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南北朝的持續動蕩后,隋朝建立。隋朝建立之初,隋文帝楊堅面對如下問題,一是如何制衡南方世家,二是如何保障軍隊戰力,三是如何穩定隋朝統治。漢朝伊始,世家正式登上歷史舞臺,皇權與世家的爭斗從未停息。隋朝建立時,正是世家大族鼎盛時期。南北朝時期,伴隨衣冠南渡,世家力量得以空前膨脹,甚至出現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這無疑不被皇帝、皇權所接受。因此,遏制削弱世家,勢在必行。隋文帝本身是世家大族一員,且是頂級世家大族關隴門閥之首,但等上皇位后,其與世家大族之間開始產生利益分歧。世家大族利益需要限制皇權為自己牟利,皇權則要加強自身遏制世家大族,維系自身統治,因此二者必然分道揚鑣。但隋文帝作為世家大族,起兵與建國過程中借助了大量關隴門閥的力量,這使其無法與關隴世家徹底切斷;同時在南方依然存在著大量權勢滔天的世家大族。北方雖仍有許多世家大族,但經過長達幾百年的外族洗禮,數量并未留存太多,導致其雖仍具有著相當影響力,但權勢卻并未有多大。南方則不同,作為衣冠南渡的留存地,大量當時北方頂級世家遷移過去,同時南方本身也存在著諸多世家,經過幾百年發展,使得南方世家勢力遠高于北方?;诖耍逦牡蹫槎糁剖兰?,采取了開源節流策略。一是開源,采取科舉制以吸納更多人才為自己所用。二是節流,提高武將以及勛貴地位,使其與北方世家共同壓制南方世家,削弱其力量,使其統治更加穩固,以此開源節流來保障皇權的崇高。并且為保證軍隊戰斗力,同時也為使皇權得以更加深入地方,形成對地方的實際控制,隋朝推行完善了府兵制,以此作為統治根基之一。如何保障平民生活使其不造反,如何保障府兵制軍人的生活與忠心,隋朝采取了均田制,按人口分配土地,以最大程度保證耕者有其田,避免大規模土地兼并產生,隋朝以此幾種為立國之策,用以維護自身統治。
????隋文帝采取的種種政策,雖然抑制了世家力量,但并未完全根治,其采取科舉制以圖吸納更多底層人士,給予底層人士以上升通道,但受限于當時知識的珍貴程度,以及其高額的傳播成本,這使得雖然實行了科舉制,但真正中舉的人仍是世家大族子弟,同時其用北方世族來壓制南方世族,雖然短時間內壓制住了南方,但北方世族依然是世族,其發展壯大之后依然會對皇權產生威脅,因此隋文帝對世族問題并未徹底解決。隋煬帝渴望直接解決這個問題,因此推行了一系列政策,而這些政策導致了隋朝的滅亡。
????隋煬帝面對世族,首先要解決的是路程問題,南方世族之所以做大,之所以權勢滔天,固然有著諸多原因,但其離北方中央較遠,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俗稱天高皇帝遠,因此想要對付這些世族,首先要縮短路程,同時在多種因素的考量下,隋煬帝決定開鑿京杭大運河連通南北,京杭大運河開通后,不但商貿往來,漕運等會得到改善,同時運兵的速度與效率也會大大加強,這使得朝廷對南方有更牢固的統治。同時隋煬帝還開啟了三征高麗計劃,原因之一當然是高麗的羈傲不遜與挑釁,但更深處原因則是啟動全國軍管模式,世家問題以當前的技術與生產力在和平年代完全無解,因為朝廷中幾乎所有官員都屬于世家大族,想要實行某些不利于世家大族的政策,根本無法在朝堂上得以通過。即使皇帝強行通過,也會因為各級官員均為世家大族子弟,使得這一政令成為一紙空文。同時皇帝也無法隨意任免或是誅殺某位大臣,因為當大臣本身無錯,僅僅因為不通過政令,即被皇帝誅殺,會搞得人心惶惶,甚至天下大亂。再次,即使誅殺了某位大臣,但補上來的依然是世家大族子弟,完全不起作用,因此在和平年代根本無解。所以隋煬帝以征高麗為名,開啟了全國軍管模式,當整個國家都為戰爭服務時,實行的將不是政令而是軍法,軍法的實施使得皇帝擁有了更多的操作空間,因為軍法無情,同時主將的命令為絕對命令。