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洞察力,即如何在尋常事物中發(fā)現(xiàn)別人發(fā)現(xiàn)不了的智慧和機遇。
舉例冬捕(漁民如何做到只捕捉大魚而不捕捉小魚的?)
漁民故意把漁網(wǎng)織的稀疏、網(wǎng)眼大,讓小魚逃走,他們懂得與自然的相處之道,這叫獵殺不絕,這樣來年小魚會長成大魚,源源不斷。
從這個例子里我們可以捕獵智慧,也可以搜集紀錄片題材(其實這就是有名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里的片段)
洞察力是長年累月修煉出來的
追憶似水年華作者馬塞爾·普魯斯特說過——真正的發(fā)現(xiàn)之旅并不是發(fā)現(xiàn)新的風景,而是尋得新的眼睛
一、什么是洞察力?
敏銳,平凡之中見神奇到底是怎樣的?
洞察力是發(fā)現(xiàn)事物核心矛盾的能力
問題是單一的,待解決的事件
矛盾是問題的集合
什么叫問題呢?
比如一艘船是航海問題的解決方案;罐頭是食物保存問題的解決方案;組建一個團隊是提高工作效率的解決方案。
我們再來說說矛盾,比如造船時如何在增加穩(wěn)定性的前提下,讓船身更小(穩(wěn)定性和減少阻力的矛盾);罐頭密封保質(zhì)和方便打開的矛盾;公司增加人手和減少溝通成本的矛盾。
捕魚的矛盾是如何既可以捕獲足夠多的魚的前提下又可以不把魚捕絕,來年還可以有魚可捕。
每個看似簡單的問題都是一個個矛盾的結(jié)合。一個大問題包含一個個子問題。
洞察力就是找到矛盾集合,只要把問題一步步分解,拆分到最底層,你就能發(fā)現(xiàn),每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它的內(nèi)部其實都是一組自相矛盾的問題的集合。
找到矛盾本身是一種收獲,通往核心的線索。
比如搜索引擎你輸入的問題越準確,找到的答案就越有效
普通人和高手的區(qū)別把復雜問題還原到核心層面
成功之所以難以復制是因為大多數(shù)人沒有找到核心矛盾。
簡單來說找對答案就要問對問題
文學家蕭伯納曾經(jīng)說過每一個問題都有一個簡單的錯誤答案而高手要做的就是找到問題中的核心問題并解決。
洞察力是種能力,只能勤加練習
二、如何養(yǎng)成洞察力?
(一)陌生化觀察
“一回熟二回生”
把熟悉的東西陌生化,發(fā)現(xiàn)全新的東西。
真正阻礙你找到答案的不是觀察不足而是視而不見。
福爾摩斯第一次見華生問他你每天走的那個樓梯一共有多少臺階,一下把華生問倒了。
太熟悉所以我們會忽略、輕視。
要想深入了解某樣東西首先你要激發(fā)好奇心,把它當做陌生的東西。
舉例生產(chǎn)粘性很弱的膠水,發(fā)明被擱置了,后來人們發(fā)現(xiàn)它的用途了,可以用來當“便利貼”粘性強會對墻面造成破壞關(guān)于我們?nèi)粘S玫谋憷N,有一個有趣的故事,故事是這樣的:
3M公司有一個研究強力膠水的科研小組,有個組員叫西佛博士。西佛博士喜歡嘗試各種不同的配比,結(jié)果弄出了一個黏性很弱的膠水。他所在的小組的科研目的是發(fā)明強力膠水,這個弱性膠水跟研發(fā)目的完全相反,因而他的發(fā)明并沒有得到上級的認可。西佛博士并沒有受到打擊,并堅持認為他的發(fā)明一定可以派上用場,他在公司到處宣揚自己發(fā)明的這種弱性膠水。
