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及其喜歡懸疑驚悚片,某日,觀看《黑暗面》,帶給我從未有過的驚悚感。2011年的片,由哥倫比亞和西班牙合拍的小國小成本電影。我真真被嚇得一身冷汗。這種驚悚,可不是被影片的黑暗陰森帶來的,而是其反應的人性倫理。
男主角:亞德里安(Y),年輕的交響樂團指揮,具有備受好評的天賦和才華。
女主角一:貝倫(B),女鞋設計師,男友Y。
女主角二:法比安娜(F),小酒館女招待,后來成為Y的新女友。
故事發展:Y與B來到哥倫比亞租下一幢大房子,偶然B得知密室的故事及其鑰匙。B為考驗Y的忠誠度,給Y留下一段假裝離家出走的視頻后躲進密室,不料因鑰匙跌落管道而困于密室; Y因B的消失而郁悶不已,隨后與酒館女招待F發展新戀情。F住進這幢房子后,發現了一系列怪異的事件,而后發現B困于密室,第一次進入密室時沒有救出B,第二次進入密室,被B打暈,反而被B困于密室······
三個主角各懷鬼胎,隨劇情的發展各自的黑暗面展露無遺——
Y:光鮮亮麗的外表下,虛偽、亂搞曖昧,看似神情實則冷漠無情,在女友B消失沒多久,為討新歡F歡喜,便說出:“B與我沒關系了。”最重要一點,可能Y一直都知道B困于密室······
B:當其利用密室搞惡作劇借此考驗Y的忠誠度時,其黑暗面就已出現,將F砸暈并將其鎖在密室時,黑暗面完全呈現。
F:看似溫柔善良,實則心機頗重。第一次進入密室沒有救B,是害怕B出來后會與她爭奪Y,她想把Y占為己有。
影片最后,Y看著鑰匙和鏡子上的照片時,若有所思·····影片留下開放式結局,觀者自行想象——究竟F知不知道關于密室和鑰匙的事?
看完此片,除了心驚,更讓我對一個我們都明白
卻極少提及的話題產生興趣——人性黑暗面。
從心理學角度講,人會形成兩個本能:生存本能與死亡本能。本能,即本性,它是支配人行為最強大、最根本的原動力。心理學研究表明,驅動人類行為的所有心理動機,最初都源于自己的欲望。只是在追求利益的方式上,會有善惡之別,從而形成可互相轉化的善人與惡人。
荀子曰:“好惡,喜怒,哀樂,夫是謂天情。”又言:“人之生也固小人。”即,食色喜怒等是人的先天性情,是人情所不能避免的,是人所共有的。且人性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惡、利欲等情緒欲望,不論“君子”,“小人”都一樣。
荀子的性本惡,直指人的本性。
凡人皆有情緒欲望。個人認為,只要做出的行為不觸及法律道德底線,不違背自身良知和正確的三觀,在某個情境中心里的黑暗面一閃而過時,不必為此感到羞愧和自責。
情景假設:困于沙漠兩天的C和D,饑渴萬分。C還有一個蘋果,D什么都沒有。
C有三種選擇——
一:自己吃掉這個蘋果;
二:分給D,但自己多,D少;
三:平分,一人一半。
一和二均是C的黑暗面。不過,出于良知,C不會做出第一種選擇。在二跟三之間,若C選擇二,既滿足了求生欲望又堅守自己的良知,這樣的黑暗面也無可厚非吧?
很多時候,自身尚且有黑暗面的出現,怎能要求別人必須全面通透光面呢?在生活中,不可過分琢磨和考驗人性,不然會作繭自縛。視線模糊一點點,那樣會快樂很多。但在此之前有一個前提——對方的黑暗面必須沒有侵犯到我們的人格尊嚴和自身利益。
舉一個我親身經歷的例子。各位都知道,大學爭奪獎學金是一場無硝煙的戰爭。公平競爭,靠自身實力贏來的,爭奪后仍可和平相處,甚至惺惺相惜,但如果用不光彩的手段得來,這層骯臟的窗戶紙就一定要捅破。
大二第一學期剛開始,評定大一獎學金。評定標準之一的素質拓展分由班級團支書統計。在此之前,學業分和院系評分的總分已有結果,即使未加上素質拓展分,但結果已有八九。一等獎,班長無疑,二等獎,我和一個舍友其中一個。當前,我的分數比她多了三分。
這個舍友就是班級團支書。兩人的素質拓展分相同,那天晚上她還說:“欸!咱們的素質拓展分都是187啊!”
結果,在那份統計表格里,我的素質拓展分變為183。那個舍友萬萬沒想到,班長在班群里單獨發出素質拓展分統計表。她解釋,是腦子混亂且手滑了,希望我原諒。
我可沒有圣母心,慈悲地說:“沒關系,是輸錯了。”
最好立馬將我的分數改過來,并且,恕我不能原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