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周五臨近下班,我同組里一位剛從國內某頂尖名校畢業的MBA實習生就Business Plan里的一個數據發生了爭執。
完成了我的部分后,為了幫她建立Financial Model,我們需要查到2015年美國牙周炎患者的相關數據,可是翻來覆去都沒有。后來我找到一份NIH(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2012年的全美衛生情況普調,和2015年美國牙周炎協會根據這份原始數據推導出的2015年情況表,就建議她先用這個數據做,在presentation的時候加以說明就好。但她不同意,“不行,一定要找到2015年的數據。” 但我認為,既然是初稿,更重要的應該是思路設計,對于細節的數據,應該在完成整個slides之后去請教一些專業做marketing的同事的意見,并非當務之急。
“你學過MBA么?做過Business Plan么?我給你看看我以前做的… 你懂了么?”
天知道我有多想把文件扇在她臉上,但終于還是在深吸了一口氣之后,強忍了下來。
“能控制好自己情緒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將軍更偉大;偉大首先是管理自己,而不是領導別人;誰能控制情緒,誰就能掌握一切”……數條格言警句如彈幕般在我的頭腦中飛速閃過后,我說,“哦,那你先找吧。”然后便合上電腦去做實驗了。
2.
雖然表面上克制的很好,可我的腦子竟不受控制、一刻不停地反復琢磨起這件事情,“是不是不該那么忍耐?會不會讓人感覺軟柿子?她是不是故意拿名校頭銜壓我?可職場經驗里不是常說要對事不對人嗎?”……
下班后我立刻打了幾個電話給有經驗的前輩校友,詢問了一溜夠,總結了一下她們的觀點:
1)不要想太多,不要過度關注自己的情緒;以后再發生這種事情,學會轉移注意力,跑跑步之類的;
2)跟好朋友吃頓好的,見見喜歡的男生/男朋友,煩惱就會煙消云散滴--天空浮現--“這都不是事兒”;
3)時刻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一旦達到自己的目的,如完成project/幫助同事/向同事學習請教不同領域的專長,其它的事情不必過于介懷。
我覺得她們說得都很對、很好,但似乎也都沒有擊中我心底隱隱的異樣。那隱隱的異樣到底是什么呢?---是她拿了某名校的MBA學位我沒有,而她說得“對”。同事一句或許有敵意、或許不經意的話,讓我感覺充滿了嘲諷乃至傷及了尊嚴,是整件事最讓我耿耿于懷的點。
洛克菲勒在留給兒子的38封家書中,講述過一個他在幼年時期尊嚴受辱的故事。
兒時的洛克菲勒很少有照相的機會,于是十分期待拍攝小學畢業合影。那天到來前,他甚至醞釀了好幾種微笑的表情,但最終因衣著寒酸,在拍照的一瞬間被要求離開,排除在了合影之外。后來那張照片成了他最珍視的物品,去世后被發現作為遺物珍藏。
可見即便留名青史的億萬富豪都曾在這個問題上飽受煎熬,那么,平凡如我,又該怎么辦呢?
3.
雖然氣憤無比,但我依然慶幸工作中的我并沒有選擇像生活里的自己那樣、舌如蓮花地任性反駁,如果拿出與工作任務不直接相關的論據予以繼續回擊,哪怕再牛X、再解氣,那我跟那些偏離本質目的、亂用背景頭銜的人又有什么區別呢?
