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帝顓頊,在神話傳說中的地位獨特,不僅在于其”絕地天通“的非凡舉動,以及”死而化魚婦“的神奇事跡,顓頊的族屬問題始終像是一層迷霧籠罩在古史傳說中,仔細考察就會發(fā)現(xiàn),顓頊竟然與當時三大集團華夏、東夷與南蠻均有極深的淵源,那么,他為何會這么秀?
一、顓頊為黃帝曾孫
實際上,在正史《國語·魯語》上有記載,顓頊與黃帝同樣享受祭祀,所以算是黃帝一脈。
“有虞氏禘黃帝而祖顓頊,郊堯而宗舜,夏后氏禘黃帝而祖顓頊,郊鯀而宗禹”
而在《山海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中,顓頊則是黃帝的三世孫,也即是曾孫,算得上是根正苗紅的華夏族后裔了,而且是華夏族群繼黃帝之后的又一杰出部落首領。
“黃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生韓流。(韓流)生帝顓頊“
總體而言,這兩則記載與《史記》所記載的五帝世系基本一致,也是比較主流的觀點。
二、顓頊為東夷少帝
《左傳》中這樣記載說:“顓臾,風姓也,實司太皞與有濟之祀。”有學者據(jù)此認為,這里的“顓臾”即是顓頊,為風姓。而風姓正是東夷族群的代表姓氏,因為我們都知道,東夷族崇拜鳳鳥圖騰,由此演化而來成為風姓,比如“伏羲”可能最早應該是“鳳犧”,而這支風姓主要掌管太皞與濟水的祭祀活動。
當然最直接的記載,還是出自于《山海經(jīng)》之中,正是我們前文提到的經(jīng)典片段:
“東海之外(有)大壑,少昊之國。少昊孺帝顓頊于此,棄其琴瑟。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淵?!?/p>
那么,少昊之國在哪里呢?《左傳》里面說過:“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于少皞之虛?!?,就是說,魯國初代的國君伯禽最初的封地就是在“少皞之虛”,所以,少昊之國應該在魯國附近,那么作為”少昊孺帝“的顓頊,自然也應該是東夷族。
當然,另外一個是關于“甘淵”的記載,它在《山海經(jīng)》中屢次出現(xiàn),不僅在少昊之國有甘淵,在《山海經(jīng)·大荒南經(jīng)》中同樣有:
“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羲和生十日,方浴日于甘淵”
甘淵,通俗來說就是太陽的澡盆子,這是遠古先民對于“日出于?!钡纳鷦勇?lián)想,也是東夷族群太陽崇拜的源頭所在。所以據(jù)此兩點,活動于少昊之墟、甘水之畔的顓頊,可能正屬于東夷族群。
三、顓頊為苗人之祖
同樣的,在《山海經(jīng)·大荒北經(jīng)》還有另一段記載,說顓頊后人驩頭是苗蠻的祖先。
“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顓頊生驩頭,驩頭生苗民”
這與《史記·五帝本紀》中所說:“放驩兜于崇山”可以印證,也就是說,驩頭就是驩兜,是顓頊的后人,因為被放逐于南方而成為了苗民的之祖。雖然,顓頊是苗蠻祖先,但是顓頊本人未必就屬于苗蠻集團。
實際上,還有一段記載也與顓頊有關,說明其當時主要活動于西南地區(qū)。記載于《水經(jīng)注·若水》中:"黃帝長子昌意……娶蜀山氏女,生顓頊于若水之野“,有學者考證,這里的若水就是雅礱江,如果若水和蜀山就在西南地區(qū),那么顓頊的確與之有關系。
當然,把顓頊拉到西南地區(qū)的說法也不是空穴來風的,是因為蜀地之人把楚人的始祖”顓頊“拉到了他們地區(qū),楚國熊姓,為祝融后裔,而祝融又是顓頊后裔,所以顓頊也算得上是楚國先祖。
四、少昊孺帝顓頊之謎
介紹了這么多觀點之后,陽Sir還是認為顓頊應該屬于華夏黃帝后裔,原因還是需要回到那段經(jīng)典的記載上——“少昊孺帝顓頊”!
關于這個“孺”字的解釋堪稱問題的關鍵,也是區(qū)分其為華夏還是東夷的核心詞?!叭妗蓖ǔ1环g為“幼”,所謂“孺帝顓頊”也就成了“幼帝顓頊”,但是照此翻譯有個問題,就是缺少了謂語動詞,語法不通。所以,這里的“孺”字應做動詞講,可以翻譯為“孺養(yǎng)、養(yǎng)育”之義。
少昊是東夷族的部落首領,而顓頊只是在幼年時期,曾經(jīng)被少昊孺養(yǎng)長大過,那么問題就來了:身為黃帝的曾孫,華夏族的繼承人,為何會在其年少之時,在其他族群中長大?
我們不妨大膽猜測一下:當時華夏與東夷皆在擴張之時,難免有摩擦乃至流血戰(zhàn)爭,而當時華夏部落可能弱于東夷氏族(參考黃帝與蚩尤實力對比),所以華夏部族便將未來的繼承人——黃帝曾孫顓頊,作為質(zhì)子送到東夷部族以示交好之意,而少昊也盡力撫養(yǎng)之。
顓頊十歲之時,于東夷部落學習如何處理部落大小事宜的本領,漸露崢嶸。在二十歲的時候,黃帝崩殂,他也終于回歸華夏氏族,成為黃帝的繼任者,都于帝丘。
正如司馬遷在《史記》中的描述”靜淵有謀,疏通知事“,因為他擁有在東夷部族的獨特經(jīng)歷以及自身優(yōu)越的身世,華夏部族發(fā)展得很快,其當時所管轄范圍,也較之黃帝而言有所擴大:
“北至于幽靈,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北至于幽靈,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 東至于蟠木,動靜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木砥屬?!?/p>
按照實際地域來看,已經(jīng)基本將華夏、東夷與苗蠻等三大部落范圍囊括在內(nèi)了,所以“棄其琴瑟”可能正是在說當戰(zhàn)爭發(fā)生之時,華夏與東夷部族之間的再一次決裂!
考古山海經(jīng)系列持續(xù)更新,感興趣小伙伴點個關注、不迷路。
文/李公子淵默