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秦國的崛起:
1,王立群讀《史記-秦始皇》之荊軻刺秦
2,王立群讀《史記-秦始皇》之襄公立國
3,王立群讀《史記-秦始皇》之穆公東擴
4,王立群讀《史記-秦始皇》之商鞅變法
5,王立群讀《史記-秦始皇》之合縱連橫
6,王立群讀《史記-秦始皇》之昭王稱霸
7,王立群讀《史記-秦始皇》之異人奇緣
8,王立群讀《史記-秦始皇》之生父之謎
9,王立群讀《史記-秦始皇》之趙姬之亂
10,王立群讀《史記-秦始皇》之呂不韋之死
11,王立群讀《史記-秦始皇》之李斯為政
12,王立群讀《史記-秦始皇》之通天大計
橫掃六合:
13,王立群讀《史記-秦始皇》之韓氏初興
14,王立群讀《史記-秦始皇》之三家分晉
15,王立群讀《史記-秦始皇》之韓國之亡
16,王立群讀《史記-秦始皇》之趙武靈王
17,王立群讀《史記-秦始皇》之秦趙之爭
18,王立群讀《史記-秦始皇》之長平之戰?
19,王立群讀《史記-秦始皇》之邯鄲之戰
20,王立群讀《史記-秦始皇》之趙國之亡
21,王立群讀《史記-秦始皇》之水淹大梁
22,王立群讀《史記-秦始皇》之秦滅燕國
23,王立群讀《史記-秦始皇》之秦滅楚國
24,王立群讀《史記-秦始皇》之不戰而降
25,王立群讀《史記-秦始皇》之股肱之臣
26,王立群讀《史記-秦始皇》之六世余烈
27,王立群讀《史記-秦始皇》之集權皇帝
28,王立群讀《史記-秦始皇》之統一制度
29,王立群讀《史記-秦始皇》之萬里長城
30,王立群讀《史記-秦始皇》之生死茫茫
31,王立群讀《史記-秦始皇》之焚書坑儒
32,王立群讀《史記-秦始皇》之秦始皇之死
秦國的崛起:
秦國的崛起過程:襄公立國》又7代國君后,穆公東擴》又15任國君之后,孝公商鞅變法(真正崛起)》昭王稱霸》嬴政一統天下。
1,王立群讀《史記-秦始皇》之荊軻刺秦
荊軻:
1,正面看法:俠義英雄,千古義士(古人主流看法)。
2,反面看法:愚蠢之人(楊雄,司馬光等人看法)。
荊軻刺秦,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代表了六國武裝不甘心被滅亡的普遍的心理。后面有張良雇人砸秦始皇的車輦。
張藝謀的《英雄》:大英雄史觀。影片中 無名 是英雄,秦王也是英雄,都是中華民族的英雄。為和平,為統一天下而死的人都是英雄。
《詠荊軻》 ? ?陶淵明
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馀情。
《谷響集》????善住
易水悲歌歇,秦庭俠骨香。
《荊軻刺秦王》劉向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
2,王立群讀《史記-秦始皇》之襄公立國
從立國到滅六國,經歷600年。
最早的封地:甘肅隴西。
三個導致西周衰落滅亡的王:
1,周厲王禁言:”國人不敢言,道路以目“。
大臣:防民之口 甚于防川。(三年之后,果然國人暴動,歷史上前所未有。)
2,周宣王:前期割除弊政,出現中興的跡象,后期辦了個錯事:對戎族和南方的用兵,連續作戰失利,導致周王朝喪失了大量的軍隊。
西周初期分封諸侯,而自己掌握的地方并不多,之所以可以號令諸侯,就是因為周王朝掌握了大量的軍隊。
3,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之后,西戎/外族入侵,烽火臺舉火之后,各諸侯王無兵來救/勤王,這就直接導致周王室被滅。
周幽王喜愛褒姒,立褒姒為后,立褒姒的兒子為太子,廢原來的皇后和太子。舊皇后的父親為申候,悲恨交加,聯合西戎,進攻鎬京/西周都城,周王室被滅。
褒姒:嚴肅不笑,周幽王為博得美人一笑,頻繁烽火戲諸侯,導致無人勤王。
襄公立功:在少數來勤王的兵馬中,作戰最勇敢的是后面的 秦襄公。得到了周幽王的兒子周平王(東周第一任國君) 賞識,這是秦國在崛起之路上的非常關鍵的一個環節!
