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我寫過一篇《推薦5個經典心理學效應,讓你在日常社交中與眾不同》的文章。竟然很受大家的歡迎,也收到了很多意外收獲。
于是,有人紛紛私信我說,回想自己的日常生活時,還真發現處處都存在著這5個經典心理學效應,也讓自己在理解社交活動中的某些行為時更加深透了。
所以,這次我再度沿著這個選題出發,探討社交活動中更垂直的部分——戀愛關系。
這個時代,互聯網加快了溝通的速度,我們不再像從前那樣等待著戀人的書信,同時卻也再體驗不到那種等待書信的期待,有也只是短短幾秒的網絡延遲。
同樣那句話:“互聯網時代,盡管社會環境逐漸復雜化,但心理層面的規律性仍然是有效的。”面對戀愛關系時,有些心理規律曾經是那樣的殘忍,我們曾經因此受到過不少的打擊。有時候,我們回想過去,多么渴望曾經的那個自己能早點懂得這些道理,那樣我們也就不會失去心中的TA了......
那么,下文中列出的5個心理學模型,但愿能為你揭開戀愛時那個迷惘的自己吧!
1.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
印象管理,也叫自我呈現(self presentation),是心理學家?Erving Goffman?通過系統的觀察和分析于1959年提出的理論。是指人們試圖管理和控制他人對自己所形成的印象的過程。
通常,人們總是傾向于以一種與當前的人際背景相吻合的形象來展示自己,以確保他人對自己做出愉快的評價。
所以,社會交往就是一場戲劇,每個人都在扮演某個角色,演出一定的節目。
于是,理解他人對自己的知覺與認知,并以此為依據創造出積極的有利于我們的形象,將有助于我們成功地與他人交往。
2.曝光效應(the exposure effect)
曝光效應,又謂多看效應,指的是我們會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對人際交往吸引力的研究發現,我們見到某個人的次數越多,就越覺得此人招人喜愛、令人愉快。
在生活中,如果你細心觀察就會發現,那些人緣好的人,往往將這種“曝光效應”發揮得淋漓盡致。他們善于制造雙方接觸的機會,從而提高彼此間的熟悉度,互相產生更強的吸引力。
可見,若想增強人際吸引,就要留心提高自己在別人面前的熟悉度,這樣可以增加別人喜歡你的程度。一個自我封閉的人,由于不易讓人親近而另人費解,也就是不太讓人喜歡了。
如果你中意某個女孩,經常在她身邊晃悠,或者乘機靠近她對你都是有好處的。因為,這些重復出現行為能夠幫助你提高在她心目中的好感。
她第一次看到你的時候,或許只給你打50分。但在多次看到你之后,她或許給你打80或90分。而你幾乎還沒采取任何追求行動呢!
當然,“曝光效應”發揮作用的前提是你給人的第一印象還不差,否則見面越多就越令人討厭,反而起了副作用。
3.戀愛補償效應(love-compensation effect)
戀愛補償效應,是指人們一般會喜歡那些喜歡自己的人。
愛情是一種很奇妙的社交產物,它需要雙方互相欣賞,互相愛慕,這樣彼此才能建立起深厚親密的關系。仔細觀察,可以發現我們身邊的愛情大多數都是在某一方喜歡另一方并展開追求后,另一方發現對方喜歡自己時,也會對這個人產生一定的好感。更愿意去接近對方,如此,愛情便很容易建立起來了。
《七月與安生》中的蘇家明在圖書館里答應了七月的告白之后,卻在后面喜歡上了安生,因此很多人都覺得蘇家明是個不折不扣的渣男。而卻很少人能注意到,蘇家明在七月告白前,跟隨安生走進小巷里時那種迷戀的神情。
其實,蘇家明在喜歡上安生的情況下,卻接受了七月的深情告白,就很好的例證了戀愛補償效應的真實效力。
七月的喜歡,讓蘇家明提升了自己的自我認可,因此也加深了對七月的好感。讓蘇家明更愿意去了解七月,接近七月的生活,直至發現安生原來是七月的好閨蜜......
4.評價焦慮(evaluation apprehension)
評價焦慮,表明了人們一般都無法忍受他人對自己的不良評價,因為這類評價是對自我的否定,因而產生焦慮。
這種焦慮情緒的核心是害怕,害怕的緣由是因為“被評價”。因此,有時我們不得不在他人的注視下,順從他人設定的評價標準,來完成自己練習的言談舉止。
很多人,在陷入戀愛時,往往隨之而來的是焦慮情緒。我們既渴望,又恐懼真正的親密關系。恐懼向親密無間的愛人暴露自己,尤其是暴露自己那脆弱的一面,這有時讓我們很“羞恥”,害怕暴露之后面對愛人給予自己的評價。
而我們所焦慮的事情,本質上卻是那么的無足輕重,當你更深入地回想當時的經過之后,你會發現原先的恐慌只是一個魔障,甚至會嘲笑自己當時的懦弱。
因此,面對戀愛的到來時,你應該大膽的去表達自己,不要太在意“暴露”之后,會失去對方。我們焦慮的在事后回想往往是無足輕重的,況且如果對方不能接受你不好的一面,又怎能擁有你好的一面呢?
5.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
框架效應,是指一個問題兩種在邏輯意義上相似的說法卻導致了不同的決策判斷。
它表明了損失和得到在人心中的不對稱性,損失對人的心理影響會更大,人們會討厭損失,因為損失代表了一定的危險。
“框架效應”告訴我們的是:在人際溝通中,關鍵不在于說什么,而在于怎么說。
例如一則很有名的故事:
一個醫生給病人說:“手術后一個月內的死亡率是10%。”病人害怕了,他不敢上手術臺。而另一個醫生對病人說:“手術后一個月內的存活率是90%。”病人想都沒想說:“大夫還是您牛啊,愿意配合!”同樣的事情因為不同的人表達方式不同,所以會有不同的反應。
而在處理戀愛關系時,框架效應同樣有用。有時候戀人對你提議事情的拒絕,不是因為你的想法不夠好,而是因為你的說法不符合框架效應。不要讓戀人選擇答應你的提議時感受到“失去”的風險,而應是感受到“得到”的快感。
生活中最動人的永遠是夢想和愛情。但我們沒有在一起,這就是現實。這5個心理學模型只是告訴你戀愛中的一些心理共性,讓你更好的理解戀愛關系中的點點滴滴,以此更好的處理戀愛關系。并不能給到你關于戀愛的解決方案,這些還是需要你用心去呵護和解決的。
最后,希望這篇文章能讓你認識到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