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一句歌詞:
In My Secret Life
——Leonard Cohen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說歌詞(shuogeci)
萊昂納德·諾曼·科恩(英語:Leonard Norman Cohen,1934年9月21日-2016年11月7日),是加拿大創作歌手、音樂人、詩人以及小說家。他的作品中充滿對宗教、孤獨、性以及權利的探討。
科恩先后獲選進入加拿大音樂名人堂,加拿大創作名人堂,美國搖滾名人堂,同時他被授予了加拿大最高平民榮譽加拿大勛章及魁北克民族勛章。
今天站在窗邊,看著外面幾幢高樓,電腦傳出的歌聲是Leonard Cohen的《In My Secret Life》。科恩這首歌,我第一次聽的時候,有一種孤獨中的充實感,尤其是歌詞中反復吟唱的In My Secret Life,那么平靜淡然地告訴你一件很重要的事:接受孤獨。
從客觀場景來說,我在夜晚聽這樣的歌應該是孤獨、憂郁的。要是幾年前,我估計已經愁上心頭,煩悶不已。我確實處于一種孤獨的狀態,但不憂郁,也沒有想過要從孤獨中脫離出來。我就這樣站著,看著這夜色,感受這涼風,再拿起一盒有段時間沒動的煙,點燃,吸了幾口,看著樓下行駛而過的電動車,也是那么有趣。
所以,我想從這句In My Secret Life說起,聊聊接受孤獨。這是一件有意思的事,同樣的孤獨場景不同的心態會導致擁有不同的生活方式。
在這個世界活著,你都有一個人放空的時候,放空就可能帶來孤獨,如何面對孤獨也是我們值得探討和躲不掉的問題。
有人說,現代社會有三粒毒藥:消費主義、性自由和成功學。消費主義以品牌為噱頭,以時尚為藥效,將人卷入無休止的購買與淘汰的惡性循環中,戀物成癮;性自由以人性為噱頭,以性愛為藥效,不斷釋放曖昧與激情的煙幕彈,縱欲成癮;成功學以速成為噱頭,以名利為藥效,誤導急于走捷徑成為人上人的年輕人投身其中,投機成癮。
既然都已成癮,看似跟孤獨扯不上什么事了。可身處其中的人更加會有無所適從的空虛,陷入孤獨的泥沼。
很多人開始尋找。單身的人覺得找到真正相愛的靈魂伴侶就不會孤獨了;沒有真正朋友的人,認為找到一個真心的朋友相伴就不會孤獨了;沒有方向的人堅信尋覓到自己熱衷的事物就不會孤獨了。
真的找到一個對的人、事之后就不孤獨嗎?
真正的親密關系也會碰到這個問題,這不是找到一個人、一件事就能一蹴而就解決的。寄希望于一個人、一件事都是向外在的東西去尋求歸屬感,滿足需求。
以感情為例,我們帶著這樣的情感、需求以及沒有被滿足的歸屬感踏上了尋覓之旅。我們滿懷熱情和另一個人心靈相系,確實是一種很美好的感覺。但這種歸屬感、需求總有不能被滿足的某些時刻,這時你的內心又會面對同一個問題:孤獨。
孤獨逼近,這時我們可能撤離,可能發怒掩蓋痛苦,可能要求對方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善,這些就可能引發種種沖突,會讓你以為你沒有遇到對的人。關系進而遇冷,我們繼續在孤獨的路上走著。所以,很多人離婚的時候會說,“我根本就沒愛過他”、“我跟他結婚只是厭倦了相親”、“我們結婚的時候都太年輕了”等等;又或者是另外的說法“我已經不愛他了”、“我好像嫁給了一個教師”、“我不知道怎么跟他說話”之類的。
為更好地面對這個問題,我們必須了解孤獨到底是什么?它是否注定就是一種負面的情緒?
