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即是被感知”——你是否擁有感知美的心

這是《理解自己,理解人》的第一篇——關于我們的感覺與知覺,我們是如何獲取信息的

自開自落山中花

一 “好”的感知力是什么

(一)感覺:天下無心外之物

一次王陽明與友人同游南鎮,友人指著巖中花樹問道:

“若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于我心亦何相關?”

王陽明回答說: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于寂;你既來看此花,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花當然是自開自落的,可是能不能讓它對我的心理世界產生影響,卻是由我來決定的。


(二)知覺:格物致“知”,是一切心理活動和社會活動的起點

《禮記?大學》中,提出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

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格物”的字面意義是:考察事物,獲得知識。《禮記》中并沒有對這八目有更多的解釋。而王陽明對格物致知的進一步解釋是:“所謂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

我們要用自己的心靈,去感知這個世界呈現在我們面前的種種。


二、感知是種心理現象,也是種能力

(一)感覺

心理學家把感覺的能力分為兩種:

1 絕對感受能力:指的是“能感覺到/感覺不到”。

①我們的“感覺能力”是不同的。

最明顯的,是我們對睡眠環境的要求,完全不同。有的人要求嚴格,有的人卻豪放;有人需要完全黑著燈,有人開著燈才能睡著;有人一點聲音都不能有,要保持絕對安靜,但也有人必須開著“白噪聲”才能入睡;有人對光線、聲音、溫度、床墊軟硬……都有要求,有人不。

童話里的豌豆公主,能感受到10床褥子下的一顆豌豆,而我……有一次我怎么都找不到我吉他的調音表,直到半個月后收拾房間時,在涼席下發現了它。

我居然一直沒發覺!

就這貨:

所以我是蒸不爛、煮不熟、炒不爆、捶不扁,響當當的一粒銅豌豆公主!哼。

②感受性強的人,總能夠比別人收集到更多的信息。

別人經常會對他說:"你居然連這個都能感覺到?"或者"你居然還會特意發覺這個?!"等等,而每當別人這么說的時候,他反而會感覺很奇怪而且無奈,因為在他看來那些事情就是明擺在桌面上的呀,完全不需要特意留心也會知道,你們居然不知道?


2 相對感受能力:指的是“感覺的到差別/我覺得沒差別啊”

①我有一個前同事,他是wset高級品酒師。每次看他品酒,我都像在看一場魔術表演一樣,既興奮又疑惑:

看著他在陽光下或桌上墊上一張白紙作背景,握著杯腳讓酒杯傾斜約三十至四十五度,瞇著眼嚴肅地審視酒的顏色和清晰度;

再搖動酒杯觀察酒液在杯壁上流動的狀態;

喝到嘴里舌頭攪動一番,然后,說出一大堆高深莫測的話來……

我覺得他是神!

就像一部電視劇《大叔,我愛你》里的這個片段一樣:

張智霖(飾演大叔):挑一杯你喜歡的。

[付夢妮(飾演蘿莉)在一桌子酒里仔細尋找,拿了一杯]

張智霖:為什么挑這杯?

付夢妮:顏色漂亮哦。

張智霖:嗯。確實不錯。層次——清晰,色澤——明艷,就像你一樣,年輕,性格張揚而鮮活,喜怒哀樂從不瞞著,也不掖著。一眼看過去,清晰、鮮活、純粹,也好看。

付夢妮:這酒啊,合我眼緣。簡單說就四個字,一見鐘情。

張智霖:相比一見鐘情,我更愿意相信日久生情。


付夢妮:那我這杯,你什么時候才會覺得好喝啊?

張智霖:紅酒呢,其實是有生命的液體,當那個酒瓶打開,紅酒跟空氣就開始對話,有時候,對話的時間很短,就能夠激活紅酒美妙的韻味,可是有時候,需要的時間比較長來交流,才能切中要害。

如果我是你,我不會選擇這杯,它雖然好看,可它是新酒,相對那些亮麗光澤沒有內涵的新酒,陳酒年紀越大就會越失去它的光澤 ,顏色均勻整體偏淡,看起來平淡無奇,可是喝起來很有回味。它經過長時間的沉淀,在暗無天日的地方默默等待了很久,等待有一天有一個懂它的人,把它打開。那些時間,那些等待,不是沒有意義的。

在這位能品出層次感和酒的各種回味的大神的栽培和帶領下,我的味覺的感受性,也有了長足的上升。

品酒詞也從”端的是好酒!五魁首那六六六啊!與爾同銷萬古愁呀!” 變成了給我杯可樂,我都能故作高深地,講出一番道理來:

