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下半年,招聘變得越發艱難,專員好不容易搜集了十幾個簡歷,打電話的聲音,初時還是“親切熱情、禮貌周到”的模樣,等到最后,語氣生硬不耐,聽的我直皺眉頭,我想了想還是把她叫到辦公室來,耐著性子問她遇到了什么狀況。她一臉委屈的把情況介紹了一遍,大意是“求職者非常不靠譜”云云。
我不禁大笑:“你入行多久了,這種事情還能讓我隔著一層墻都能感覺到你的語氣生硬不耐煩?”她強辯到:“明明那人不靠譜嗎,他給咱們投遞的簡歷,他居然說不記得了,語氣還懶洋洋的……”
我連忙搖搖頭打斷她“那是人家的事情,你的職責就是熱情禮貌的邀請面試,就像你去社保辦事,人家垮著臉對你不耐煩,你回來會數落人家一上午,同樣的,你代表公司邀請候選人面試,連熱情親切都做不到,別人怎么看我們的企業?你也求職過,想想你接到的面試電話的情形,你是怎么想的?”
做企業,做品牌,想要建立良好的口碑和形象何其難,可是想把它毀掉,簡直太簡單了,只區別于急性還是慢性,急性的,例如三氯氰胺之于三鹿,慢性的,例如我的專員這樣生硬不耐的邀約,直接結果是面試到場率下降,間接影響就是企業口碑負面傳播,人才吸引度下降,這將導致一系列問題。
好多同行常常抱怨招聘難,沒錢、沒渠道、沒簡歷、沒人來、沒人入職,反正就是招不到。
招聘渠道不一定都要花錢,只要渠道運用得法,不會沒有簡歷,候選人邀約得法,無其他外因干擾情況下,面試當場率70%不是問題,初試復試嚴謹認真,溝通深入,基本上發offer之前,錄用和入職情況就心里有數了。
這幾個環節環環相扣,任何一個環節上紕漏和隨意處置都可能造成“招不到人”的情況,而能保證幾個環節銜接流暢得法,除了嫻熟的“技術”,HR的個人素養和行為也是關鍵。
我們這一批人,大多出生小家庭,受盡寵溺,十幾年的學校教育也并未在“如何管理自己的行為,贏得尊重,和別人妥善溝通相處”下過功夫,把自我當個性,把個人好惡當標準,工作上又缺乏長輩的言傳身教,個人素養對工作成效的影響深遠,特別是人力資源部招聘人員,作為公司的的對外形象,一言一行都會擴大成企業行為,在你看不見的地方流傳綿延。
零售上流傳甚廣的古德曼定律, 說的是對一家企業產品“完全滿意”的顧客平均每人會向5名朋友或熟人進行正面口碑的宣傳。表示“雖然不十分滿意,但尚能接受”和“不滿意”的顧客則分別對6個人和10個人進行口碑的宣傳。也就是說,人資部在招聘過程中讓候選人心生不滿,他至少會將他認為的這家企業的負面信息告訴10個人以上,人和人口耳相傳下去,后果可想而知。
也許這個陌生的古德曼定律聽起來又生僻又聳人聽聞,但是面試過程中,當你盡可能給與便利,熱心陳懇溝通,因為自己被認可,進而企業被認可,收獲意外之喜的情況,相信每個努力做過招聘的人都或多或少有一些體會。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力資源招聘和銷售的本質都是一樣的,不同在于人資是把崗位推銷出去,通過引進人才為企業創造利潤,而要想成功的把崗位推銷出去,第一步,要得把自己先推銷出去,這跟賣保險、賣樓盤的經紀人西裝革履、服務周到的包裝是一樣的道理。
對從業者的素質要求極高,可預期回報又慢又不確定,人力資源行業的本質就是這樣子,但是,愿意本著一顆慷慨、善良、坦誠、熱情的心做事的HR,無論眼下技能高低,卻恰恰是越努力越幸運的幸運兒,因為沒有一個人會拒絕美德,也沒有一個人愿意拒絕素養良好的群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