每個人對孤獨的理解不同,大多數人對孤獨的定義應該是個體的孤獨感,這種感覺是心理的一種情緒。這種情緒因為歷來的語境以及大家描述表達帶有消極的色彩,孤獨更多的與寂寞、痛苦、悲傷、難以名狀的愁苦聯系起來。
每個個體都是獨立的,我們都體會過獨自的狀態,所以很多人都會認可“人生而孤獨”,這個句話如果是描述一個狀態,本來也沒什么不對。但更多的人把這句話里的孤獨理解成為一種消極的孤獨感,帶上悲觀主義色彩,骨子里透露著一種這一生都會因為受到孤獨影響,被憂愁以及其他負面情緒的困擾的生活態度。
可我們每個個體也有過喜悅、悲傷,那為何持有“人生而快樂”或者“人生而悲傷”這樣觀點的人只有少數。說到底,會不會有這樣的情況,我們把孤獨感放大或者是美化了。
孤獨作為一種情緒,和幸福,痛苦差不多,是人類生活中不可避免要體驗的情緒之一。大多數人由于內心的不成熟和脆弱,孤單來襲時,無法平淡地去面對這一問題。他們把孤獨感無限放大,在沒有外力給他們安全感的情況下,孤獨在他們面前變成了巨人,他們覺得孤獨太過于消極,悲傷不已。
而在歷來的文學作品以及藝術表達中,人們似乎賦予了孤獨另外的含義,孤獨越來越和偉大、高貴、與眾不同聯系在一起,天才是孤獨的,偉人是孤獨的。所以作為平常的一個人,孤獨的時候你有可能在想,我真的是天才,我太特么像偉人了,我與其他這熙熙攘攘的人群多么不同啊!這種情感再加上宋詞里無數詞句的渲染,逐漸美化成一種高貴的東西。
撇開文化、社會形成的既定意識等,回到孤獨本身。孤獨并不可怕、不高貴、不偉大、不與眾不同,它就是一種情緒,一種在人類共性中都會面對的問題,它不意味著一生與愁苦相伴,也不意味著人生而孤獨。
可怕的是人生而孤獨的觀點反過來會影響到人的狀態。由于這種觀點的存在,我們會想著去逃避、或者盡快脫離孤獨。
很多人不愿意面對負面的情緒,他們不愿意承受痛苦,所以他們總是在想方設法的逃避。比如自己喝得伶仃大醉暫時性忘卻一切,或者吸毒,或者干脆把自己封閉起來,覺得世事不過就是如此,放棄自己,這都是逃避孤獨的方式。
也或許在被孤獨帶來的負面情緒困擾之時,通過其他事情來暫時緩解孤獨。比如找朋友聚會、或者陷入在網游之中、或者參加各種社交場合,或者出軌、縱欲,又或者是希望工作忙些,填充所有時間,你總覺得應該找點什么事做,來擺脫這深不見底的孤獨。
無論怎樣,人最終還是要面對自己,你會發現,你越努力去掙脫,卻越無法逃避,也無法擺脫。
如果要更加成熟地處理這事,必須拿出勇氣,直面和接受孤獨。不要去向外界渴望什么,期望他人會導致你進入永遠滿足不了的無解答案。你要知道,在這世界上,你真正需要的,沒有人能給你,沒有人能讓你快樂,也沒有人能讓你不快樂。情緒都是你自己內心的變化,與他人無關。慢慢停下來,正視自己的孤獨,感受自己當時的心理狀態。
了解心理狀態的起因以及程度,感受根源,孤獨也就沒那么痛苦。把目光轉向自己,讓自己內心變得更加充足。
獨處的時候,并不是什么也不能做的時候,而是什么都能做的時候,是最最可貴的時候。——葉祥明《聽聽風怎么說》
這樣的情況下,內心足夠富裕,獨處或者孤獨之下,也能有萬千世界。孤獨在這里,變成了享受,變成了一種積極的狀態。
該如何讓自己的內心慢慢充實呢?這確實是人生的一個大問題。《一代宗師》里說:“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這一層境界如果達到,人生很多問題都自然化解。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每個人構成的因素,后天的環境,內心的變化都是那么的不同,根本不存在通用的路徑。這一切得靠自己,摒除語言形容、摒除社會觀念、摒除大眾潮流,去感受生命帶給你的東西。
生命里第一個戀愛的對象,應該是自己,寫詩給自己,與自己對話,在一個空間里安靜下來,聆聽自己的心跳與呼吸。——蔣勛《孤獨六講》
或許可以通過愛,比如親情,愛情。當然,我這里指的愛不是期待另一個人來拯救你,而是在愛的過程中,你的體驗更豐富。你有更多機會與自己對話,愛能有更多的機會讓你體會每一次變化、每一種情緒。把愛置于重要的位置,去接受孤獨,去打開自己通往自我靈魂之路的大門。
當然,在人類解決完生存問題之后,千百年以來都在問一個問題:“人為什么活著?”。這個問題還沒有一個確定的答案。所以,無論選擇面對艱難,向自己的內心追求還是選擇逃避或者掙扎,都是萬千世界微不足道的選擇,沒有對錯、沒有好壞,只是你要選擇一條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