秦襄公:有政治眼光(看準了這個歷史機遇);有政治魄力(敢于帶兵來救)。
周平王:封秦襄公為侯;封賞西戎之地(甘肅、陜西大片土地)。
立國的作用:有了一個政治名分;有了大片的土地。從此,秦國開始建國!秦襄公立國,在秦國的發展史上是個界碑。
西戎之地:西戎之地被西戎占據,周平王管不了,也不想管,索性就封給秦國,打下來就是你的,表面上是一紙空文,但天子無戲言,實際上是有了房產證,后來,秦襄公到死也沒有打下來。秦襄公死后歷經7代國君,170年,都無所作為。直到第八代國君 秦穆公,把這塊地打下來了,正所謂:襄公有其名,穆公得其實。秦穆公之所以能拿到,得力于一個人:由余,
由余:晉國人,在西戎為官,到秦國訪問,與秦穆公相見。
由余談西戎的治理方式:上位有德、下位有忠。
秦穆公談中原的治理方式:德治、法制。
秦穆公想方設法把由余挖過來了,商討進攻西戎之策,在秦穆公的晚年,彌留之際決定進攻西戎,兼并12個西戎小國,開辟千里,隧稱霸西戎,天下震動。周天子派人祝賀、嘉獎拉攏秦國。
3,王立群讀《史記-秦始皇》之穆公東擴
秦穆公,畢生都在致力于東擴,但道路并不順。秦穆公之后,經歷15任國君,歷經260年,均碌碌無為。后21歲的秦孝公繼位,繼續秦國的強國之路。
1,網羅人才。七張黑羊皮換回百里奚,授予國政。百里奚推薦蹇叔。得到兩個王佐之才。
2,三救晉難。(晉國內亂;晉國饑荒,秦穆公援晉難天下稱譽;后秦國饑荒,晉國攻秦,晉惠公被俘;晉國割河西之地,太子為質,秦晉和好)
3,廢晉懷公立晉文公(重耳),晉文公稱霸,秦國采取合作保存實力。
秦穆公的功業:
1,西擴:殲滅西方西戎12效果,開辟千里。
2,東擴:挑戰晉國。
4,王立群讀《史記-秦始皇》之商鞅變法
秦孝公,任用商鞅推行政治、經濟改革,使秦國迅速完成富國強兵,從三流國家變成一流國家。
郡縣制:縣令、縣丞由國君任命。
軍功爵制:廢除世襲制(世襲制缺點:管理層沒活力,威脅國君)。有軍功升官分配財富。打擊了貴族,底層人民被激活。
連坐告奸法:告奸有賞,犯罪連坐。
經濟制度的改革:廢除井田制;強制分家,家庭單位納稅。幾年之間國家就富了。
5,王立群讀《史記-秦始皇》之合縱連橫
蘇秦:合縱(6國聯合)。
張儀:連橫(與6國中的1國或多國聯合)。
蘇秦、張儀都是鬼谷子的學生。
合縱失敗的原因:
1,一線國家的搖擺(趙、魏、韓、楚緊挨秦國的國家)。
2,二線國家的坐山觀虎斗。
3,秦國的干擾。
6,王立群讀《史記-秦始皇》之昭王稱霸
秦昭襄王(56年在位):軍事和政治結合一起;遠交近攻策略。
昭襄王在燕國做質子,被魏冉立為秦國國君。
魏冉:很有權利而且是昭襄王的舅舅。助昭襄王登上王位而且助其成就霸業。后被封為穰侯。
范雎:魏國人,被魏相國迫害,逃到秦國;對內:加強皇權,削弱相權和太后權利。對外:提出遠交近攻的策略。大大加快了秦朝統一六國的步伐。
魏國為秦國貢獻的人才:
魏國人商鞅:商鞅變法,對秦國的崛起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魏國人張儀:以連橫之策破六國縱橫之策,解除了六國對秦國東擴的圍堵。
魏國人范雎:提出遠交近攻的策略,加快秦對六國的兼并。
7,王立群讀《史記-秦始皇》之異人奇緣
異人:秦始皇的父親。后改名 子楚,秦莊襄王。
異人的三個驚喜:
1,他的父親 安國君 意外的當了太子(秦昭襄王在位56年,熬死太子,之后安國君被立為太子)。
2,被送到趙國當人質,有幸結交呂不韋。
3,被華陽夫人收為養子,榮幸的被寵愛和支持。被老太子 安國君 封為嫡嗣。
異人對呂不韋說:如果能被立,愿與你 共享天下!
共享天下,歷史上 劉邦 說過,這句話對人才的殺傷力是很大的,人才必然盡心竭力。
華陽夫人:最被寵愛,卻無子嗣,面臨生存危機。呂不韋賄賂華陽夫人以及她的姐姐,弟弟等人。勸說華陽夫人收異人為養子。華陽夫人 無子而有子,異人 無國而有國。華陽夫人一頓苦,安國君里異人為嫡嗣。
老太子 安國君上位之后,第二年改元,改元 三天之后去世。
異人繼位,封呂不韋為丞相,文信侯。封十萬戶。
遺憾的是,異人在位三年去世。
呂不韋:
種地獲利十倍,做生意獲利百倍,立主定國獲利 N 倍。分一半家產給異人。
以色事人者,色衰而愛馳。
哭:梨花一枝春帶雨。
帝王長壽一般太子早死。
短暫的人生要像放出點光彩,有點作為,要做到人生 4 行:
????????1,你自己要行。---結交呂不韋,認干媽華陽夫人。
????????2,有人說你行。 ---呂不韋選擇了異人。
????????3,說你行的人一定得行。 ? --- 呂不韋,華陽夫人,安國君都選擇了異人。
????????4,身體得行。 ---安國君:3天,異人:3年。秦昭王:56年。
8,王立群讀《史記-秦始皇》之生父之謎
趙姬:邯鄲人,絕美善舞,是那種讓男人看一眼就忘不掉的女人。趙姬是呂不韋的愛妾,呂不韋忍痛割愛。
邯鄲獻姬:呂不韋的家宴。獻姬是呂不韋有意安排、還是無意安排?
