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上午咖啡,我在想要不要再談起一下保羅同志,好像他搶鏡頭的次數太多了。算了,他都不在了,搶鏡就搶鏡吧,反正他也沒法和我搶奧斯卡最佳男主角。
保羅是我的前同事,獅子座,英國人。這個老家伙上班的標準裝束是夾腳拖鞋,牛仔褲和白色棉絮,還帶著一絲詭異的微笑,英國人的幽默你永遠不知道是什么鬼。
我們在一家房地產公司上班,早上他問我要不要一起去買咖啡。于是我們到了對面大樓底下的一家咖啡店,一邊喝咖啡,一邊聊著老電影和永遠不變的以愛爾蘭人為中心的笑話。
雖說早飯盡可能要吃得像國王,不過我看到有很多老外的早餐,就是一杯咖啡。保羅就是這樣,以一杯咖啡開啟全天的工作模式。
有些人炫耀起他們熟知西方文化,總喜歡舉例說,在意大利,人們喝咖啡流行站著喝Espresso.
他們沒看過意大利老電影,有部叫《工作》的老電影,在50年代,工人們早上趕著去上班,在咖啡店買一杯Espresso一飲而盡。那個動作一點都不時尚,甚至都不享受,就像給汽車加油一樣。
我從來沒看到過有人早上就空腹喝一杯茶當早餐,我卻看到過好多人早上就喝一杯咖啡。我有一次在山東威海,居然他們早上問我要不要喝酒,這個我感覺比較另類。
咖啡在中國經過了二三十年的大發展,尤其是星巴克一直標榜時尚,儼然成為很多年輕人喜歡的飲品和生活方式。比如說,我所在的廣告公司里面的年輕人都喜歡早上買一杯星巴克。
現在,我每天是在樓下買個面包,然后到公司,用公司的咖啡機煮一杯咖啡,加一點那種三聚氰胺的奶精,反正年紀大了也吃不傻了,或者吃得大智若愚一點吧,也OK.
我的咖啡習慣已經有十多年了,而且我還開咖啡館,我們店里選用的咖啡豆比星巴克好太多了。所以當我到公司上班,我不會買星巴克。
公司的咖啡機算是比較普通的那種,但也是用烘焙咖啡豆現煮的,按個鍵就好。我喜歡這個,遠遠多過于星巴克。
有時候,同事給我買星巴克,我都解釋說,星巴克太貴了,喝公司咖啡不用花錢,多好。
很多人問過我:“在中國,咖啡這個產品有沒有前途?”
還有同學問我:“無咖啡因的咖啡有沒有市場?”
我的觀點是,其實中國人喝咖啡還停留在時尚和生活方式。老外不同,對于老外來說,他們喝咖啡是一種需要,就好像汽車要加油,沒有油不能開。
是剛需和軟需的區別。老外喝咖啡,有點像中國人喝茶,如果沒有了這玩意兒,整個人都不好了,生活沒法過了。
你知道為什么嗎?因為歷史,外國咖啡歷史幾百年,就像中國上千年的茶文化。在中國,盡管解放前的上海時尚一些,就開始流行咖啡,可是絕大多數中國人的咖啡時光也就是這二、三十年。
幾百年的生活和幾十年的生活蘊育出來的習慣自然是不一樣的。在國外,人們喝咖啡就像喝水一樣,最主要的是,他們每天早餐都要喝咖啡,和我們中國人早晨喝粥一樣。
所以對我來說,喝咖啡和汽車加油沒啥區別,不管是速溶的、星巴克的、頂級的,反正是咖啡,我就要“加油”。
所以咖啡一種多么偉大的飲品,可以讓地球村的居民們加油。
烘焙好的咖啡豆是極美的,好像是一種像木炭一樣的燃料。其實,沒有加糖和牛奶的Esspresso也是苦的。
咖啡的魅力就像是燃料,在我們空虛、饑餓、無聊的時刻,燃起火光,讓我們充滿動能的往前跑,咖啡也點燃起無數文豪的靈感,巴爾扎克是寫作的奶牛,而他喝咖啡就像對著水龍頭喝水一樣。
下午茶
我喜歡西方文化,不同于外國人的地方,我骨子里卻是個中國人。
于是,我在下午喝茶。
老婆過生日的時候,收到了一個漂亮的茶壺,它的設計是把茶杯和茶壺融為一體,看上去是茶壺,把茶壺拎起來,底下是個杯子。我把它拿到公司里去喝。
到4、5點的時候,我就泡點茶,無論什么茶,紅茶、綠茶,鐵觀音也好,龍井也好。
為了避免茶壺產生臟臟的茶垢,我每天下班前,把茶壺拿到茶水間仔細清洗。
每天洗茶壺,是我的一個儀式。我慢慢的沖洗它,小心翼翼的擦拭杯托。
當我沖洗茶壺的時候,我希望我的內心也洗滌過一樣。
世俗的工作和生活,給我們的內心總是會蒙上一些塵埃,但愿每天都自我清洗一番。
上午咖啡下午茶,這就是我的生活。
而夜幕來臨的時候,就應該來一杯威士忌了。
“Cheers, Pa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