嗯,清澈的,淺琥珀色的液體,有大量氣泡,但很不持久;

中等濃郁度的香氣,帶有香草、覆盆子、焦糖、一點點香料和草本氣息,

非常新鮮和年輕。

中酸,高甜,體輕。在口中震蕩幾秒后,有更明顯的香草味道。后味會帶出一些古柯堿的味道,回味短。

應在年輕時享用,不建議陳年。

以上為一本正經的胡扯,請勿模仿。


②品酒,是嗅覺和味覺的歷練。而在視覺上,能感覺到常人感覺不到的差別的,就是設計師們了。

他們會糾結于像素點的偏差、會反復細微地調整色值。

而一般人會覺得沒差別啊?他怎么這么龜毛……

——不是的,只是差別細微到我們“沒感覺”而已。但如果這里也差一點,那里也差一點,累積起來,就會超過了平常人的差別感覺閾限。

我們的“感覺”就會“不對”了。

比如下圖,關于同一種顏色的不同明度:

即使每個色塊的明度高一點點低一點點,沒受過訓練/差別感覺性不強的人不會發覺;但如果這個亮一點那個暗一點(對比之明顯,超出了我們的感覺閾限),我們也許仍然說不清楚,但是會有“感覺”,感覺到“亂”。


③ “覺察力”(絕對感覺性與相對感覺性),是可以提高的。

通過學習和訓練。

若要提高在某個領域的“覺察力”,第一步,是大量掌握該領域的知識。

打個比方:如果你手里有一塊鐵,各種工具會給它什么感受?

如果你不太懂得有什么工具,也不太明白工具是怎么作用到這塊鐵身上的,你大概只會說,“加工它”。但如果你了解過程中的方方面面,你會知道“車、削、磨、鍛造、沖壓、電腐蝕……”的不同之處。

同樣的原理,這個世界是怎么作用到我們的眼、耳、鼻、舌、身的?如果你不明白相關的細微變化,你只會說看見、聽見、聞到、嘗到、觸碰到。

專業知識的缺乏,會限制你進一步體會感覺的種種微妙精彩的。多遺憾呢,是不是?

第二步,是有意的訓練。

酒香大師套裝--里面有80多種酒的常見氣味,對單獨的香味有了一定經驗以后就可以開始辨別和描述復合氣味了。



3 感覺適應

孔子曰:「吾死之后,則商也日益,賜也日損。」

曾子曰:「何謂也?」

子曰:「商也好與賢己者處,賜也好說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視其父;不知其人,視其友;不知其君,視其所使;不知其地,視其草木。故曰: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與處者焉。」

——《孔子家語》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與什么樣的人相處,常常會影響到自己。也有說:學好三年不足,學壞一日有余。因此,善于學習之人,會很謹慎地選擇朋友,如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4 聯覺

①恐怖片里,不僅有幽森恐怖的場景,也有各種詭異的音樂和出乎意料的不和諧的音效。

尤其是聲音,對人的情緒調動作用巨大。

在恐怖片里,用的音樂和音效都是調整過的。比如調整低音部,讓音樂聽起來更加壓抑;調整人聲的回響,讓聲音像是從遠遠的空曠的不確定的地方過來;讓聲音忽大忽小,聽起來飄忽不定,危機四伏……

它們通過刺激我們的視覺和聽覺,引發我們的觸覺、機體內部的感覺,讓我們汗毛直豎、心跳加快、有窒息感,進而引發情緒上的緊張。

滿滿都是套路的恐怖片


②另一個例子:在動畫片里,當角色吃到好吃到極致的美食,會流露出一臉幸福感。

《中華小當家》截圖

因為,色香味俱佳的美食,會通過對我們視覺、嗅覺、味覺的觸發,從而帶來“幸福感”這種無法量化的高級心理現象。

唯美食與愛不可辜負。好吃的食物給了我們與被愛相同的感覺,有治愈感。

喏,要不要給你煮碗面?



(二)知覺

心理學里的知覺,是指對事物整體的認識。

“感覺”取決于事物在我們面前呈現的狀態,而知覺卻受個人的知識經驗的影響更大一些。


知覺有如下幾個特點:

1 知覺具有選擇性

①先看兩張圖:

你先看到的是飛鳥,還是魚?
你先看到的的是天使,還是魔鬼?

