是與對方有效溝通的重要技巧。
我該如何在今后的日子里去努力實踐做到?
傾聽是一門學問,很多的東西道理容易懂得,做到確是最難,這也是我們心學派創始人王陽明先生說的“知行合一”,所以我個人覺得要督促自己做到知彼解己的移情溝通,主要是要做好兩個方面的訓練,一個就是傾聽,另外一個就是表達。
每天回顧自己所聽所說的,做一個簡單的小結,總結自己在溝通方面的得失,主要的評價標準就是移情聆聽和有效的表達(品德、感情、理性),具體總結的步驟如下:
1、是否在聽的過程當中有移情的過程;
2、是否真的明白了對方所說;
3、有沒有不禮貌的打斷;
4、有沒有過早的提出自己的觀點(在明白對方疑慮之前);
5、回答有沒有融入自己的感情(感同身受對方);
6、理性的回答是否合理,有沒有結構性,條理是否清晰對方能否聽懂。
我想通過以上這幾個標準的不斷考量回顧,就能不斷提升自己的有效溝通能力,達到知己解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