王立群:不符合科學規律,所以肯定是異人的兒子。可能是六國為了滿足自己的心理平衡。
9,王立群讀《史記-秦始皇》之趙姬之亂
異人逃亡回國(嬴政2歲),趙姬帶著嬴政流浪趙國,嬴政九歲時異人繼位,為莊襄王,趙國人找到趙姬、嬴政,將其送到秦國。三年之后異人去世,嬴政13歲繼位。
趙姬入秦,苦盡甘來,但異人去世,趙姬為太后,年輕守寡。
趙姬(不懂政治不檢點):
1,與呂不韋:趙姬年輕守寡與呂不韋私通。呂不韋私通趙姬,政治風險太大,就找了個強壯的門客 嫪毐(laoai),作為一個假宦官送進宮,給趙姬。
2,與嫪毐:趙姬為嫪毐懷孕,移居鳳陽,連生兩個兒子。嫪毐集團壯大,干涉朝政。嬴政親政,嫪毐發動叛亂,想讓自己和趙姬的兒子繼位,嬴政靠呂不韋平定,嫪毐被車裂滅三組門客流放,趙姬被流放/軟禁,趙姬和嫪毐生的兩個兒子被撲殺(裝麻袋摔死)。
后宮女人分兩種:一種是自己要擠進權力中心;一種是被動卷進政治旋渦。
10,王立群讀《史記-秦始皇》之呂不韋之死
呂不韋自殺:呂不韋的權利、軍功、政治集團讓嬴政感到威脅。呂不韋被嬴政免官,令其從洛陽食邑遷徙蜀地,呂不韋自殺(驚恐,尊嚴)。
呂不韋門客三千:
1,儲備人才。后期輔佐嬴政的李斯就是呂不韋的門客。著《呂氏春秋》。
2,各國都有養門客的習慣,不能被六國比下去。
3,嬴政并不認為這是為國選才,反而認為這是對自己的威脅,呂不韋死后,三千人被遣散,屬于六國的人遣返,屬于秦國的人削爵、流放。
軍功爵制:只認人頭,部分兵、民,導致六國軍民,拼死抵抗。《呂氏春秋》講究仁政、王道,少殺人。
所有從政的人都必須記住兩句話:有權而不戀權,到位而不越位。
君權:中國發展到戰國,就進入了中央集權制,嬴政不可能容忍呂不韋集團、嫪毐集團 兩大集團的存在。
11,王立群讀《史記-秦始皇》之李斯為政
李斯:
1,老鼠哲學。(廁鼠、倉鼠,平臺不同差別很大)
2,跟荀子學習王道。進入秦國,做呂不韋門客。被呂不韋賞識。后嬴政賞識,從相府之門走向中央政府。
3,向嬴政提出統一六國的時間;提出統一六國靠軍事、靠金錢離間六國君臣關系。
逐客事件:韓國派間諜水利專家鄭國幫秦國修鄭國渠,耗費秦國國力。修筑過程中鄭國的間諜身份暴露,嬴政讓他繼續修。但秦國的舊貴族想借助鄭國的間諜案,發動一場逐客事件(外國人來秦做官,舊貴族失寵)。李斯(楚國人)在被遣返的路上,寫了《諫逐客書》,嬴政下令停止逐客。
《諫逐客令》擊中嬴政軟肋:
1,客卿對秦國有大功。--秦國的崛起,客卿功不可沒。
2,逐客是重物輕人。--對寶物、美女不講國籍,對人才反而講國籍。
3,逐客是幫助六國。
嬴政:知錯就改,有胸懷,有眼光,有魄力。
懷才就像是懷孕一樣,終究是要被發現的。
12,王立群讀《史記-秦始皇》之通天大計
制定統一六國的戰略方針。
李斯(楚國人):主張軍事、金錢手段并用,先滅韓國。
韓非(韓國人):韓國的公子(韓王的兒子,不是太子),法家思想,文筆犀利,有才華,被嬴政欣賞,在秦國做客卿。主張先滅趙國、齊國,不主張使用金錢。后在獄中李斯提供毒酒,韓非自殺。
姚賈(魏國人):曾被韓非舉報,與韓非結仇;主張先滅韓國,善于使用金錢籠絡六國重臣。主張先滅韓國。
嬴政:采納李斯、姚賈的主張。
最終達成三大戰略決策:
????????1,立即發動統一六國的戰爭。
????????2,軍事、金錢并用。
????????3,先滅韓國。
金錢太有殺傷力了。
橫掃六合:
統一天下的過程。
13,王立群讀《史記-秦始皇》之韓氏初興
晉獻公(寵幸驪姬導致晉國五代內亂):
大的公貴族多被殺,導致異性公祖崛起。
