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的可惡并非反語,而是一個人太追求完美了是真的可惡。
可惡在兩點,一是仗著自己是“真性情”,所以光明正大的虛偽;二是以指責別人來自私自己。
生活里有不少人,看似真性情,直來直去,你和他們交談,他們經常會說“我是怎樣怎樣”“我為了什么怎樣怎樣”或者“雖然怎樣怎樣,但你不會懂我對它的感情的”“你沒做過,你不知道”“不管別人怎樣,我反正是要怎樣怎樣的”......他們善于強調自己的傾注與付出,從某一些小事上,來凸顯自己的“大情懷”。
但是,他這傾注與付出到底對旁人,對這事有多大的益處呢?無從得知,因為這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怎樣怎樣了,這難道不是虛偽么?他們不是真“真性情”,他們只是習慣一切從自我出發,拒絕真情實意的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
我舉一個栗子,我喝牛奶的時候喜歡放一點老干媽,假使我有一個兄弟,他是特別有追求和上進的,除了對自己嚴苛自律以外,他常常會想幫助他周圍的人,讓家庭和睦,讓朋友兄弟更成功。然后他非常看不慣我喝牛奶的時要加老干媽的行為:
“我的弟弟,你能不能不要喝牛奶的時候再加老干媽了,這樣你會找不到女朋友的”
我說:“哥哥,你知道我就算喝牛奶不加老干媽也找不到女朋友的,很抱歉我這個弟弟,成為了你追求完美人生上面的瑕疵。”
“我的弟弟,我是因為愛你,我才對你這么說的,你怎么能這么想。”
真正是因為為別人好才這么說的嗎?那為什么要用你的價值觀去套在別人的身上?這不是為別人考慮,這是真正在成全自己,成全自己的完美,只不過他披上了一層“真性情”虛偽的外衣而已。
當然,我并沒有支持去迎合大眾,如果是真正追求完美的人,他應該是像叔本華一樣,喜歡獨處,而不是指手畫腳。或者像莊子一樣“外化而內不化”。
大道五十,天衍四十九,還要遁去一個“一”,道都不完美,何況于人?人生的樂趣在于隨心而為,隨性而止,過于追求完美,反而容易被周圍人厭惡,因為可能你潛意識里的自私虛偽連自己都沒意識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