3M公司的另一名員工弗萊博士在教堂唱詩班唱歌,他喜歡把小紙片做標簽,用以標注一些常用的歌詞。但是紙片經(jīng)常掉下來,讓弗萊博士很是苦惱。他想到了西佛博士發(fā)明的黏性很弱的膠水,這種膠水粘紙片剛剛好,不僅可以隨時撕下來粘到別處去,還不會損壞書籍。就這樣,便利貼被發(fā)明出來了。
機會隱藏在意想不到中
你以為很了解他們,其實他們在你腦海里是灰暗的,因為太熟悉,所以更容易忽視。
(二)片面的深入觀察
比如觀察一只鉛筆,只觀察材質(zhì):筆芯的石墨和外面的木頭;再看工藝:筆芯位于筆桿的正中間。但是筆芯和脆弱怎樣插入呢?觀察橫截面,兩種顏色,深入想,原來是先把筆芯放入鉛筆的一半木頭里再把另一半木頭蓋上。
這就是思考的有序性
我們喜歡把信息一股腦的裝進來,而高手看東西每次只看一面,而不是雜亂無章。
(三)模塊式觀察
拆分看似不能拆的東西。
將整體拆分為獨立模塊,每一塊做到極致。你以為這個過程已經(jīng)沒法再分解,比如一只蝦就是一只蝦,一塊魚就是一塊魚。但是,在他看來,這些東西都是可以再分解的。比如,蝦頭和蝦身子就應(yīng)該分開,因為蝦頭更耐炸,炸好之后,再拼在一起,這樣整只蝦吃起來,每個部位都是最佳口感。再比如魚肉,魚皮炸的時間長,吃起來更酥脆。但等魚皮炸好,魚肉就炸老了。怎么辦?他的做法是,在裹面糊的時候,魚皮的一面,少裹一點,魚肉的一面,多裹一點。面糊能阻擋油溫,這樣在炸的時候,魚肉和魚皮,就能在同一時間,達到最佳口感。
這種將一個整體,拆分成一個個獨立模塊的觀察方式,就叫模塊化觀察。它能幫我們把事情的每一面,都做到極致。同時,它還能幫我們提高做事的效率。
最后用一個故事來總結(jié):
19世紀30年代的倫敦,金粉賣的很貴,這個故事發(fā)生在19世紀30年代的倫敦。當時的倫敦,有一種東西賣得很貴,叫金粉,就是金色的粉末,它的用途是裝飾畫作。很多人都見過這個東西,但很少有人仔細觀察過。直到有一天,一個叫貝塞麥的人,注意到了金粉。他對金粉的工藝特別好奇,金子到底是怎么磨成粉末的呢?他買了一罐金粉,回家研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金粉里根本沒金子,完全是銅做的,成本其實很低。你看,這就從工藝這個片面深入觀察,獲得的發(fā)現(xiàn)。
那么,銅又是怎么被磨成粉末的呢?貝塞麥查閱了百科全書,找到了一套工藝。但是,這套工藝很落后,是純手工的。當時的金粉,用的就是這套工藝。這就意味著,只要貝塞麥把這套手工方法機械化,就能提高產(chǎn)生效率,降低成本,這塊市場以后就是他的了。而且更方便的是,機器都不用他自己造,可以直接定制一臺。按照通常的設(shè)想,肯定要馬上投產(chǎn)啊,早一天生產(chǎn),早一天賺錢。
但是,他沒這么做。因為他馬上就意識到,這件事沒這么簡單,它背后有一組相生相克的矛盾。你看,要想靠金粉生意賺錢,就必須要造機器,提高產(chǎn)能。但是,一旦我定制了這臺機器,就至少意味著,造這臺機器的廠家,也知曉了這套工藝。萬一廠家泄密,就麻煩了。換句話說,他要解決的核心問題不是怎么生產(chǎn),而是怎么既生產(chǎn)又保密?
在發(fā)現(xiàn)了其中的矛盾之后,貝塞麥決定,這套工藝,不申請專利,不定制機器。而是從不同的地方購買零件,然后自行組裝,這樣誰都猜不到完整的工藝。你看,這就是模塊化思維起作用了。就這樣,這套工藝被整整保密了40年,貝塞麥成了金粉生意最大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