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是因為標題才打開看的,那么首先要向您道歉,因為這是一次典型的標題黨吸引眼球的行為。其實這篇文章的主旨不是不再讀書,恰恰相反,而是與您交流怎樣更好地讀書。
談到讀書,好處自然不必贅述,無論是處于何種狀態、出于何種動機、達到何種目的,讀書似乎總有一個功效能滿足我們的個性化需求。書到用時方恨少是我們常有的抱怨,隨著年齡的增長,后悔在求學時代的大好時光中沒有多讀幾本書的念頭時常涌現,想讀的書越來越多,但能靜下心來讀書的時間卻越來越少,尤其是適合讀一些大部頭的專業書籍的大塊時間,幾乎都被工作或者生活中的瑣事分割成了碎片時間。讀書本來可以是一件簡單輕松的日常小事,現在卻變得越來越奢侈。
不過幸好我們趕上了移動互聯網的時代,移動互聯技術在讀書方面的應用給我們提供了很多前所未有的便利條件。除了電子商務使購書變得越發簡單和價格低廉,電子書使我們有更輕便的讀書體驗,手機上的各種讀書APP使我們可以隨時隨地的將碎片化時間轉變成讀書時間外,從去年開始興起的各種聽書類平臺和APP,更是給我們的讀書帶來了革命性的感官體驗。比如羅振宇的《羅輯思維》和樊登的《樊登讀書會》,在讀者群體中都很有號召力,而且都從最初的知識共享平臺發展成了付費產品平臺。再加上各種聽書的微信公眾號資源,聽書的方式大有取代讀書,成為我們接觸書籍最直接、最簡便、最主要的方式。
聽書何以盛行呢?筆者認為原因有三。首先,聽書的內容都是別人把書讀給我們聽,這種讀很少是按照原稿一字一句的讀,而是主持人將一本書的內容歸納整理出重點,然后再講述給聽眾。講完一本書,大概也就30-50分鐘的時間,遠比讀者自己讀書快;其次,聽書節目的主持人多為博覽群書或者經歷豐富的人,他們在講書的內容時都能把理論聯系實際,將一些抽象的概念具體化,與自己讀書相比,聽眾對書的內容更容易理解;第三,聽書就像聽廣播,既可以在我們上下班的路上聽,也可以在我們做一些其他純操作性、無需動腦的工作時聽,與讀書的時間相比,更容易找到聽書的時間。
聽書雖然是一種進步,是我們讀書的一種方式延伸,但由于聽書僅限于聽覺刺激,對大腦的刺激不如視覺刺激更強烈,因此同樣一本書,通過聽書的方式讀完對內容的理解程度,要遠弱于讀書。筆者就經常有一種感覺,聽完每一本書都能對書的大體內容有所了解,可以將主要內容講述給別人聽,但是再繼續聽完幾本書之后,對之前聽的那些書的內容便記憶模糊,很難再完整地講給別人聽。而讀過的紙質書,對內容的記憶時間會更長,理解程度相對也更深。
所以,聽書雖好,但尚不能完全取代讀書。聽書可以作為我們讀書的一種輔助方式,如果使用得當,聽書會使我們讀書的效率倍增。
首先,聽書能幫我們篩選出一些值得一讀的書。聽書中所講述的那些書,本身就經過主持人的篩選,淘汰了一批質量差、內容粗淺、不值得我們花時間一讀的書。而且聽書的過程中我們對書的內容會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對作者的理論和意圖也都了然于心,如果聽完之后意猶未盡,對書中的理論或者內容仍很感興趣,那就再去讀完整的紙質書。如果聽完之后,對內容不感興趣,我們也就完全沒有必要再去花時間讀紙質書,這就為我們節省出時間去讀那些我們更感興趣、也更值得一讀的好書。
其次,通過參考主持人對書的總結,加深我們對這本書的理解。聽書節目的主持人會將書的內容進行整理,用最淺顯的話講述最專業的道理,同時還會將那些抽象的事物轉化為我們日常生活中曾接觸過或常見的事物,更方便我們對作者要表達的思想的理解。通過將我們自己讀過之后對這本書的理解,與主持人的聽書總結相比較,我們對這本書的理解程度往往會加深,之前自己讀書過程中所忽略掉的核心內容,曾存在的一些疑問,甚至錯誤的理解,都可能在聽書的過程中得到改善。
第三,通過聽書擴大我們的知識廣度。畢竟,聽別人整理過的書要比我們自己從頭開始讀一本書要快得多,在我們的時間和精力都越來越有限的情況下,聽書獲取的知識是我們快速拓展自身知識廣度的一條捷徑。
所以,從此不讀書并不是真的不讀書了,而是不再簡單的僅僅讀紙質書,是把聽書作為一種輔助手段,幫助我們提高閱讀效率,使我們有機會涉獵更多的好書。
最后,給大家推薦幾個不錯的聽書渠道:
平臺類:喜馬拉雅、蜻蜓FM、鳳凰FM
APP類:得到、樊登讀書會
微信公眾號:早上聽書、混序每天聽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