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我不是潘金蓮》終于在視頻網站上播出,前兩天,我在網站上看完了馮小剛導演的這部影片。
影片并不像馮小剛導演自己所說,幾分鐘有一個笑點,有上百個笑點。從影片劇情來看,影片也并不屬于喜劇。但是,影片故事講得還不錯,演員表演也很有特色,并不像網絡上傳說的很“爛”。
電影畫面是由圓形畫面、方形畫面和正常的長方形畫面組成。范冰冰扮演的李雪蓮家鄉發生的故事,是圓形畫面;當李雪蓮到達北京,在北京發生的故事,是方形畫面;而她最終放棄“告狀”,在北京開了飯館的時候,變成了正常的長方形畫面。也許,馮小剛導演想要表達一個鄉土社會和現代城市生活的不同氣質;以及一個偏執人生和正常人生的不同風光。
故事并不復雜,就是一個農村婦女李雪蓮,因為和丈夫假離婚的事情,而不停告狀的故事;就像一個硬幣的兩面一樣,也是李雪蓮的前夫、同學、同鄉、法官、政府官員應對李雪蓮告狀的故事。
《我不是潘金蓮》講了一個“偏執”人生在方圓之間演繹的荒謬“喜劇”。
范冰冰扮演的李雪蓮,不論是為了獲得買房資格,還是為了生二胎,慫恿丈夫假離婚,最后弄假成真。其中固然有其前夫的背信棄義,但其自身欺騙國家,也有自作自受的成分。當離婚弄假成真時,李雪蓮不是正視現實,與不愛自己的人說分手,尋找下一個愛自己的人。而是選擇“告狀”,要法院給個說法。
其實真假離婚只是離婚的動機,只有當事人內心自己清楚。在法律上,哪里有假離婚一說呢?如果人人都可以說自己的離婚是假離婚,那么所有后悔離婚的人,都有機會吃“后悔藥”了。
“偏執”之下,產生更偏執的怪念頭。李雪蓮竟然要對前夫說自己是潘金蓮一事,也要討一個說法。李雪蓮是不是潘金蓮,其實非常簡單,也非常復雜。簡單在于,無論別人怎么認為,你是就是,不是仍然不是;復雜在于,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如果你在意別人的看法,那就煩惱無窮。李雪蓮就是在意前夫的看法,在意全縣人的看法。因此她到處“告狀”。但是告狀很難改變別人的看法,可以說是以不正確的手段爭取毫無價值的事物。
事物的荒謬之處還不在于此,而是各色人等,都如臨大敵,都把李雪蓮“告狀”作為一件大事來抓。但他們作為大事來抓,不是因為李雪蓮告狀本身,不是因為要給李雪蓮告狀一個說法,不是因為要尋求真正解決的辦法,而是因為李雪蓮告狀能給自己的利益帶來重大影響。對自己有利的,那么就幫助李雪蓮“告狀”,對自己不利的,就試圖阻止李雪蓮“告狀”。
這里面最有典型意義的就是李雪蓮的同學趙大頭。趙大頭自稱暗戀李雪蓮20多年。李雪蓮到北京“告狀”時,尋求趙大頭的幫助。趙大頭是給予了幫助的。但十年之后,趙大頭為了和李雪蓮結婚,也為了自己兒子的轉正事宜,做了雙面“間諜”,一面幫李雪蓮“逃走”,一面說服李雪蓮放棄“告狀”,并以此向法院庭長請功。你說他無恥,他似乎對李雪蓮真有好感,也愛自己的兒子;你說他高尚,他似乎又欺騙了李雪蓮,玩弄了她。
趙大頭對李雪蓮的態度,可以代表影片中所有人對李雪蓮的態度。趙大頭對李雪蓮有關心、有“愛”,有幫助,也有陰謀、欺騙和占有。就像滿口關心群眾疾苦,要走群眾路線的馬市長,一會萬無一失,一會又一失萬無,李雪蓮在他的金口玉言下,或形同禁錮,或疲于奔命。
而最終,李雪蓮的偏執和周圍人的冷漠,使她看不到希望,看不到活路。
當然,電影中,李雪蓮沒有走入死路。而是放棄了告狀,開了一家小餐館,開始了新的生活。并和其他人一起議論自己曾經告狀的事,一起說笑,仿佛說的不是她自己。
曾經的縣長史為民,只因為首長拍了桌子,就丟了官職。其實他比起李雪蓮來,是真的冤。但他沒有選擇“告狀”,而是成為了一個木器商人,活得還不錯。史為民也是李雪蓮們中的一員。
所以,放棄“告狀”,開始新的生活,也許是李雪蓮們唯一正確的選擇?!靶乃馈辈拍苄律?/p>
李雪蓮們實際上是心靈創傷者,他們需要心理醫生,更需要真正的愛和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