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收到Y生家長的投訴,原因是Y生所坐的干凈書桌,午休過后被換成了臟書桌,Y生氣憤,家長也氣憤。
處理這樣一件事情,本也不費力氣。經調查,是輪坐Y生上周位置的同學,忍受不了書桌里的臟亂及書桌所散發出的特殊氣味,又將臟書桌還給了Y生。值得一提的是,Y生上周用了一周的臟書桌里的垃圾,并不是Y生所制造的,這個故事聽起來有點拗口。
但是仍然有一個疑問,Y生坐了一周的桌位,有垃圾為什么不清理呢?后續和家長溝通了解到,Y生嫌臟認為垃圾不是自己的堅決不清理,并堅持與垃圾共處一周,以至于在三十多度的高溫天氣,垃圾自己產生陶醉現象,最后演變成今天的投訴事件。
理清此事原委之后,突然想到同辦公室老師,今天興高采烈的講述她家D生的一件事。D生初中男孩子,集體訓練期間,成為男生集體的頂梁柱,會做飯、會打掃衛生,令同辦公室老師興奮的更主要原因是,在大家都坐等其成的時候D生愿意伸手揉面,貢獻力量;在大家嫌臟不愿相互碰觸的時候,D生愿意幫助同寢室的同學收整物品;在大家都嫌臟嫌臭躲得遠遠的時候,D生愿意獨自清理馬桶。同辦公室老師說的最后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她說“我不怕他現在吃虧,反倒我看到他會這些生活中其他人不會做的事,我好開心,以后他自己生活的時候我會很放心”。
兩件事情同時發生, 不自覺的開始比較并深思,Y生表面干凈厭惡骯臟,卻能和垃圾平安共處多日,遭人嫌棄;D生看上去接觸臟亂惡心之物,卻一身潔凈,令人佩服。如此比較,孰臟孰凈一目了然,再將這兩個生放大到我們的同齡,想來多數人都會選擇與D生為友,既然我們都這樣選擇,更何況他們的同齡呢?
導致Y、D兩生對待生活小事如此大的差異,根源在于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的根本是父母,難到是兩生父母文化水平相差太大,導致龍生龍鼠生鼠?其實不然,兩生家境相仿,生活環境相似,父母文化程度差異不大,兩生都是獨生子女,外部條件難以抉擇誰更被偏愛。
難道是D生父母作為教師,所接觸的育兒理論更成熟?實則不然,現在各種社交軟件、各種知識傳播軟件、書籍鋪天蓋地,關于育兒的講座、文案、心得唾手可得,普通家長的育兒理念比教師們更豐富、更有見解,經常聽到有家長比老師更侃侃而談教育心得與方法。到底是什么導致了Y、D兩生有如此大的差異呢?
我也是出自一個普通的家庭,不知不覺中成了“別人家的孩子”。自己覺得不可思議,父母都是中學畢業,文化程度不高,家庭狀況普通,沒有過高的眼界,我這樣平淡無味的人竟也能成為“別人家的孩子”,特意跑去問媽媽到底是怎么教育我的,媽媽給我的回答催人淚下,她說“我媽媽就是這樣教育我的”。
其實造就了孩子不同性格的,正是父母日常的言行。即使兩對父母選擇了相同的育兒理論和教育技巧,但是生活習慣是無法完全改變的,父母日常對待生活中的瑣碎問題(A)所作出的反應形成了日常言行(B),這樣的言行(B)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孩子通過自己的思考與判斷(C),融合成了自己的習慣(E)。
例如:事件A:父母每次和家里有隔閡的長輩見面。針對事件A,父母的言行可能為B1:輕蔑,不尊重,譏諷或抱怨,暗示孩子離此長輩遠點。言行B1促進孩子的思考與判斷C1:父母和長輩有矛盾,父母言辭力爭,比較厲害。漸漸孩子的習慣就變成了E1:一點小事就與同學起沖突,小則謾罵,大則動手,不尊敬長輩,言辭激烈目中無人,事事以自我為中心。
還是事件A,父母的言行也可能是B2:雖有矛盾但實事求是,不指藏罵懷,爭論過后像孩子說明原因,并叮囑孩子不管大家之間有什么矛盾,都應該尊敬老人,不能有失風度。言行B2促進孩子的思考與判斷C2:父母與長輩鬧矛盾實屬無奈,我要做好一個小輩該做的事,不參與其中也不偏向任何人。漸漸孩子的習慣就變成了E2:遇事不會馬上判斷對錯,愿意寬容他人,堅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相同的事件,不同的言行,塑造了孩子的不同性格,差距就在這一件件的小事中,越拉越大。
教育孩子不一定需要多么高深的理論依據,但一定需要一個言行合格的父母。你當父母了嗎?你審視過自己的言行舉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