寵幸驪姬和驪姬的妹妹,廢長立幼。驪姬兒子等位,大臣不同意,幼君被殺,驪姬妹妹的兒子上位又被殺;
韓厥立軍功(抓到齊王又被逃),被封為卿(六卿為六個軍事統帥,平時為卿,戰時為軍事統帥)。
14,王立群讀《史記-秦始皇》之三家分晉
前403年,三家分晉,被認為是 戰國 時代的開始。
晉國6大姓,變成4大姓:知、韓、趙、魏。知氏獨大。
知伯向韓、趙、魏索要土地,韓、魏自愿獻地,趙氏稍強,趙襄子決定不給,知氏聯合韓氏,魏氏攻打趙氏,趙氏退守晉陽,三個月打不下來。知伯將晉水引向晉陽城,水漫晉陽城。知伯得意忘形說:”水可以亡國,汾水可以淹沒安邑,絳水可以淹沒平陽“,安邑是魏氏的都城,平陽是韓氏的都城,韓、魏宗主驚駭。水淹晉陽三年攻不下來。趙氏游說韓、魏,韓趙魏三家聯滅知氏。晉國的大權落入韓趙魏手中。
20年后,晉國國君朝拜韓、趙、魏宗主。
50年后,前403年,韓、趙、魏三家,被周天子正式封為諸侯。戰國開始。三家分晉之后42年,21歲的秦孝公繼位,開始商鞅變法。強大的晉國解體,秦國開始崛起。
司馬光寫的《資治通鑒》寫中國歷史,就是從前403年開始寫。
如果晉國沒有分裂,同一歷史的很可能是 晉國。
知伯如果統一晉國,知氏就可能統一天下。
知伯失敗的原因:
? ? ? ?1, 狂妄自大。(本身強大,又一貫狂傲)
? ? ? ? 2,不相信韓、魏會背叛。(韓魏一直聽話,趙氏馬上要被攻破了)
? ? ? ? 3,韓魏智斗得法。(服從忍讓,臨陣倒戈)
? ? ? ? 4,趙襄子智勇雙全。
15,王立群讀《史記-秦始皇》之韓國之亡
韓國只進行象征性的抵抗變被滅國。非常順利。
韓國滅亡原因:
????????1,改革不力:韓昭侯使用申不害變法,申不害的變法核心是權術,提高行政西效率。并不能實現富國強兵。
????????2,環境惡劣:東齊,西秦,南楚,北魏,都是強國。
????????3,外交乏力:在聯秦和抗秦之間搖擺,做不到聯合六國抗秦。韓國滅亡之前已經是秦國的附屬國。
韓國沒有出現像樣的軍事家,但出現兩個思想家:申不害重術,韓非重法。可惜韓非出現的太晚了,如果出現在韓昭侯時期,韓國早就實現富國強兵了。可惜韓國末期,積重難返,韓非也無能為力。
秦國白起,極其能打,殺人最多,秦滅六國殺120多萬,白起一個人殺90多萬,綽號:“人屠”。
16,王立群讀《史記-秦始皇》之趙武靈王
趙武靈王時期(嬴政曾祖父時期),趙國強大,雄心勃勃的要滅掉秦國(戰國六國中,唯一一個要滅秦國的國君)。趙武靈王以及其后的三個國君的頻繁出錯,讓秦國有機可乘。扶持秦昭襄王(嬴政曾祖父)繼位。
趙武靈王:前明后暗。廢長立幼。還想把趙國一分為二,后又沙丘之變。
趙武靈王:
1,胡服騎射,富國強兵,(西方、北方)辟地千里。
2,廢長立幼(直接立為國君)。趙武靈王壯年退位,突然廢掉太子,禪位給10歲的小兒子(趙惠文王)。國勢開始衰落。禪位之后四年,原太子章逼宮奪權,被滅,趙武靈王被圍餓死在沙丘宮。
無其實,敢處其名乎:沒那個實力,你敢要那個虛名嗎?!(五國相王,趙國聯合五國攻秦,大敗,痛定思痛)
肥義:成大功者不謀于眾,愚者闇(an)成事,智者睹未形。(愚蠢的人,事情來了還看不見,聰明的人事情還沒來就料到了)
17,王立群讀《史記-秦始皇》之秦趙之爭
趙武靈王之后,秦、趙實力相當。趙惠文王當政,趙惠文王懦弱但能夠任賢用能,任用廉頗、藺相如,樂毅,趙奢等人。
完璧歸趙。
澠池相會(秦昭襄王攻打楚國,怕趙國出兵,避免兩面受敵,只是為了安撫趙國,并不敢出兵攻趙)。
閼(yu)與之戰,(秦、趙換地,趙國耍賴,秦攻趙,趙奢統兵大勝)。
18,王立群讀《史記-秦始皇》之長平之戰?
