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以前,我會把愛情想象的很美好,像很多女生一樣,我會做一個和初戀相愛到老的夢。我會做一個羞澀的男子,刻意保持與女生的距離,直到遇到那個讓我可以傾注一生的人。我會保持自己的真誠,期盼以自己的真心去打動那個讓我怦然心動的人。
而現在,在經歷過幾次撕心裂肺的告白失敗,兩次長達3年的苦苦追求,幾次短到不能再短的戀愛之后,我幾乎對愛失去了信心,覺得它就是雌雄動物之間以等價原則為基礎的匹配關系。
真的就是這樣,這就是社會傳達給我的信息,你會發現身邊的有對象的朋友大致都有這么一個規律,高帥富的女朋友都是白富美,普通青年的女朋友也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城里的孩子不會找農村的孩子作為伴侶,而農村的孩子也更喜歡找農村的。人們總是會先按自己的某種衡量標準給自己估值,然后將自己認識的異性也用同等方法估值,然后選和自己價值相近的人作為擇偶對象。
而這種估值其實是一種考慮到綜合因素的科學估值方法。我們通常會考慮到別人的家庭、學歷、身高、體重、相貌、性格、特產、愛好、能力等多種因素,然后給每種因素附一個權值,然后給對方每一項打分,最后將每一項的權重與分值相乘然后再累加就是那個人的價值。
當然了,不同的人對每一項附的權重和打分都是有很大差異的,這就構成了人擇偶標準的不同。如果你足夠優秀,每一項分值都很高,你就有權利選擇一個同樣一個各方面都很出色的配偶。但是如果你只是中庸水平,那就只能重點考慮自己附權值很高那項的分數了,在其他項上做一些割舍。比如說,你想找一個很漂亮的配偶,可能就得對她的學歷要求低一點了。
而違背此種規律的人,我們通常說他們癩蛤蟆想吃天鵝肉,而他們一旦成功了,我們則會同情價值較高的那一位,好白菜被豬給拱了。
幾乎所有的情感類公眾號,教你撩妹的公眾號,都會傳達兩種信息,第一是提高自己的價值,第二是注重方法和技巧。其實這正是等價原則的體現。
一類公眾號文章會告訴你,追女生,真誠是沒用的,你必須提高自己的實力。它們大約傳達著這樣的內容:
追女神的人多了,你算老幾啊?你以為你沒事帶帶早飯,節日送點玫瑰花、巧克力,女神就會對你傾心了?醒醒吧,一個女神的身邊可能有幾十個屌絲都在這么做,你憑什么從眾多備胎中脫穎而出,成為備胎中的王者?你可能連備胎都算不上,只是千斤頂,換胎的時候用一下。再慘一點就是打氣筒了,打胎的時候才用。
換位思考一下,假如一個又矮又胖、滿臉雀斑,邋里邋遢又愛大喊大叫的女生死皮賴臉的追你,你會怎么做,是不是會一腳她踹開呢?這么一想,是不是覺得女神對你已經很仁慈了呢?
你必須提高自己的實力,讓女神看到你的價值,讓女神意識到你的存在,能入女神法眼的永遠不是在她裙邊跪舔的屌絲,而是從旁經過的自在如風的少年。
而另一類公眾號文章,則注重技巧的講解。它們認為,一個人硬實力的缺陷可以通過軟實力的提高來彌補。比如變得風趣、會聊天,了解女生心理、迎合女生喜好等可以提升女生對你的好感。
這其實也是提升價值的一種方式,通過超出對方心理預期的表現,來營造一種自己某方面能力很強的假象,以換取對方更高的打分。
我花了5年,將愛情這種抽象到難以用語言描述的東西簡化為一個初中生都會做的數學問題,卻因為室友的一個故事羞愧到無地自容。
室友初中時,因為在打籃球時受傷,得了一種很嚴重的病,自己控制不了自己的身體,喪失閱讀能力,醫生告訴他可能他一輩子都不會好。他讀第一個高中時,特別受歧視,直到讀第二個高中時遇到了那些他一直很惦念的老師和同學。就在這種邊治病、邊讀書,上課聽講困難,語文基本靠蒙的情況下,他考上了一所一本大學,王牌專業。他說過兩句話最讓我感動,“我感覺別人都在跑,而我在爬”,“我那時只想做一個正常人”。
這樣的人,你很難想象到他在高中時會有愛情,但他確實就有刻骨銘心的愛。高中時,他班有一個班花,是全班男生追求的對象,但她只對他一見傾心。他說,她對其他人看都不看,就只對我笑。
高考結束后,他們倆在一起了,一個人留在東北,另一個去了南方。過了半年,男方提出了分手,不是因為異地,不是因為有了新歡,他狠心的拒絕了所有的挽留。他那是覺得,他永遠都不會好了,他怕耽誤那個女孩,他覺得自己配不上對方,雖然那個女孩直到現在都不知道他曾患過某種病,不知道他是在多么痛苦的情況下做出了那樣艱難的選擇,只知道他和其他人有些不一樣。
如今,他已恢復了正常,以全系第三的分數考上了一所211學校的研究生。我們都勸他再去找當年的那個女孩,而他卻說,她那么漂亮,一定有了男朋友,我也不想打擾她了。
我不想憑空創造一個完美的故事,只是想簡單的記錄一段真實的愛情。因為它重塑了我的愛情觀,愛情不是等價選擇,不是公式,不猥瑣也不齷蹉,只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