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網上沖浪,無意間瞟到舊聞一則:
狄鶯兒子12歲斷奶,15歲還與母親同睡甚至摸胸… …嚇得我手里的瓜都掉了。
提到狄鶯,不知大家還記得93年《包青天》不?狄鶯在里面飾演了柴文婷、王鶯鶯、孟春妮等多個角色,在當時可是圈粉無數的。
曾紅極一時的臺灣演員狄鶯,戲里戲外的卻完全是兩個人。她平時性格直來直去愛懟人,甚至還自曝毆打過身為同事的藍潔瑛。
不過小編沒想到的是,這位懟懟精的育兒觀也如此清奇,震碎三觀。
1998年,狄鶯與演員孫鵬成婚,后生下兒子孫安佐。她對兒子寵愛有加,甚至達到了令人瞠目結舌的地步,給你們感受下。
睡眠方面:
曾在談話性節目中透露,自己與兒子感情非常好,兒子15歲時倆人還一起睡覺;
自豪地稱兒子11歲時仍會捧著自己的胸睡覺,甚至還會說“媽媽你的胸部好Q哦”。
飲食方面:
別家孩子最多母乳喂養到1~2歲,孫安佐12歲才斷奶;
都給兒子吃頂級食材,家有一臺冰箱專門存放兒子的食材;
會一天盯著兒子吃飯7個小時,給兒子看日本大胃王比賽,要求11歲的兒子達到成人的飯量。
學習方面:
(被人爆料)要求兒子每次考試都要前十名,成績大多都要在90分以上;
有一次孫安佐自然考了60幾分,狄鶯差點沒瘋,甚至還要去找老師對質。
社交方面:
給兒子灌輸“18歲以后才能一個人去逛街去玩手機”的理念;
有一次孫安佐去同學家做客吃了稀飯,回來后狄鶯當場喝令兒子不準再去。
與老師密切聯絡對證兒子的話,不許兒子在課后與同學來往。
……
那么在這種高壓母愛之下,孫安佐成長得如何呢?
2018年的一天,于美國留學的孫安佐告知一個同學,說自己準備5月1日槍擊學校,讓此同學該天別來學校,以免誤傷。
此同學嚇壞了并報了警。后來警察逮捕了孫安佐,并在其家中搜出了1600多發子彈、槍支以及防彈衣等裝備。
鐵證如山,縱使狄鶯再怎么袒護兒子,孫安佐還是被送進了監獄。
狄鶯式母愛,其實是極強的控制欲披上了母愛的外衣,孵化出一個個肆意妄為的巨嬰。與其說是在愛,倒不如說是在毀滅。
采用狄鶯式母愛的人,很容易自我感動,并沉溺于此,覺得自己偉大、無私、感天動地。
朱雨辰的媽媽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在節目《我家那小子》里,朱雨辰媽媽表述出來的對兒子的愛,簡直壓得叫人喘不過氣來。
朱雨辰的媽媽如今已經72歲了,但她不允許兒子做飯,給自己的定位仿佛是兒子的移動便攜廚房,兒子拍戲拍到哪,她就鍋碗瓢盆跟到哪;
怕兒子上火,十年來堅持每天早上4點起來熬梨湯給兒子喝;
對兒子的每段情感都要干涉,對兒媳婦有自己的一套苛刻要求……
面對這種母愛,朱雨辰很多時候都會感覺到窒息,也為此與母親吵過架。而朱雨辰的媽媽也不止一次說過要改,但至今還是如此。
一方面,長期以來的習慣不是說改就能改掉的。
另一方面,朱雨辰的媽媽無疑已經沉浸在了自己的這種付出中,一言一語都透露著一種自我贊譽:
“我的宗旨就是,不管兒子走到哪……我都會給他一個溫暖的廚房”
“我沒有自我,我完全沒有自我……”
“我是用我的整個生命去對待兒子的。”
“我還能做……我頂兩個菲傭啊!”
仿佛是在說:你看啊,你是我的生命,我為了你付出了這么多,你怎么好意思不聽我的?怎么能夠不按照我的要求來活?
而朱雨辰更多時候只能無奈而苦澀地笑笑。長期以來在這種控制下生活,朱雨辰提不起自信,習慣性壓抑自己的想法,既怕寂寞和孤獨,但也沒有動力去找尋生命中的另一半。
任何愛都應該是有邊界的,包括母愛。狄鶯式母愛卻沖破了這道邊界,帶來的不是融會貫通,而是混沌不堪。
《小別離》里說得好:這世上幾乎所有的愛都是為了相聚,唯有父母之愛最終指向別離。
其實,父母對于孩子教育的核心,不在于如何把孩子綁在自己身邊,而是適時介入、得體退出。
當孩子在人生道路上有了困惑,我們可以去解答,去引導,但我們并不應該全權替他們做決定。
一味地把自己的想法強加于孩子身上,要么會磨滅掉孩子的自我思想,要么會迎來孩子在絕望中的爆發;
隨著孩子的漸漸長大,我們要學會尊重孩子的隱私和個人空間,不應該像藤蔓一樣緊緊纏繞著孩子,讓他們舉步維艱。模糊掉自己與孩子之間的身心界限,要么會扭曲、壓迫孩子的心理,要么會讓親情變態、畸形。
無論爸爸還是媽媽,育兒道路上都別丟了自我。快點結束掉對孩子的狄鶯式愛意吧,否則你正在將孩子一步步推向深淵。
最后以紀伯倫的詩歌節選做結尾吧,希望所有父母都能正確處理與子女的關系:
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
……
他們是借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
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于你們。
你們可以給他們愛,卻不可以給他們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們可以蔭庇他們的身體,卻不能蔭蔽他們的靈魂。
……
你們是弓,你們的孩子是從弦上發出的生命的箭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