即使是具有相同特征的事物,放在我們眼前,每個人“感知”到的,也是不一樣的。

②魯迅說人們讀《紅樓夢》:

誰是作者和續者姑且勿論,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

讀《金瓶梅》:

讀《金瓶梅》而生憐憫心者,菩薩也;生畏懼心者,君子也;生歡喜心者,小人也;生效法心者,乃禽獸耳。


③再比如說,同樣一本講創業的暢銷書,每個創業者的收獲也不相同。

有些人看到的是創始團隊的玩命工作:“只要我肯努力,沒有什么不可能”;有些人看到的是創始人對局勢敏銳的把握:“站在風口上的豬當然會飛”;有些人看到的是快速迭代的大膽嘗試,“當你發現了突破口,可以先往市場上投放不完美的產品,然后根據用戶的反饋再改善”;有些人看到的是創始人對公司的絕對控制,認為大權不旁落才是高效決策的基礎……

都對,也都不對。

注意噢,這可不是盲人摸象。每個人都看了整本書,然而仍然是有人認為這只大象是圓柱形、有人認為這只大象是條軟軟的繩子。


④我們該怎么提高知覺的能力呢?

通過學習與實踐。當一個人的知識與經驗越豐富,知識越扎實,他所知覺的世界,就會越完善、越精確。


2知覺具有理解性

① 看圖:

很多人說看到了一個人騎著一匹馬,你呢?


這是個什么?

這兩幅圖,其實什么都不是。

第一幅圖什么都不是只是散點,如果沒有文字提示,也許你會想象成別的呢。

第二幅圖也什么也不是,只是是墨水滴在紙上,吹一吹,然后一折疊。

我們傾向于認為事情都是有意義的。

雖然很多事,沒有那么多意義。

②只要有心附會,從哆啦A夢中你都可以看到階級斗爭。

主人公野比康夫,這個人是作者塑造的勞動人民的典型,處于社會的最底層,經常受到地主階級的盤剝與壓榨,終日過著膽驚受怕的日子。野比這個人的人物特點是,既有勇于反抗大胖的進步性,表現出了勞動人民要求解放的樸素愿望,也有將希望寄托在一個來自未來的虛幻人物身上的迷信思想,這是他的局限性……

可笑嗎。然而很多從某事件中解讀出陰謀論,還信誓旦旦的人們,不就是這樣的心態嗎?

③ 如何更好地理解這個世界

我們會根據言語提示、個人經驗等等,來賦予事物意義。

我們可以用拼圖來比喻一個人的認知結構:每一個已有的信息都是拼圖的一塊碎片,它們相互吻合,形成一個連貫一致的體系。新加入的信息,需要從我們的信念拼圖里面找到位置——或者直接吻合,或者比原來位置的更好而替換掉。

收集碎片與整合知識體系,缺一不可。


3知覺的整體性與恒常性

① 看圖

你會怎么歸類,是橫著歸為一組,還是豎著?——這居然不是你能做主的。

我們傾向于把臨近、相似的事物,知覺為一個整體。
在環境改變時,我們仍對事物有恒定的知覺。不會因為后面的人畫得小了,我們就真的當他是瘦弱的侏儒。


② 關于知覺的整體性與恒常性,在設計中,我們這么應用:

知覺輪廓-非封閉圖形,但我們仍會把它知覺為一個整體

4 人人都會有錯覺。

在某一固定的條件下,人們的知覺會發生固定的扭曲。即使你“知道”,也無法避免。

①看圖

它們一樣長
它們是平行線
中間的圓一樣大


②好的設計師,會運用知覺的選擇性增加畫面的豐富感,運用錯覺營造“不可能”,從而吸引你的目光多做停留:

花還是情人?


“不可能圖形”-反知覺,所以我們會一直盯著找“哪里不太對”

③ 或者,引導你的視線,讓你在不知不覺地“感知”到他認為重要的東西。

蒙德里安:用矩形和顏色對他所在的城市街道進行抽象化。現在我們設計中常常用到的網格,就是在他的荷蘭派這里開始。


流暢之美-大名鼎鼎的莫比烏斯環

如果我們普通人駕馭不了這種張力,就好好地“整整齊齊”地,按照知覺的整體性與恒常性,做好讓人舒適的“排版”吧。

仰望星空,腳踏實地。



三 小結

心理學之認知過程——感覺與知覺,就先介紹到這里。作為一個愛好者,了解他們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也就可以啦!