趙孝文王,趙惠文王更差勁,一代不如一代,不聽人言,用人不當,慘遭滅頂之災。
長平之戰:
秦國攻韓,韓國戰敗,將上黨郡割讓給秦國,上黨郡主官把上黨郡獻給趙國,趙國接納,秦趙開始長平之戰。
廉頗防御戰略,秦軍疲勞,使反間計,趙國將主將由廉頗換上趙括(紙上談兵),秦國主將換為白起;趙括出擊,白起詐退同時派兵斷掉趙軍后路,斷掉趙軍前后軍,斷掉趙軍糧道,招招要命,趙軍攻秦軍攻不動,趙軍斷糧被圍46天,趙軍自殺式突圍,未果,趙括戰死,40多萬趙軍投降,白起一次活埋趙軍40萬,只留下240個未成年人回國報信,趙國一共損失45萬人,長平之戰之后,趙國一蹶不振。
秦國將長平之戰看成兩國的生死之戰,全民皆兵,支援前線;趙孝文王沒有認識到是生死決戰,卻還想求和。
大敗原因:
? ? ????1,趙國國君沒有思想準備,兩強的狀態不可能一直存在下去,早晚必有一戰,知識時間地點而已。
????????2,趙王擇將犯了大錯誤,廉頗打的是消耗戰,趙國消耗,秦國遠離國都消耗更大;趙括主動進攻,兵敗如山倒。趙國滅亡指日可待。
????????3,趙國底氣不足,開始就求和,是戰是和都沒有錯,求和是一門大學問(聯合楚、魏再求和,秦國必然答應)。趙國底氣不足的原因是農業基礎薄弱,胡服騎射的改革,沒有觸及到最根本的農業。消耗三年,趙國無糧,去齊國借糧,齊國不借。
????????4,臨陣換將。藺相病重如堅決反對趙括當主將,趙括的母親也反對趙括統兵。趙王堅決用趙括。
白起:綽號人屠,東破韓魏聯軍,向南大破楚國,又大破趙國,功勛蓋世。秦國丞相范雎和白起不和,不主張滅趙。后來白起預言邯鄲之戰秦軍必敗,不愿領兵,秦軍兵敗,白起沾沾自喜,秦昭王忍無可忍,令白起自殺。
趙括:趙奢曾經說自己的兒子不能帶兵,因為他把戰爭看的太簡單了,重視程度不夠,不知道戰爭的殘酷,如果用自己的兒子當主帥必然兵敗誤國。果然如此。
嬴政:秦始皇的父親異人在趙國的邯鄲做質子,長平之戰的第二年生下嬴政。在嬴政出生之前,它的曾祖父秦昭襄王大敗趙國。后來嬴政統一六國,《史記》記載都不到500個字,很順利,因為他的祖上早已為他統一六國鋪平了道路,難啃的骨頭都已經啃掉了,等嬴政親政的時候,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就是這么幸運的千古一帝。
趙括紙上談兵,不知道戰爭的殘酷,太兒戲!一是實戰經驗不足,二是國內災荒糧食不足,國君也要他制動出擊。
趙括戰白起,就像羊入虎口,就是一頓午餐。
20,王立群讀《史記-秦始皇》之邯鄲之戰
趙軍主力被殲滅,白起建議立即攻取邯鄲,秦王猶豫不決,白起生病,王陵為將,長平之戰秦軍傷亡過半,經濟、兵源都難以為繼,秦軍休整8個月,趙、魏、楚結成聯盟,秦軍再去打邯鄲未果,兵敗而歸。趙國本來應該是六國中第一個被滅的國家,可惜秦昭王沒有完成。
邯鄲之戰嚴重地消耗了秦國的實力,造成秦國軍隊接近20萬人的傷亡,推遲了秦國統一六國的步伐。
邯鄲之戰:
? ? ? ? 1,平原君,趙國公子,散盡家財守城,去魏、楚搬救兵。
? ? ? ? 2,信陵君,魏國公子,信陵君竊符救趙。
? ? ? ? 3,春申君,楚國公子,平原君去楚國搬救兵,平原君門客?毛遂自薦跟隨。楚國春申帶兵救趙。
? ? ? ? 4,趙、魏、楚三國聯軍,秦軍腹背受敵,慘敗而歸,秦軍兩萬投降。后面韓國也加入同盟。大片土地失而復得。
邯鄲之戰勝利原因:
????????1,哀兵必勝,眾志成城,輸死抵抗。
????????2,秦軍混亂:白起回國養病,王陵為將,屢戰屢敗;白起病好,秦王想啟用白起,白起認為出師必敗,堅決不去。以王龁為將。
????????3,合縱成功,。
1,長平之戰的開始,趙國一個極其有遠見的大臣 虞卿 就建議,聯合魏國、楚國抗衡秦國,結成聯盟之后,或戰或和都不吃虧,趙王沒有采納,直接派重臣去秦國求和,這就失去了和魏國、楚國結盟的條件和時機,然后秦國不答應議和;長平之戰兵敗,終究還是以 趙國、魏國、楚國三國結盟的形式收拾殘局。
2,可惜趙王,不聽人言,又用人不當,慘遭滅國之禍,無能的國君,他不亡國誰亡國。
3,后來六國逐個被滅,終究也是沒能結成穩固的聯盟。
4,任賢、用能,真是存亡之道。
白起之死:
遷怒于人是最無能的表現,遷怒于人才是自毀長城。
20,王立群讀《史記-秦始皇》之趙國之亡
桓齮(qi)/樊於(wu)期:秦軍派桓齮攻邯鄲,被李牧打敗,回國會被處死,畏罪潛逃燕國,改名樊於期,后來荊軻借他的人頭接近嬴政行刺。
