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今天在書城讀完這本書,又認(rèn)真讀了作者做的跋。這是一本獲茅盾文學(xué)獎的小說,作者是遲子建??赐晁陌现螅胖浪窃谡煞蛉ナ廊苣曜笥覍懲甑倪@本書,我覺得這本書里寄托著她對丈夫的哀思…
? ? ? 我很喜歡這本書。它講述的是生活在大興安嶺中的最后一個游獵民族,敖魯古雅鄂倫春族人的故事。作者以一位90歲的老人口吻,講述她的和她的部落的故事。我特別注意她的語言與修辭,她與王安憶不同,語言雖然樸實無華,卻很有感染力,感情真摯自然,不露痕跡…
? ? ? 鄂倫春族人早年就生活在大興安嶺中,他們與馴鹿作伴,靠打獵為生。當(dāng)馴鹿找不到食物時,他們就隨之遷徙…他們生活苦嗎?在我們看來也許是這樣的,居無定所么,可是他們自得其樂,用自己的方式與大自然和諧共處,他們很愛惜他們賴以生存的山林、河流,珍惜他們的馴鹿…比如他們從不砍活著的樹,只撿枯樹枝或砍死掉的樹當(dāng)柴,他們遷徙前會把垃圾深埋,把營地整理好離開…他們敬畏自然,雖然有時大自然對他們并不友好,比如這位老人的父親死于雷電,當(dāng)時她的年紀(jì)并不很大,她第二任老公死于黑熊之爪…他們的生活相對簡單粗獷,但是他們感情豐富,也有著自己的愛恨情仇,有著自己信仰。比如老人的父母與她大伯之間的復(fù)雜感情…他們的薩滿具有神力,在遇到有人求救時,明知要為之付出相應(yīng)代價,也要去救。比如老人的弟媳就是薩滿,她為了救別人,犧牲了自己的兩個孩子。老人曾勸她不要救,她說她是薩滿,這是她的職責(zé)所在…
? ? 老人講述這個故事時,他們部落的族人基本上都下山定居了,只剩她和她的一個孫子…他們原本在大森林里自在地生活著,不過隨著大興安嶺的開發(fā),人們開始大肆砍伐樹木,建了公路、鐵路運輸木頭…馴鹿越來越難找到食物,野生動物也減少了。鄂倫春族人不得不頻繁遷徙,生活更加不易。政府給他們在山下建定居點,但是馴鹿只吃大森林中的苔蘚蘑菇什么的,不接受人工喂養(yǎng)與圈養(yǎng),沒幾天就病了,他們又帶著馴鹿返回山上…但是山上打不到獵物,有些被列為保護(hù)動物,只得再下山…如此反復(fù),他們的馴鹿越來越少,大部分族人還是離開了…正如作者在她的跋中寫的,我們過度開發(fā)大自然,不斷攫取,使他們無法在森林中生活,然后對她們說,我們幫你們,給你們更好的生活…但這樣是對的嗎?
? ? ? 故事講完了,不知道鄂倫春族人的游獵習(xí)俗現(xiàn)在有沒有保留下來,他們的伙伴馴鹿能適應(yīng)新的生活嗎?不過之前看過一檔節(jié)目,馴鹿們依然在森林里悠閑漫步,腿上系著鈴鐺…森林里的木屋代替了之前的帳篷,里面各種設(shè)施齊全…他們定期會去尋找馴鹿…應(yīng)該是保留了一部分吧…
? ? ? 鄂倫春族人能歌善舞,我很喜歡其中一首歌謠,情深至此,令人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