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吳國丞相、北海人孫劭去世。當初,吳國要設置丞相,眾議都推舉張昭,孫權說:“如今國家多事,職位高者,責任重,不是優待長者之道。”等到孫劭去世,百官又推舉張昭。孫權說:“是我愛惜張昭嗎?只是丞相事務繁多,而張昭性格剛烈,如果他的話我不聽,我和他之間就容易生怨氣,對他沒有什么好處。”
六月,任命太常顧雍為丞相、平尚書事。顧雍為人,寡言少語,舉止恰當,孫權曾經嘆息說:“顧雍不愛說話,但出言一定一語中的。”在飲宴歡樂之際,左右擔心酒后失態,而顧雍此時一定要求見,所以大家都不敢放開喝。孫權也說:“顧先生在座,讓人快樂不起來。”對他的敬畏就是如此。顧雍剛剛領尚書事,封陽遂鄉侯,拜侯之后回家,家人都不知道,后來聽說,才大吃一驚。等到他做了丞相,所選用的文武將吏,都能各勝其任,沒有一個是因他個人私心喜歡或厭惡的。他經常訪求民間及政事所宜,都秘密匯報給孫權,如果孫權采用,就歸功于孫權,不說是自己建議的;如果孫權不用,就秘而不宣。孫權由此更加敬重他。但是,在朝堂上會議的時候,辭色雖然恭順,意見卻很堅定。對軍國大事,除非和孫權當面相見,必定一言不發。孫權經常派中書郎到顧雍家中就一些事情征詢意見,如果顧雍贊同,認為可以施行的,他就和使者反復研究論證,還擺上酒食招待。如果他不贊成的,就正色改容,默然不言,也不招待。中書郎回去向孫權匯報,孫權就說:“顧公歡悅的,就是合適的;他不說話的,就是事情還沒理順,我再重新思考。”江邊鎮守的諸將,各欲立功自效,經常匯報軍情,出擊掩襲。孫權問顧雍的看法,顧雍說:“臣聽說,兵法戒于小利,他們所匯報的這些戰果,只是為了自己邀取功名,不是為了國家利益,陛下應該禁止他們,這些所謂勝仗,不足以耀我國威,也不足以損害敵人,不值一聽。”孫權聽從顧雍的意見。
華杉曰:
顧雍先生這等人,是一種中國文化原型人物,就是那種最有修養的人,而修養是在中國社會最令人尊重,最寶貴的品格,也是保護自己的護身符。在美國,最沒修養的人也能選上總統;在中國,沒有修養,就可能有“覆家之禍”,暨艷就是例子。司馬光在此處先寫暨艷,后寫顧雍,兩相對照,或許也有案例教學的深意吧!讀史讀到顧雍這樣修養高潔的人,總是汗顏,感到自己“缺德”,缺什么德呢?就是缺修養!
顧雍經常訪求民間及政事所宜,都秘密匯報給孫權,如果孫權采用,就歸功于孫權,不說是自己建議的;如果孫權不用,就秘而不宣。這也是有原型的,一是《中庸》說舜:“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舜是大智慧!他事事喜歡詢問他人意見,考察那些聽起來很淺近的話,不好的,就隱的不宣,好的,就采納宣揚,考察兩個極端的相反意見,折中以施行。隱惡揚善,揚善好理解,為什么要隱惡呢?一方面,人家說得不對,你不用就是了,不要指出他不對,指出他不對,就打擊了他貢獻意見的積極性,下次你有事問他,他怕被批評,就不說話了;另一方面,不對的東西不要宣傳,以免讓人學壞,就像現在講新聞報道不要渲染犯罪細節,因為會鼓動人效仿。
顧雍不是舜,不是君王,他不僅隱惡揚善,而且把善的功勞歸之于孫權,而不讓人知道自己的貢獻,這原型是《論語》里顏回的話,孔子讓弟子們各言其志,顏回說他的志向是:“愿無伐善,無施勞。”伐,是夸耀;施,是表白。顏回的志向,就是自己做了什么好事,不要夸耀自己的善,不要突出自己的功勞。
“不騙人,不貪心,不夸大”,是我給華與華制定的核心價值觀,對照顧雍,我們做得還遠遠不夠。顧雍的修養,也強有力的支持了他的工作,因為有這樣的善行,他可以對吳王堅持原則,得到最大的發揮,一方面的克制,帶來了另一方面的伸展,可以行道于天下,這不就是為人臣者最大的志向嗎?
最后一條,對邊境守將所謂“戰功”的處理,又留下了一條智慧,后世總結為“不賞邊功防黷武”,是白居易詩里的:
君不聞開元宰相宋開府,不賞邊功防黷武。
又不聞天寶宰相楊國忠,欲求恩幸立邊功。
邊功未立生人怨,請問新豐折臂翁。
6、
利成郡士兵蔡方等造反,殺太守徐質,推舉郡人唐咨為主。皇帝下詔,命屯騎校尉任福等將他們討平。唐咨從海路逃入吳國,吳國任命他為將軍。
7、
秋,七月,立皇子曹鑒為東武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