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存在著兩種偏見或誤區。一種是迷信的:一談到佛就立馬想到的是尋求庇佑,一談到寺廟就想到上香或膜拜;另一類是片面的:一講到佛教就只能想到因果報應和“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一談到佛經就視之為宗教信仰。
其實,整天吃齋、念經、抄經和拜佛的,并不一定懂佛,也不等同于皈依,更多的是心靈懺悔、精神安慰和尋求護佑的表達方式罷了。而研究佛經、參悟佛法的也并不見得都皈依佛教,更重要的是從中強化文化素養、增強思維能力、汲取人生智慧。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可謂是佛經中的經典之作,千百年來有多少人從中悟道得道的不計其數,得到的智慧營養也不盡相同,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武則天曾專門作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愿解如來真實義。據傳雍正皇帝曾念了一萬遍《金剛經》,從中應得到了很多啟悟、磨礪,以至于康熙曾對臣子說要給大清選一個金剛不壞之身的主子。每個人從這部經典中得到的智慧有高有低、有深有淺、有大有小,對于一個初步接觸的人來講,我也只能從中悟得一點粗淺的、零星的、不成體系的人生感悟。
1.莫把平常作高深
《金剛經》法會因由分,就講清了法會開始的緣由。從開篇看是那樣的平常,佛照樣要吃飯、化緣、走泥巴路、洗腳,按照現在的話說是很接地氣的,和常人并沒有分別,并沒有很多人想象的那樣神秘和高大上。這也說明一切所謂的道都在平凡之中顯現,都在平常的事兒中構建。反觀當下,我們有些人卻習慣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以此來顯示高深莫測,豈不是反其道而行之。
平常事兒要用平靜的心態去面對。無論是從大自然的規律看,還是從我們日常生活看,大部分都是很平常的。比如,大部分時候天是晴朗的、風是和煦的,大部分人都是日升而作、日落而息,大部分人的生活都是平凡無奇的,等等。既如此,就應按照平靜的心態去面對一切,而不應大起大落。現實生活中,卻不乏有得意忘形的人、反復無常的人、暴戾乖張的人、牢騷滿腹的人、頤指氣使的人,這些人大都是走運一時,而不能走的很遠。古人云: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云卷云舒。講的就是要善于保持一份靜氣,保持一種平常心。
放之宇宙皆渺小。萬物大小也要辯證的看,地球在人類的眼里是幅員遼闊的,但放在銀河系中是何等的渺小。這讓我想起《人民的名義中》那個喜歡看星星的孫區長。電視劇中有段經典臺詞,當孫區長掛掉達康書記的電話之后,目光通過天文望遠鏡瞄向整個星空。背景旁白響起:孫連城仕途不順,心灰意冷,喜歡上天文學之后,方知宇宙之浩淼,時空之無限。人類算什么,李達康、高育良、沙瑞金又算什么,不過都是螞蟻、塵埃罷了。孫連城開竅了,得過且過,再無煩惱。他沒貪污不受賄,又不想再提拔升官,何畏之有。?況且,他還胸懷宇宙。雖然孫區長懶政是不對的,但是刨去故事背景本身,道理還是對的。看星星仰望星空能治愈煩惱,站在星空下,你會頓時感覺人類的渺小,你的一切煩惱對于它來說都是浮云。因此,有些人、有些事大可不必當回事兒。
平凡之中也有偉大處。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說的是世界萬物都有其佛性,只不過你缺乏發現的能力罷了。正如如羅丹所言世界不是缺乏美,而是你缺乏發現美的眼睛。萬物渺小或者宏大,微觀世界或者宏觀世界,都是一個世界。萬物皆有其法,需練慧眼去觀察和審視,不能因其渺小而忽視,更不能因其平凡而蔑視。縱觀歷史上轉折點很多也都是因小人物、小事件而改變的。《人類群星閃耀時》一書中所講的很多關鍵的時刻,甚至帶有轉折性的時刻,有的是因為一個新的發現或發明,有的是因為一個小小的失誤,有的是因為一念之差,而改變的歷史的進程。比如,在滑鐵盧一戰中,就因為格魯希是服從命令追擊普魯士軍隊,還是增援拿破侖的一念之差,導致了一個帝國的覆滅。因為大事系于小人物僅僅一秒鐘,誰錯過了它,永遠不會有第二次恩惠降臨在他身上。
2.“善護念”更要善定念
“善護念”是儒、道、釋都在倡導的觀念,旨在提升修養修為。“善護念”是《金剛經》的重要觀點,也是一切宗教的修養方法。“善護念”也就是要好好保護好心念和意念。一呼一吸之間叫做一念。按照佛學的解釋,人的一念有八萬四千煩惱。有的人表面上是在打坐,但腦子里的想法很多、很雜,可以說是胡思亂想,這就沒有“善護念”,更沒有達到修養的目的。
當下,很多人都不高興。不高興的源頭在于念頭太多,很多煩惱都是自己想出來的。尤其是在生活節奏快、壓力大的今天,很多人每天都活在抱怨里、活在不滿里、活在痛苦里,這些也都是因為想的太多造成的。比如,現在流行的很多心理疾病也是沒有“善護念”而引起的。其實,想的再多也不如一分行動改變來得快。
“善護念”還要存善念。有的人打坐參禪不是為了學習佛法,而是帶有很強的功利性,尤其是心念不正的人更是如此。比如,有的人做了壞事就去寺廟上香拜佛,為的就是為的是尋求佛祖的保佑,祈求逃過一劫。像做壞事的人心念必然是壞的,佛祖怎么會保佑你呢?那不是與佛的宗旨沖突了嗎?因此,一個心術不正的、走歪門邪道的人、處心積慮的人,做任何的懺悔和禱告都是徒勞的。我們中國有很多古話都闡明了這個道理,諸如害人之心不可有、善有善報等,旨在告誡人們時刻都要存善念、有善行。
