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天早上看到如下的新聞時候,感覺人都整個不好了:
【5歲女孩吃鄰居芭蕉被噎死 父母起訴索賠被駁】蘇婆婆將芭蕉給4歲的晨晨吃,晨晨與5歲的丹丹一起吃。但是,丹丹因蕉塊卡喉窒息死亡。丹丹父母將蘇婆婆、晨晨爺爺告上法庭索賠73萬。法院稱,被告在法律上無過錯、道德上亦無不當,這是鄰里間善意分享行為,其本身并不會造成死亡。
我也明白,從法律上來講,給別人吃東西的人并沒有責任,在道德上講,也沒有什么大不當,尤其是我們所處的認知環境內,給別人家孩子吃東西,甚至被認為是“善意分享行為”,但是,除非是孩子之間的分享確實有情可原,作為成年人這樣做,你了解別人家孩子的體質嗎,萬一孩子對某類食品過敏怎么辦,萬一孩子吞咽能力不好怎么辦?
別問我是怎么知道的,我家孩子就是過敏性體質,孩子出生后經常性腹瀉,后到兒童醫院化驗后發現其對牛奶、雞蛋、大豆等過敏,奶粉只能選擇適度水解型。孩子不斷成長,我也不斷意識到拒絕親戚朋友給孩子零食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也許在我們的文化環境及認知范圍內,給別人家的孩子吃零食仿佛是一件多么無私分享的行為一般,以至于你解釋阻攔都無效,最終我是黑了臉也不讓吃。
02
一旦你有了孩子,你會驚喜的發現,在我們的周圍,通常有一群對你家孩子非常“關心"的人,有的是你的鄰家大媽,有的是你的同事,有的是你的同學朋友,他們總是傳授你一些非常”有用的知識“,他們生怕你沒讓孩子吃好,給你的孩子吃這個吃那個,而你如果予以拒絕,便會有一種“不知好歹”的感覺。
經常在電視中看到這樣的一個場景,鄰里和睦,相互幫助,老人、孩子其樂融融,各家老人帶著孩子,孩子在旁邊快樂的玩耍著,老人時不時的喂喂孩子,大家相互分享著各自的好東西讓孩子吃,孩子們吃吃玩玩,笑聲飛揚。
在上述場景下,食品衛生暫且不提,我們需要考慮到一個的問題是,每個孩子的身體條件確實不同,如果我們稍加注意的話,你會時不時看到一些令人痛心的新聞,比如,某鄰居給鄰家孩子吃果凍,造成孩子噎死等等,造成傷害的,往往是兩個家庭。
03
令人絕望的是,很多80后的年輕人,竟然也是如此的“熱情似水”,非要給你的孩子吃點東西或買點什么東西不可,令人啼笑皆非,不知所措,優秀的傳統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啊。
這樣也好,我現在也沒有什么不好意思,直接予以拒絕,態度明確不拐彎,對于很多人來說,直接黑臉即可,沒有什么友情可以留戀。
現在想想,從根本上講,這還是中國式的人際關系的問題,人與人之間界限感不強,不知道哪些是應該做的哪些需要征求別人意見才可以,總是自以為是的認為,只要主觀上是為你好,為你的孩子好,我就站在了道德的制高點,我就沒有錯,即使發生了意外,也不是因為我的問題。
04
對不起,請不要給我孩子任何食物。
第一次,委婉拒絕,第二次,直接黑臉拒絕,第三次,帶著孩子借故離開。
如果你不尊重我的選擇,請收回你的善意分享行為,如果你不能換位思考為別人著想,我也不需要這份所謂的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