即使在戲文或小說中,面對犯錯軍官,其余軍官也只是向主將求饒,使其戴罪立功,但若主將執意誅殺,仍需執行,因為軍法無情。因此若實行國家軍管,隋煬帝存在更多操作空間,因為軍管緣故,其可以強令世家諸人入伍,或是強令擔任軍官的世家子弟,強攻或是堅守某些城池,一旦有所閃失,輕則撤銷職務,重則斬首示眾。隋煬帝希望通過此類措施,充分削弱瓦解世家,徹底解決世家問題。但為了政治服務必然削弱軍事的影響甚至成敗,而這也是歷史上隋煬帝諸多奇葩軍令的由來。作為當時軍事、戰力、后勤均遠超高麗的隋朝,只需穩步推進,即可輕松獲得勝利。而在建國僅有二十幾年,坐擁經歷過南北朝殘酷廝殺的強軍悍將,以及經歷過戰亂年代,甚至親自統率大軍指揮滅亡南朝陳朝的最高統帥隋煬帝楊廣,在面臨高麗如此小國,多次大敗而歸,這無疑有著更深原因。這即是隋朝滅亡的原因,世家的反擊。
????隋煬帝安排好了針對世家的一切。作為當時最強精英的世家,不會看不出來,但隋煬帝使用的是陽謀,因為其是皇帝,因此其有權發動戰爭,同時因為其是皇帝也是戰爭的最高統領,因此其有權下達各類戰爭指令,使地方接受執行。世家當然不會坐視不理,束手待斃,但隋煬帝擁有大義,如果你不造反,則皇帝命令必須執行,因此世家未在明面上反對,而在暗中下手,消耗隋朝國力,使其快速滅亡。例如隋煬帝下令開鑿京杭大運河以及各類設施,需要民丁服徭役,但如何服,誰去服,服多久,則完全由地方官員掌控。這留下了諸多操作空間,針對隋煬帝的攻擊,各世家開始挖掘隋朝的根基,以此造成天下大亂,滅亡隋朝。官員使民丁長期超負荷勞作,并削減其待遇,使其貧病交加勞累而死,以此積累民怨,從而滅亡隋朝。隋朝針對賦稅制度有過明確規定,成年男子每年僅服役一個月,后減至二十天,并且隋朝有充足糧食儲備,根據史書記載隋朝在各地均修建有糧倉,有充足糧食,這些糧食直到唐朝初期,在隋朝滅亡二十年后,在經歷了大規模戰亂后仍未用完,這足以證明隋朝糧食儲備規模之龐大。同時根據記載,隋朝當時總人口為五千萬至六千萬,如果算上賤籍甚至可能達到七千萬,在如此龐大的人口基數下,依史書記載隋朝修建運河用人約兩百萬左右,僅僅占總人口的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四,在準備如此充足的情況下,僅僅建國二十年,正處于群星璀璨,精英齊聚,經過這些精英的調配與處理,修建運河等設施時的民丁死亡人數占據總服役人數的一半以上。筆者認為如果不是當時的精英腦子集體短路,則只可能是有意為之。同時針對高麗問題,雖然皇帝有權發號施令,但世家選擇兩敗俱傷,即使皇帝可以用各種名號削弱誅殺各類世家人物,但世家仍通過操控軍官使得戰爭失敗,只要戰爭失敗,雖然世家損失慘重,但也同樣大大削弱了皇帝威信,同時使得皇帝掌握軍隊減少,使大量民眾死亡,從而加劇民怨,盡快促成天下大亂。隋煬帝也知曉一切,不斷發起遠征高麗計劃,這是在比拼耐力,看是世家先承受不住低頭臣服,還是皇家先承受不住天下大亂。最終,隋煬帝輸了,未到世家承受極限,天下已經大亂,隋朝滅亡,世家贏得比賽。
????隋朝滅亡,唐朝建立。但唐朝建立與隋朝建立簡直如出一轍,李淵同樣是關隴貴族集團一員,同樣在起兵過程中大量借用關隴集團力量,跟隋文帝楊堅的起兵之路如出一轍。區別在于,南方世家在經歷了戰亂以及隋煬帝的強力整頓后,暫時潛伏,默默舔舐傷口。而北方關隴集團,在隋朝層獲得大量扶持,唐朝建國也依靠了他們的力量,這使其逐漸成了尾大不掉局面,以其中的五姓七望最為著名,即使以唐太宗李世民的雄才大略,也無法對其進行限制,只能稍加限制,放任自流。至于其余制度,如科舉制、府兵制、均田制等則基本照搬隋朝,這種情況直至武則天時期才有所改善。武則天因為篡奪李唐王位,因此無法得到關隴集團支持,同時關隴集團經過多年發展,越發權勢滔天,尾大不掉,因此武則天采取第一開武舉,進一步提高軍人地位,增加對軍隊的掌控力,同時大量提拔關中集團,時稱北門學士,以關中集團打壓關隴集團,對關隴集團大肆殺戮,這樣雖打壓了關隴集團,但關中集團又隨之崛起,而關中集團仍然屬于世家范疇,換湯不換藥,并且由于世家不斷壯大,使得土地兼并問題日益嚴峻,最終導致后來均田制的崩潰。