---我要用、而且只要用最盡善盡美的職業技能,為自己贏得職場上的尊嚴。
以下是我小結出的《應對五步法》。
Step 1. 從積極的角度欣賞她錙銖必較的工作態度
“我們之所以會遭受侮辱,是因為我們的能力欠佳,這種能力可能與做人有關,也可能與做事有關,總之構不成他人的尊重。所以,蒙辱不是件壞事,如果你是一個知道冷靜反思的人,或許就會認為侮辱是測量能力的標尺。”
——如果她找到了更好的數據,與其浪費時間精力去找那么多毫不相關、自我安慰的借口,不如讓侮辱從剝掉我尊嚴的利刃變成一股催我奮進的強大動力,時刻激勵我:要在保持相對優勢的基礎上,虛下心來盡最大的努力向這樣的人學習其一技之長;
——如果她最終還是用了我的資料,那便說明工作有時的確需要適可而止:先求對,再求好。
Step 2. 不過分感覺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也不急于要求別人對自己的認可
“尊嚴不是天賜的,也不是別人給予的,是你自己締造的。如果有人傷害你的感情、你的尊嚴,你要不為所動。你不死守你的尊嚴,就沒有人能傷害你。”
出了學校進了職場,我們所面臨的不再是個體比較,而是團隊競爭。在公司里,只有職務的不同,沒有個人能力的一較高下。老板所關心的只是我們是否良好地完成了自己份內的工作職責,一個做飯的只要把飯做好了就是好樣的,至于他懂不懂業務,絲毫不重要,不能因為他不懂業務就否定他做飯的能力。換言之,只要老板還在付你工資,就說明你完成分內職責的能力毋庸置疑、值得肯定。
想明白了這個道理,外人對自己隨口的評價也就失去了意義,克制過度的思考可以避免干擾和沒必要的煩惱,保持寵辱不驚的心態才能更好地投入工作。
Step 3. 沉默是金
愛因斯坦有一個著名的成功公式:If A is a success in life, then A equals x plus y plus z. Work is x; y is play; and z is keeping your mouth shut.?
這個公式里最需要我們頓悟的部分,就是沉默。
沉默之所以困難,我們之所以在職場上爭得面紅耳赤,對于復雜的人際關系擱不開、撂不下,無一例外是想通過好的表現,更早地獲得晉升而已。
論語里有個非常有趣的故事叫做《子張學干祿》,什么叫“干祿”呢?就是謀生、進取之道。孔子說,“多聞(多聽別人說道理)闕疑(把可疑的擱置一旁),慎言其余(其余的也要謹慎去說),則寡尤(就可以減少過失);多見(多看別人作為)闕殆(把覺得不妥的擱置一旁),慎行其余(其余的依然謹慎去實行),則寡悔(便可以減少悔恨)。言寡尤(說話少過失),行寡悔(行事少后悔),祿在其中矣(成功就離你不遠啦)!”
反思整件事,在交涉工作的過程中我過多地表達了自己和同事脫口而出的回應都不是一個想要在職場上取得成功的人所應該采取的策略。時刻記著遇事少說多做、謹言慎行,或許正是下次再遇到問題時的最佳解決辦法。
Step 4. 獨處才能真正的學習
閉嘴的智慧讓我們成長,不止于職場,也在于日常。事后我喋喋不休的發問亦有值得改進的地方。
遇到事情,無論我們請教的是多么有經驗的前輩友人,他們的看法也只能拿來借鑒而已。
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萬能錦囊之所以少有、知己共鳴之所以難求,是因為人們對待任何一件事情的看法都不可避免地會歷由個體世界觀的過濾后才能輸出,而這道過濾膜又是由才智、家庭、性格、年齡、環境、運氣等等因素綜合地影響著。一個智慧而成熟的個體,應當學會安靜地獨立思考。
Step 5. 釋然是這堂職場課的下課鈴
不讓憤怒和自憐自哀占據自己,才能在不遠的將來領導那些當年讓你蒙羞的人。
“親 我還在努力找數據當中...真心都木有呀...”
看到同事發來的信息,說不解氣是裝的,但相比去嘲笑她的愚蠢,不如用她的錯誤警示自己,銘記謙虛在團隊合作中的重要性。
小時候臨考前總是沒有自信。每當這時,爸爸就會對我說:“藝高才能人膽大,膽大也就藝更高。”今天不知怎的,又想起了這句話。
其實在每一個人的生活中,都難以避免來自更強一方的驕傲襲擊,我們之所以會受到侵襲,歸根結底還是不夠自信。可自信不是憑空產生,而是靠著對自己實力的了解、以及平日里不懈的努力。如果能做到從小處著手、點滴積累從而提升自己,那么日后再遭遇那些冷嘲熱諷時,自然也就不會再把它當回事了。
如此這般,大概是釋懷的真正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