趙國地震、自然災害之后,嬴政派王翦攻趙,趙王派李牧防守,久攻不下,秦反間計,趙王殺李牧,三個月后,邯鄲破城,趙國滅亡。
李牧:趙國鎮守北方威震匈奴的將領。
趙國滅亡原因:
1,用人失誤:
長平之戰,在接收上黨郡的問題,找他舅舅和弟弟商量,而不是和朝臣、廉頗、藺相如商量。而且他舅舅和他弟弟意見不一致,都沒有講清楚,接收上黨郡就意味著有一場惡仗。
2,政治腐敗:
郭開:毀了趙國兩員大將,廉頗,毀了李牧。戰國四大名將:白起,王翦,廉頗,李牧。
3,主次不分:
秦、趙開戰,趙國為燕國的屏障,燕國卻多次趁火打劫,趙國廉頗大敗燕國,之后趙發兵圍攻燕國都城,又助魏攻燕。趙國部分主次矛盾,失去了一個重要盟友,失去了休養生息的時機。
4,疆域銳減:
? ? ? ?1), 燕趙開戰,秦國趁機占領趙國大片土地。
? ? ? ?2),?封功臣:圍魏救趙的信陵君,竊符救趙之后回不去了,趙國封了一個軍事重鎮給她。
? ? ? ? 3),討好秦國:割地求和。
? ? ? ? 4),以地換將:用土地,換齊國將領田單打燕國,田單打疲勞戰,互相消耗無果而終;當時趙國戰將如云,有趙奢、廉頗不用,非要用齊國的田單。
趙國出現的昏君多、庸主多:趙武靈王興業之主;趙惠文王守業之主,趙孝成王毀業之主,趙王遷敗業之主。都不算是明君。
秦國統一六國訠:秦國國力蒸蒸日上,六國國力衰亡和代代都是昏君。
人言可畏:郭開一張嘴,毀掉兩大戰國名將,勝過百萬雄獅。
秦滅六國,趙國最能打,只有趙國抵抗最強,開始趙奢,后來廉頗,滅亡前夕的李牧 還把秦國打的大敗,秦國使用了反間計才取勝。其他五國,基本沒什么抵抗。
21,王立群讀《史記-秦始皇》之水淹大梁
秦軍引黃河水淹大梁,三個月后,城墻坍塌,魏王被俘,魏國滅亡。韓、趙、魏 三晉滅亡,統一六國的速度加快。魏國人才最為完整,人才流失嚴重。頂尖級的人才都流失了,這個國家就沒有希望了,自然滅亡。
魏文侯在位50年,變法成功,最先強大起來。
魏國流失的頂級人才:
? ? ? ? 1,吳起:魏國人,是一個名將,又是一個政治家。特別能夠與士兵同甘共苦,愛兵如子。重視德政。魏文侯重用吳起攻秦,攻下秦國5座城池,建西河郡。魏武侯時期,丞相嫉妒吳起,武侯生疑,吳起逃亡楚國,幫楚國變法,楚國迅速強大起來。
? ? ? ? 2,商鞅:魏國人,公孫痤(cuo)推薦商鞅,魏王不用。商鞅去秦國幫秦孝公變法,邁出了秦國崛起的第一步。
? ? ? ? 3,孫斌:齊國人,孫武后人,被龐涓排擠到齊國,田忌賽馬,桂陵之戰(圍魏救趙),馬陵之戰(龐涓自殺,魏太子被俘,魏軍被殺10萬)從此魏國一蹶不振。魏國實際上是被孫斌打敗的。
? ? ? ? 4,范雎:魏國人,被魏國丞相排擠,逃到秦國,秦昭襄王時任丞相,是戰國時期,唯一一個有政治眼光的政治家。遠交近攻的總方略,目的性很明確,操作性很強。
? ? ? ? 5,信陵君:魏國公子,魏王不信任、不用他;竊符救趙,留趙國10年不敢回;信陵君不在魏國,秦國開始肆無忌憚的打魏國,魏國請信陵君回國,信陵君率領五國攻秦,秦王異人使反間計,信陵君被罷免,18年后,水淹大梁,魏國滅亡。
22,王立群讀《史記-秦始皇》之秦滅燕國
荊軻刺秦:燕國不能抗衡秦國,又不想坐以待斃。太子丹接收秦國叛將樊於期,請荊軻刺秦。刺秦之后三年燕國滅亡。
滅亡原因:
? ? ? ? 1,禪讓亂國。
燕王噲禪位與丞相子之,子之治國三年,大亂,齊國幫助燕國太子5個月就占領燕國全境,齊軍隨意殺人,毀宗廟,掠奪寶物,2年后秦軍被趕出燕國。人民擁立燕昭王,燕昭王重用 樂毅 為將。
? ? ? ? 2,滅齊自削。
秦昭襄王稱帝,五國(韓、趙、魏、齊、燕)攻秦,秦國大敗,被迫廢除帝號。齊國趁機滅宋,吃獨食,激起周邊國家的不滿,然后開始五國(韓、趙、魏、燕、秦)攻齊,其他國家得到割地退兵,只有燕國窮追猛打,樂毅 攻下齊國都城臨淄。樂毅鎮守齊國5年,齊國大部分土地變成燕國的郡縣。
自此齊國一蹶不振。受損失最大的是韓趙魏,因為后來秦滅韓趙魏,齊國明哲保身不出兵,受益最大的是燕國收復失地、秦國攻打韓趙魏沒有阻力。
唇亡齒寒:燕國滅齊是一把雙刃劍,滅的輕齊國是個威脅,滅的重唇亡齒寒。
? ? ? ? 3,疲趙自弱。
秦攻趙,趙國以一己之力保護了六國,燕國卻反而落井下石,趁火打劫,非常糊涂。
燕王喜:還以為秦國攻趙是因為刺秦激怒秦王,殺了自己的兒子太子丹,殊不知滅燕是遠交近攻的既定的方針。真是糊涂!