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唐玄宗時期,此時唐玄宗面臨幾個問題,第一如何打壓世族,雖然關隴集團已被打壓下去,但關中集團又成長起來,第二唐初實行均田制,到如今已無以為系,逐步崩壞,又出現大量土地兼并問題,第三唐初實行的府兵制此時也已瓦解,如何保障帝國安全。唐玄宗對此的回答是大量任用胡人,采取節度使制度。為何世家打壓一批又成長一批,是因為如打壓一個地方世家,則必須借助其余地方力量。地方力量的人在本地有很深根基,拉攏并使其壯大同時,最終發展成為新的世家,這樣便是換湯不換藥,世家長存,無疑這是皇帝無法接受的。因此唐玄宗采取大量任用胡人政策,因為胡人在本地無根基,其一切權利均來源于皇帝,不會發展成尾大不掉,可作為皇帝幫手壓制世家。此種制度本身并無問題,也確實達到了壓制世家目的,但由于當時處于均田制崩潰、府兵制瓦解的局勢下,此時誕生的節度使制度,即大量任用胡人政策,唐王朝帶入了深淵。
北魏開始到隋朝,再到唐朝的,府兵制能成立以及保障戰斗力的前提是均田制的實行,府兵制的核心為兵農合一,府兵平時為耕種土地農民,戰時從軍打仗,同時府兵需自備武器和馬匹,既節省了軍費開支,也避免了統帥割據一方問題,因為軍不識將,將不識兵,僅僅是戰時集結,戰后解散,最大限度避免了將領把軍兵變為私兵割據一方問題。但這一切的前提都是均田制的實行,均田制可以使得府兵擁有土地,府兵用這片土地養活全家,還有余錢籌制裝備等,這也是王朝穩定自身,掌握軍隊獲得軍心的重要手段。但均田制的瓦解使得府兵失去了土地,府兵即無意愿也無能力籌備自身軍備,同時因為失去土地,使府兵的生活高度依賴軍餉,軍餉數量必須足以保證其與其家人生活,這無疑是相當大的開支,而這筆開支在府兵擁有土地時無需支付。朝廷無力供養如此多的軍隊,因為時局需要,朝廷又必須供養,這種矛盾下提出由將領或地方自行供養,允許留有部分地方財政用以供養軍隊,這正是節度使制度常設的原因,也是唐朝由府兵制轉向募兵制的原由。府兵本應在戰時集結,戰后解散,因連年征戰使諸多府兵往往超期服役,同時由于均田、府兵制瓦解,募兵制形成,節度使建立,使士兵由原來的國家士兵,向節度使私兵發展。唐玄宗為壓制世家大量使用胡人,節度使大多為胡人將領,由胡人將領掌握全國大多數兵權,本來唐玄宗任用胡人是因為其在本地無根基便于掌控,由于節度使制度,反而使其在本地有了一定根基。之后,胡人將領的野心進一步膨脹。因其有一定根基,但又不是深厚根基,使胡人將領投入產出比異常高,因為根基,使其有能力造反,若造反成功可取唐朝皇帝而代之,稱孤道寡,若造反失敗因無深厚根基,最多死自己一個,古代謀反的誅九族,對胡人將領毫無意義,別說誅九族就是只誅一族,都未必湊得出來,在如此高的投入產出比下,胡人將領無法抑制自己膨脹的野心,安史之亂正式爆發。
???安史之亂雖被平定,但唐王朝再無力掌控局面。困擾唐王朝與之前王朝的世家問題,由于安史之亂爆發的突然性與殘酷血腥,被基本解決。安史之亂爆發時,不同于南北朝時期的有所準備,在和平了一兩百年后,突然爆發的全國性暴亂,使得世家毫無準備,大量世家在這場戰亂中被夷為平地,世家核心子弟被大量屠殺,世家無可避免走向衰落,即使成功幸存下來,也大多僅僅茍延殘喘。雖然世家問題被意外解決,但形成的各地方節度使橫行、軍閥割據狀態,唐王朝卻再也無法解決。土地兼并問題日益嚴峻,大量道路被阻塞,各地方自我管理不理會中央,使唐王朝中央根本無力征收賦稅,這讓唐王朝眼睜睜看著自己在茍延殘喘中逐步走向滅亡,因為中央的無力作為,各地方彼此征伐,連年戰亂與嚴峻的土地兼并,百姓生活日益艱難,直到最后,黃巢起義、朱溫進京,唐王朝正式落下帷幕。
???宋朝與之后的歷史,筆者將在論中國古代王朝興衰(下)為大家分享,謝謝大家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