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財富基本盤,有兩個組成部分。第一,你自己的本事;第二,你和其他人連接的本事。而后者,是前者的放大器。”
? ? ? ? ? ? ? ? ? ? ? ? ? ? ? ? ~ 劉潤
你自己的本事是“1”,和其他人連接的本事是“0”。
沒有前面的那個“1”,即便你后面有很多“0”,對你而言也毫無用處。
海闊自有百川聚,梧高才有鳳凰棲。
想遇見更好的人,就先沉淀下來,修煉好自己的真本事。
當你努力又上進,溫暖又善良,所有美好,會如約而至。
所有的遇見,都有因果。
作家朗達·拜恩說:“一個人身邊的一切,都是由他內心的想法和特質吸引而來。”
每個人身上都有磁場,吸引著磁場相同的人,然后順其自然地聚在一起。
你溫柔善良,朋友大都謙遜儒雅;你勤奮努力,身邊都是積極向上的人。
世界其實是面鏡子,你是什么人,便會遇到什么人。
你討厭的人,因你而來。
心理學上有個“投射效應”:
我們之所以看到對方不好的一面,是因為我們會把隱藏的內在,投射到別人身上。
那位你抱怨脾氣差的領導,可能是在警醒你工作要努力。
那個批評你的上司,可能在暗示你態度有問題。
山本耀司曾說過:“自己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撞上一些別的什么,反彈回來,才會了解自己。”
這世界就像一面鏡子,每個人都可以在里面看見自己的影子。
當你不優秀的時候,你看誰都不優秀。
你的貴人,因你而來。
看過一個段子:
當孫悟空還是個猴的時候,它為了守住地盤,和一群小妖打來打去;
當他學了一身本領后,取經路上,各路神仙菩薩,都幫助他。
劉備還是個平民的時候,他只能在街頭賣草鞋,和顧客討價還價。
當他身經百戰后,能和天下諸侯把酒言歡,三分天下有其一。
你身處卑微,遇到的大都是同類;等有了價值,才有機會遇到貴人。
企業家曹德旺在《心若菩提》一書中,回憶起了他年輕時候的遭遇。
他之前做倒賣白木耳的生意,找同村的人借了很多錢。
有一次,他從福建到江西賣白木耳時,因為沒有證明,所有的貨都被扣押,變得負債累累。
為了還錢,他去工地拉板車,可剛到工地沒兩天,同行的人在點煙時,小火苗不小心燒壞了用麥稈扎的營房,把所有吃的、穿的、用的,全都燒沒了。
兩百多人圍在一起鬧事,有人吵著要賠償,有人想開工掙錢,但又抱怨板車壞了無法修理。
這時候,曹德旺主動請纓,說自己會修板車,能幫助大家復工。
其實,他之前也沒修過車,只是懂一些理論知識。
從剛開始摸索的新手,到修車行家,他花了整整28天,這28天里,他沒有離開過修車棚一步,吃的喝的,也都是來修車的民工順手給的。
就在他一心沉浸在修車中時,救急的賠償物資也發了下來。
營長處理好鬧事的群眾,發完所有的賠償金,這才想起了被遺忘在修車棚的曹德旺。
作為在危急時刻,挺身而出的功臣,曹德旺為大家免費修車,提供了生產保障。
營長大為感動,就將剩下的那些多余物資和糧票,全都給了他。
這些物資糧票,折算下來有1000多塊錢,要知道,那些吵著要賠償的隊友,最后也不過才拿到幾十元。
最要緊的是,營長聽說曹德旺之前被扣押的白木耳,又回頭聯系人,幫忙開了一個證明,讓他要回了部分扣押品,還清了債款。
曹德旺也沒想到,在他最絕望的時候,遇到了這么一個貴人。
但細細想來,也是必然。
之前的曹德旺和大多數民工一樣,只是來務工謀生,連和營長說話的機會都少。
可當他展示出自己會修車的價值后,順其自然就得到了營長的青睞和幫助。
想起社學家霍斯曼曾經說過:“任何人際關系,本質上就是交換關系。”
所有的看好與幫助,背后其實都是價值的相互吸引。
我們這一生,就像是一條流動的河流,你能激起什么浪花,不是看你遇到了多大的風,而是本身有多寬多深。
無論與什么樣的人相處,只要能把“遇見更好的自己”當動機和目的,自然無所謂自己遇見了一個什么樣的人,重要的只在于通過遇上這樣的一些人,遇見了怎樣的一個自己。
人真正想要改變自己,最重要的是改變讓自己快樂的內容,從得到快樂的源頭上去改變自己,快樂的河床上流淌的東西變了,人的行為也就變了。
快樂才是人生方向的導航儀。
比如,把從別人的認同中去得到快樂,改變為從自己對自己的認同中去獲得快樂,從感受到自己的成長中去獲得快樂。這樣的心智習慣一旦養成,人就徹徹底底被自己改變了。
最懂自己的人,才最懂什么是體貼。去體貼別人內心的小孩,這是一種很難得的體貼;去觀照別人的成長,這是一種智慧的體貼;能協助別人去做自己而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是一種很高尚的體貼。
其實,人最終想到得到的,是一個凡事都可以全情投入的自己。沒意識到這一點的人,只是機緣未到。
無法全情投入的生命,本身就是一種悲哀。
內心豐富的人,雖然柔軟,卻總是特別有耐性,能等很多別人不愿等,或是等不了的事。
痛苦,常常是因為欲望未得到滿足而帶來的痛苦,而欲望未得到滿足,歸根結底,其實是自身缺乏成長和更新,因此滿足不了人生對于不斷刷新的存在感的需求。
人要從不停地學習中去獲得力量,無論是哪一個年齡段的人,這一條都是絕對的真理。
總是能把“新鮮”這種語境,由內向外散發出來,人的靈魂就真的有香味了。
無論與什么樣的人相處,只要能把“遇見更好的自己”當動機和目的,自然無所謂自己遇見了一個什么樣的人,重要的只在于通過遇上這樣的一些人,遇見了怎樣的一個自己。
等到一個人真正接受了一切,生命的完美就開端了。
想要真正抵達自然,就得把這世上的一切都認知為自然、理解為自然、體驗為自然;再把一切都接納為自然;再把自己的一切愿望都皈依為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