“善護念”更要善定念。所謂定念,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堅定心念,就是不要人云亦云、飄忽不定,堅持自己的觀點、堅持自己的追求、堅持自己的思考,也就是堅持做好自己;一種是停止心念,《金剛經》所講的東西就是教我們如何“住其心”,屬于第二種。對于如何“住其心”“伏其心”,《金剛經》所言是無所住,不需要住。
筆者認為,要“住其心”的問題,一個是認識問題,認識到位了,問題就迎刃而解。蘇軾的很多詩都充滿禪意,有首寫給弟弟子由的詩《和子由澠池懷舊》:“人生到處應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雪上偶然流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所看似說懷舊,其實是在講人生,并且把人生看的透透的,煩惱也就盡消了。現實中很多人都信奉“隨遇而安”的理念,但是大多人卻做不到“隨遇而安”,因為大多數人不滿足自己、不滿足現實,永遠不滿足,這也說明認識上出了問題。
另一個是意念或者行動問題,沒有很強的自制力是很難談定的。所謂真正的定,佛經有言:如香象渡河,截流而過。一個有大智慧、大氣魄的人,自己的思想、妄念,立刻可以切斷,就像香象渡河一般,連彎都懶得轉,在湍急河流中截流而過了,這也就達到了止的境界。這種止的境界不是停止,而是對不正確東西的否定,并通過強大的意念和雷霆的行動去不斷向前。為什么自律的人成功的幾率比較大,為什么果斷的人容易干成事?這都與一個人的意念和行動有關。
3.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金剛經》中所說的四句偈,到底是如理實見分第五中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還是結論中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是一個千年謎題,可謂是眾說紛紜。以我個人理解,偏向于前者。
《金剛經》中“不著相”是其論述的焦點。諸如,“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等等。我所理解的“不著相”或“無相”,有四層意思:一是不要只注重形式的東西;二是要辯證的看待一切事物;三是不能以私欲之心修佛法;四是佛法是看不見摸不著的,要靠個人體悟。
學佛法什么是形式的呢?比如,有的人見廟就進,見佛就拜,當然這種形式化的東西迷信的成分更多一些;還比如,有的人在盤腿打坐,心里想的確實亂糟糟的東西,或者認為盤腿打坐道就跟著來了;再比如,有的是人認為訪遍名山名寺,自己就得道了。這種形式上的東西,本身就有一種裝模作樣的意思,并不是為了體悟佛法而來。《金剛經》上有句佛給自己的注解:“無所從去,亦無所從來,故名如來。”佛在哪里,不是去拜佛,而是在于你的心念在哪里。只要一念虔信,佛就在這里。正如有首古詩中所言:“佛在心中莫浪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只向靈山塔下修。”
《金剛經》中充滿了否定之否定,也充滿了辯證法。比如前面說道的“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從字面意思理解,是說你想象的佛莊嚴的樣子其實并不是佛的樣子,而是你想象出來的,不是真的莊嚴,而是叫做莊嚴而已。所以,任何事物一著相就失去了本來的面目。各朝代塑造佛的形象都是不一樣的,各種樣式的都有,其實也是都是想象出來的,并且也不是拜了這些佛就得到了佛法。《金剛經》中說:“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也說“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因此,有的人認為念佛就是佛法、參禪就是佛法、念咒子就是佛法或者拜佛就是佛法,這些都是錯誤的。其實學習佛法并無定法,正如佛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定與不定都在你的心里。
為什么說不能以私欲之心修習佛法呢?《金剛經》中講“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人生的一切痛苦煩惱都是從這四相而來,而任何一種相都與私欲有關。從心理學的角度講,四相也是人的四種觀念。去我相是祛除以我的利益得失為中心的觀念;去人相是做到人人平等;去眾生相就會眾生皆佛;去壽者相就會看淡生死。但是,做到這些何其難。就拿一項來說,很多人到廟里拜佛,花點香火錢、供果錢就要求菩薩滿足或保佑家庭好、身體好、升官發財等樣樣皆好。這又怎么可能呢?如果真能這樣,菩薩可真是不好當了。正如古人有首詩中寫道:“做天難做四月天,蠶要溫和麥要寒。出門望晴農望雨,采桑娘子望陰天。”佛祖一樣也是不會滿足你那些私欲要求的。其實,自佑才能多福。
為什么說佛法要靠悟呢?整部《金剛經》讀下來,不過是一些須菩提與佛的對話,有那些智慧要靠自己體會,里面并沒有給你真正的答案。比如,《金剛經》中說:“一切賢圣,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也是說佛法對于每個人而言所得所悟也是有差別的。還比如,《金剛經》中說“佛于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連如來在燃燈古佛處也沒有得到真正的佛法,何況我們常人呢?!佛曰:“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得與不得即是相對的,也在你的修行里,并且關鍵是看你悟道有多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