燕攻齊、趙自毀長城。
23,王立群讀《史記-秦始皇》之秦滅楚國
王翦3年滅楚:除韓國之外,其余5個國家,都是被王翦、王賁父子所滅。
被滅原因:
? ? ? ? 1,改革不力:
吳起變法,比商鞅變法早20年。廣度、力度都很大,如能持續必能富國強兵。
秦國相國蔡澤評價吳起變法:兵震天下,威服諸侯。
變法失敗的原因:新國君繼位;反對派太強。在楚悼王的靈堂上,吳起被亂箭射死。改革失敗。
? ? ? ? 2,政治腐敗:
楚國春申君,生活奢侈(春申君的宮殿到漢武帝的時候還是雄偉壯觀保存完好)。楚考烈王無生育能力,春申君納了李園的妹妹為妃,根據李園的建議把這個懷孕的妃子獻給考烈王,生了兒子,被立為太子,考烈王死后,太子繼位,李園殺掉春申君,自己把持朝政。
? ? ? ? 2,不明大勢:
只顧眼前利益,秦軍來則聯合,秦軍走互相攻伐。建議秦國滅韓、魏,不知道唇亡齒寒。
變法的成功取決于國君的支持,國君的支持取決于國君的壽命,秦孝公21歲繼位開始商鞅變法,楚悼(diao)王晚年開始吳起變法。
24,王立群讀《史記-秦始皇》之不戰而降
投降:秦王答應封齊王田建五百畝地,齊王投降,到了之后,封地被圍,田建活活餓死。齊國是被滅的最窩囊的一個。
齊王田建:昏庸無能的窩囊廢。
滅亡原因:
? ? ? ? 1,國策失誤:
齊國中期齊愍(min)王濫用武力,獨吞宋國,犯眾怒,五國攻齊。后期,君王后(田建母親)掌權,奉行事秦的策略,完全不用武力,長平之戰向齊國求糧,君王后不給,趙軍死亡45萬人。田建掌權奉行與秦友好的策略,符合秦國遠交近攻的戰略。不幫助韓趙魏三國。
友好的原因:短期有收益,丞相后勝被秦國收買被誤導,五國伐齊的仇恨。
? ? ? ? 2,政治腐敗:
后勝:君王后的弟弟,田建掌權,后勝把持朝政,被秦國重金收買。
沒有危機感,沒有好的制度,也沒有人愿意保家衛國。?
秦國商鞅變法;
楚國吳起變法;
魏國李悝變法;
韓國申不害變法;
趙國胡服騎射。
齊國有名相,有名將,有明君,國力強大,幅員遼闊,占盡天時地利人和,但是就是沒有變法,根本原因是:沒有生存危機感,沒有變法的迫切要求。
不戰而屈人之兵:
齊國人的亡國史,證明了齊國人孫子寫的《孫子兵法》: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真是一個巨大的諷刺。
田建的母親、舅舅:
田建的母親出身低下沒有政治眼光,他的舅舅做丞相,窮鬼變成暴發戶也沒有遠見。
嬴政10年滅六國:
勢如破竹!
25,王立群讀《史記-秦始皇》之股肱之臣
1,王翦、王賁父子:貪婪也是一種保護色。最能打的趙、楚都是王翦滅的。父子合力滅燕國。王賁滅齊國。
2,李信(李廣的先祖):追殺太子丹;率兵滅楚,大敗而歸,秦滅六國的唯一一次敗仗。
3,蒙驁父子:奪取韓國軍事重鎮;奪取趙國37城;奪取魏國20多個城池,建立東郡,緊挨齊國。
4,尉繚(尉是官名,繚是名字):主張軍事、外交聯合,收買六國權臣。防止六國合力滅秦,防止晉國當年魏趙韓 滅 知伯的故事重演。秦國人只有尉繚傳下來一部兵書:《尉繚子》,現在還存有5卷。他對嬴政有看法:“用人時謙下,得志時吃人”,想逃走,被嬴政追回來,繼續信任、重用,很難得!
5,頓弱:特立獨行,不下拜。說世上三種人:有其實無其名(商人),有其名無其實(農民),既無其名又無其實(嬴政)。
嬴政:嬴政在滅六國前是非常虛心的。對功臣,人才是非常寬厚的。李信兵敗沒有殺,讓李信和王賁一起滅齊。王翦父子功高蓋主,還能頤享天年。當了皇帝之后,一個功臣沒殺。重臣眾多,善待重臣,深的重臣之心,所以10年掃平天下。
26,王立群讀《史記-秦始皇》之六世余烈
為什么說秦國統一天下是歷史的必然性/大勢?
1,自秦孝公七代國君沒一個昏君,都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1.1,秦孝公商鞅變法,秦國崛起:自身強大是打破困境的唯一出路,與人與國皆如此,自身不強大,何談統一天下呢?