總結一下:

1、感覺與知覺

在感覺中,外部世界占主導;而知覺更依賴于我們個人的條件、知識、經驗和思考。

2、我們的不同的敏感度

我們的感覺是有一定閾限的,只在某種范圍內的感覺我們才能感覺到,超過了這個范圍(無論太大還是太小)都不行;

我們辨認不同的敏感度也是有限制的,如果這種事物之間的區別太小,小于我們的差別閾限的時候,我們就分辨不出來了。

3、良好的“感知力”有多重要?

感覺很容易犯錯。白紙在黃燈的照射下會顯成黃色,黃紙在黃燈下也會是黃色。在燈光下,它們都是黃色。我們如果只憑感覺說話,那么它們是一樣的,而如果經過我們的經驗和思維的處理,知覺認識更能還原事物的本質。

樓下一個男人病的要死,隔壁的一家唱著留音機。對面是哄孩子,樓上有兩個人狂笑,還有打牌聲。河邊的船上有女人哭著她死去的母親。

人類的悲喜并不相通。——魯迅


4 如何培養好品味

去感知美好。多多地感知美好。

我們平時所說的,一個人做事有良好的“感覺”,其實是指他對客觀世界的感知能力較強。

而人對事物的感知能力強不強,一方面取決于客觀事物呈現在我們面前的狀態:

若是說家庭環境,一個家里若是有父母慈愛的氛圍,總是被打掃的井井有條,父母為孩子抗著生存的壓力和苦衷,相互鼓勵互相支持;孩子被要求為父母分擔力所能及的家務,那么這個孩子,對他人、對自己都會有比較正確的感覺,絕不會鬧出什么“父母吃糠咽菜掙扎求生,孩子揮霍無度以啃老為榮”的幺蛾子。

而如果是在企業中,一個架構清楚、權責對應、賞罰分明、制度簡約明了、執行得力的組織,人們就容易對組織文化、總體目標、自己的責任等等,有比較清楚的認識和認同感。

否則,大家就會“文化?不過洗腦啊” “戰略?傻逼領導吹牛逼啊” “我的責任?尼瑪啊錢多事少啊”,人心就很容易不齊。


而“感知”的另一方面,取決于我們的個人經驗。有靠譜的知識體系打底,加上較深厚經驗,會積累出來敏銳的“覺察力”,會讓我們在面對不是很熟悉的事物,也能略一了解,就在自己的體系里為它找到合適的位置——就像一副已經拼了大半的拼圖,比起亂七八糟的一大盒子,更容易把新的碎片歸置到位,讓它發生用處。

這個世界給過我們的“好”的經驗越多,我們的“感知”能力就會越好。

你面對的是一個什么樣的世界,這個世界給了你什么樣的養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你將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

你要把簡單便宜的衣服穿的落落大方,細節仍然不含糊;把奢華禮服名貴珠寶精心搭配,盡顯優雅。

別讀“爽文”。它產生的快感太虛幻,不足沉迷;閱讀經典的書籍與經過實踐檢驗的智慧,產生的喜悅和進步感才是真實的。

最好,每年都能抽出一些時間來親近大自然,試試在沒有空調、冰箱、飲水機、電流雜音、車水馬龍的喧鬧的環境里,你還能感知到風聲、溪流、蟬鳴、鳥歌、竹韻、松樂嗎?


我曾以為自己感知能力已經被各種各樣的繁雜磨得極弱,但還好,還能。

去年冬日回鄉,某南方小城。一天我自己溜達出來,沿著318國道跑步。到天色將晚,正值日落,我坐在一條小河邊,對著“清泉石上流”,一直一直看。


就是這么一條平平無奇的小河

“清泉石上流”,聽著是句脫口而出的輕描淡寫,明白人卻知道此境之短暫、稀缺、可遇不可求。若耳旁嘈嘈切切,聽不見水聲;若眼前紛繁復雜,看不到磐石;若心中俗事困擾,不察覺泉清。此情此景,到來得猝不及防,我如獲至寶,敬若神明。

總之我們得能感知的到,林下才有,山間才有,風里才有,水畔才有,人間才有。

我們得能感知的到,這個世界才會存在各種美好。


你未看此文時,此文與你同歸寂寞;你來時,總歸能給到你一點點用處,愿它與你一起明亮起來。


.

.

.

.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7,837評論 6 531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196評論 3 414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5,688評論 0 37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2,654評論 1 309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456評論 6 40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4,955評論 1 321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044評論 3 440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195評論 0 287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8,725評論 1 333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608評論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802評論 1 369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318評論 5 35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048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422評論 0 26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673評論 1 281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424評論 3 390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762評論 2 372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