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這樣一個視頻:
女生跟男生在交友平臺上認識,聊了一段時間后,女生說:“處對象嗎?”男生愣了一會,說:“我覺得我們還不太熟,可以先了解了解,之后再考慮。你對對方有什么要求嗎?”女生說:“對我好就行。”
看到這里,我內心突然咯噔了一下,也就是這突然的一下,我預想到了這對可能成為情侶的兩個人之后極有可能發生的結局:甜蜜——消耗——分手。
我雖然沒有談過戀愛,但對關系中的消耗比較敏感,在讀過一些心理學書籍和愛情思維課之后,我“親身經歷”了林林總總的關系,包括共生愛情、原生家庭等等,基本可以下意識就能“感覺”出兩個人的關系模式是否健康。這點我后面來講。
今天是情人節,我來告訴你一個關于愛情的起源。
話說當年古希臘的賢哲在雅典的奧林匹斯山上論道,談論愛情的本質,為什么會有愛情。那個時候他們當然還不懂生物和化學,這些大腦的生理反應了,因此談論的大部分是精神層面的東西。
大學問家阿里斯托芬用了這樣一個寓言來解釋愛情:
從前,人類有四只手、四條腿,強大無比。人類長著前后相反的兩個面孔,每個面孔都有眼睛,能前后同時觀看,因此什么也逃不過他們的眼睛。這些超凡的能力,都讓奧林匹斯山上的眾神忐忑不安。于是,眾神之王宙斯決定把人一分為二,他用一根發絲就像切雞蛋那樣把人從中間分開,這樣每個人都只是原來的一半,只有兩只手、兩條腿,以及一個面孔。但是,被分開的兩個人都想努力抱住對方,結合成原來的一個人,這種欲望就是愛情。
在我看來,愛情是一個很難抵達的地方,這一點我與陳銘老師的觀點是一致的,因為你要穿越兩層障礙,可能還不止。
第一層是肉體。雙方只有穿越肉體的欲望,才有可能抵達靈魂的部分。
第二層是對共生關系的突破。兩個人在一起,不是因為我欣賞你或者我對你感興趣,而是我身上有一塊缺失了,在你的身上,我找到了。
形成共生愛情的兩個人,就是兩塊拼圖一樣,我這一塊缺了,你恰好這一塊凸起,我們完美地嵌合在了一起。
文章最前面的那個例子就是我預感到了雙方共生愛情的形成,這不是一種健康的關系模式,但它是最常見的一種,雙方誰也離不開誰,可是又很糾纏很痛苦,或許這樣的愛情一開始會很甜蜜,可是時間久了,他們會發現雙方的自我都不能進行良好的發展,甚至被限制。
最好、最健康的愛情模式是什么呢?是“自足”的愛情。
我這里來重點解釋一下。“自足”的愛情是最難的,因為它要求雙方擁有完整的自洽的人格。
處在愛情的雙方都有著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興趣愛好,有自己的朋友,自己的事業,而不是任何事情都圍繞著對方來轉,任何樂趣都需要從對方身上獲得,雙方的世界并不是只有對方一個人,因為那樣的世界很小,失戀的時候也會很痛苦。
在他還沒有愛情的時候,他的生活不會受到什么影響,在晚上他不會孤獨,他有自己的興趣、長處,并且有自己的價值支點,擁有一個自給自足的人生。
當他失戀后,也不會讓他的世界崩塌,或許會很傷心,但他能夠從其他地方找尋到支撐的力量,不會陷入到徹底的悲傷當中。
這個時候愛情就不是一個拼圖嵌合到另一個拼圖,而是一個圓碰到了另一個圓,你是自足的人,他也是自足的人,你靠近他不是因為你需要他,而是因為他吸引你。
這樣的兩個圓走到一起就不是嵌合,而是同心的擴展,擴充彼此的半徑,成為一個更大的圓。
這樣的愛情是很難的,因為成為一個自足的人都很難,所以陳銘老師在回答“一個人什么時候需要愛情?”時給出了這樣的結論:當你的人生已經完全不需要愛情的時候,你就需要一段愛情。在客觀上你不需要愛了,主觀上你就做好了迎接它的準備。
所以很多時候,就像我身邊的一些朋友經常喜歡拿“談戀愛”開玩笑,當然里面有開玩笑的成分,但背后反映出他們可能需要愛情了,這一點或許當事人很難意識到。
我學習、讀書的最高目標之一,就是成為一個自足的人,足夠的認識自己了解世界,盡管我知道自己身上也存在很多像拼圖一樣的缺失,但我覺得有足夠的理由去讓我去追求一個完整自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