????????1.2,秦惠文王,用連橫打破合縱:用張儀破六國合縱。
????????1.3,秦武王,東進中原,東出函谷關:在位三年,舉重砸死了(問鼎),無子,做了一件大事:與丞相甘茂攻打韓國重鎮宜陽(陜西通往洛陽的必經之地,殺韓軍6萬),從此秦軍才可以出兵函谷關直逼洛陽。
????????1.4,昭襄王,摧毀六國生力軍:在位56年,先用魏冉為相,后用范雎為相,重用白起(伊闕之戰斬殺韓魏聯軍24萬,長平之戰斬殺趙軍45萬,一人殺90多萬),差一點滅趙。
????????1.5,秦孝文王:在位3天,無功無過。
????????1.6,莊襄王,南北切分立國:在位三年,做了兩件大事:重用呂不韋,建立東郡,與齊國接壤,切斷合縱的南北通道。利用燕趙矛盾,占領趙國37城,趙國進一步被削弱。
????????1.7,嬴政,統一六國:不失時機的發動對六國的統一戰爭。
2,秦國代代國君重用賢才。
孝公用商鞅:衛國人;武王用甘茂:楚國人;昭襄王用范雎:魏國人。莊襄王用呂不韋:衛國人;嬴政用李斯:楚國人。
秦國七代明君又都用了頂級人才;
3,六國不斷犯錯:
????????3.1,三家分晉。秦國受惠最大,否則不能出函谷關。
????????3.2,趙國:昏君庸主多。最好的趙武靈王,前明后暗。
????????3.3,韓國:人才缺乏。韓非比商鞅強大多了,可惜出生的太晚,否則,秦軍就出不了函谷關。
????????3.4,魏國:人才流失(流失了:商鞅,吳起,范雎,孫斌,信陵君等人)。歷史也曾眷顧過魏國。
????????3.5,燕國:無事生非。享受了秦國遠交近攻戰略的所有好處。滅齊5年;趁火打劫趙國。秦國交好燕齊,燕齊卻相互攻伐,自取滅亡。
????????3.6,楚國:不思變法、政治腐敗。廣袤的國土,無所作為。
????????3.7,齊國:國策失誤、濫用武力。滅宋導致五國伐齊,后期不修武備,坐以待斃。
秦國凈出明君,六國凈出窩囊廢。
27,王立群讀《史記-秦始皇》之集權皇帝
自稱皇帝:正名。
泰山封禪。
28,王立群讀《史記-秦始皇》之統一制度
文化上統一文字,經濟上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鞏固統治。
1,統一文字:
為什么?
文字不一樣,完成政令統一。
許慎:漢朝,《說文解字》
怎么統?
文字是不是有生命力:好寫、好認。
推行的是小篆,好看但不好寫,流傳的多是隸書。
怎么看這件事?
大大促進了文化的統一。是民族統一的無形力量。
秦始皇的書同文字的理想,在漢代實現了,使用的是隸書。
2,統一貨幣:
戰國貨幣不同,而且私人可以造幣,秦始皇規定只能國家造幣,抓住國民經濟。
秦幣外圓內方,很好攜帶,便宜流通,所以很快就推廣成功了。
3,統一度量衡(交換不方便;收稅不統一):
度:量長度。
量:量容器。
衡:量重量。
29,王立群讀《史記-秦始皇》之萬里長城
原因:
1,預言:亡秦者胡。
2,匈奴胡人對秦帝國的威脅。
孟姜女哭成城:文化藝術創作,是民間輿論的表達。
擊匈奴,修長城,征百越(浙江、福建、廣東、廣西)。
不只是衰弱的時候修長城,秦朝、漢朝、唐朝都是在強盛的時候修長城。
30,王立群讀《史記-秦始皇》之生死茫茫
信任的方士:
1,徐福東渡(一個人):航海家。泰山封禪的時候認識秦始皇。為秦始皇貫徹長生不老的觀念。
神仙:在統一之前,齊地早就有長生不老的思想。(齊國臨海,有海市蜃樓的現象;五行之說,齊地主生;仙藥在三神山)
2,盧生(一批人):灌輸 真人 的思想,說真人就是仙人。秦始皇不稱朕,自稱真人。
徐福兩次出海:
徐福求仙說:真的去求仙了。
徐福避難移民說:三千童男童女,百工,谷物種子。
秦始皇:一方面修墳墓,一方面求仙。
31,王立群讀《史記-秦始皇》之焚書坑儒
初衷書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沒想到吧讀書人堆到了對立面。
1,焚書:統一之后好多年才焚書的。
淳于越:指出要分封諸侯。
李斯:法后王(不能法前王,每個政權面對的情況不一樣),費私學。秦始皇同意焚書。并沒有殺淳于越。
2,坑儒:
秦始皇大權獨攬,每天看政務120斤(相當于現在60斤)。
方士攜款逃跑,又說秦始皇壞話,活埋460人方士。
3,焚書后果:
開愚民的先河。
不能真正解決封建和郡縣的爭執。
歷史上都不認同,因為達不到目的。
4,坑儒:
實際上坑的是術士,并不是坑儒。漢人并沒有說焚書坑儒的記載/說法,焚書坑儒是后人說的,漢人說法更可信。真正批評焚書坑儒行為是從唐朝開始的。
32,王立群讀《史記-秦始皇》之秦始皇之死
天象和預言:
1,熒惑守心:一種天象。
2,隕石事件:隕石上寫有字,始皇死而地分。
3,今年祖龍死。
第五次迅游,化解災難。卻死在了路上。
沒立皇后,沒立太子,招扶蘇回京主持喪事的詔書沒有發出去。
讀史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