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不少累,其實都是自找的。但凡為人處事,都習慣存疑,就是滋生累的根源。不過習慣存疑,并不心甘情愿,現實生活中,如果少了防備,沒了戒心,說不準哪一天,就會落入陷阱、掉入深坑。有這么危言聳聽嗎?不能說沒有,否則為啥要防;要說必須草木皆兵,難免有防衛過當之嫌。所以這樣的累,往往是自找的”,并非毫無根據。? ? ?
? ? ? 見到陌生人,要冷著面孔,防止上當受騙,這是打小父母的告誡。還振振有詞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這樣的內心警惕、行為方式,在人心不古的特殊年代,確能起到自我保護作用。但長此以往,又造成人為隔膜。坦蕩自己胸懷、誠懇表達善意、真心對人好,不人為設置障礙。這樣的相處方式該有多好?這樣的方式,能得到認可,可以成為共同模式嗎?放眼當下,有人性溫潤的,比過去多了,但還沒有預期的那么多。仍然固守執念,繼續披著盔甲的,也不在少數。無來由、沒必要的累,自然難以避免。? ? ?
? ? ? 在多元化移民國家澳洲,雖然人種多樣、膚色各異,除了英語通用,全球近200種語言,在這里都能隨意運用。這八竿子都打不著的,聚在一起會是個啥樣子?老死不相往來,想來應該客觀存在。可實際狀況,卻超出想象。不管是否相識、不管從哪里來、也不管說話能否聽得懂,笑臉相迎、“how are you”,成為招牌表達。而且瞬間拉近距離、好感頓生。當然相處過程中,個人隱私也會受到尊重,比如年齡、比如收入、如此等等。不該觸碰的,千萬不能好奇、失禮。有了這樣的相處機制,人與人之間,笑臉相迎、真誠以待、君子之交,輕松愉悅。人為的“累”,也都沒了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